你一直那麼好,別人卻覺得你的好是理所當然的,甚至還不夠好

2020-12-15 淺科普

01

電影《芳華》的男主角劉峰,是個好人。好人這個詞,被一本正經地用在這裡,似乎有一點嘲弄的意味。但劉峰的的確確是個好人。

他對文工團的每個戰友,都一視同仁的好。他不計較的大把付出時間,也不在乎是否犧牲了自己的利益,大小事情,無微不至。

但好人一直那麼好,就是把自己放到了一個騎虎難下的位置。周圍的人,反而會認為你的好是理所當然的,甚至自覺地提高對好人的期待值。

這些事兒,你之前做了,現在繼續做,是你份內的;現在你不做?算怎麼回事兒?

02

有句古話怎麼說的來著?「升米恩,鬥米仇」。是吧?

大家想一想,我們對一個人的期待值,是以一個客觀的統一的標準去衡量的嗎?

不是的。

我們是以這個人一貫的表現,形成了對這個人特定的期待。

所以,老祖宗們說了,浪子回頭,那可是「金不換」。

因為一直以來的期待值足夠低,所以當他表現出正常人的好時,反而愈發珍貴了。

而像劉峰這樣的好人,一直無私,一直付出,那就沒什麼可貴了。

沒錯,大家依然會對你心存感激,但這個感激的程度是越來越弱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好人的所作所為,一定程度上會被視為理所當然。

03

人際關係中,有個相互依賴理論,這個理論從「社會交換」的角度,認為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希望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高的獎賞。

代價是我們付出的時間、心思和物質,可能需要忍受對方的缺點,以及相處過程中發生的矛盾所帶來的不愉悅等等,獎賞是指我們所獲取的情緒價值、智慧和物品,諸如此類。

獎賞和代價之和,就是結果。一般來說,結果為正值,並且這個正值越大,我們越願意去維持這段關係。

但我們在這段關係中的感受,是正面還是負面,是積極還是心生退意,並不全由客觀上的「結果」決定,它還取決於我們的期望。

具體來說,期望是指,我們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會根據過去的經驗,認為自己應當得到某些「結果」。

04

《親密關係》這本書,在談到這塊兒時,它的表達是:相互依賴理論假定每個人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比較水平(comparison level)——也就是期望值。

但我覺得,我們每個人,對跟我們相處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因人而異的期望值。

你可以想一想自己跟每個不同的朋友、家人以及戀人的相處模式,你對每個人的期望值,是不是不同的?

當你已經基本確立了對一個人的期望水平,認為他/她在某些情境中應該如何對待你,一旦他/她沒有像從前那樣,你就會敏銳地覺知到。

當新發生的事情,沒有滿足你之前形成的期望值,你就會對這個人產生失望的情緒。無論他/她之前做得有多好,有多超出平均水平。——就像文工團的戰友們,對劉峰的態度。

05

一旦期望值形成,改變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你自己、你們的關係,以及他人對你的預期,已經相對固定了。

話說我看《人格心理學》的時候,這段話真的對我啟發太大,分享給你們:

有時候人們會說,為了改變你的人格,你得搬到一個無人認識你的地方。因為,在期望證實的過程中,認識你的人會使你的行為符合他們對你的預期信念,因而可能會制約你的改變。

這個怎麼理解呢?我的解釋:

他人會根據之前的經驗,形成對你的認知,並據此決定對待你的方式,從而引發你相應的行為。如此形成一個閉環,也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或者「期望證實」。

06

有時候你會疑惑,誒,為什麼這個人在我這裡是這樣的,但對別人卻並不如此?

因為,人在不同的關係中,所表現出來的特質,是有很多差異的。那些跟你做不了朋友的人,的的確確會有真心相待的好朋友;那些跟你關係很好的人,也同樣會為別人所反感。

人還是同樣的人,只是每兩個人相遇時,所發生的化學反應,都是不同的。

我們有屬於自己的獨特人格,而人格與交往情境有三種交互機制:選擇、喚起和操控。

這裡只對選擇和喚起進行展開,讓我們講得詳細點、通俗點:

不同的人格,會對交往對象有不同的偏好,這是選擇。

而一旦與他人相處,我們的人格以及與人格相關的行為,會引發他人各種各樣的反應。比如,一個軟弱的人,常常會被欺負,這些欺負有時甚至來自那些「善良」的人。

也就是說,我們所身處的人際關係,很大一部分,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通過情緒喚起,人格創造了個體所面臨的社會環境。

這就是喚起,也是與本文關聯最緊密的概念。它對期望值的生成,作出了心理層面的科學解釋。

07

與人為善,當然是好的、正確的,但凡事勿過度,無原則的、沒有邊界的好,只會抬高他人對你不合理的期待。

時間長了,持續提供同等程度的好,會讓你覺得疲累;而對方也已經習慣了獲得和索取,珍惜的心意越來越薄弱。

在人際關係中,學會管理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值,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兒,也是有智慧的經營關係的方法。你認同嗎?

相關焦點

  • 別人對你的好是相互的,從來都不是理所當然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把你對他的好當作理所當然的。一但不幫忙或者做得不夠好,便開始埋怨甚至責備。有一個朋友,說自己沒錢,讓我請她吃飯。想著都是好朋友,也就無所謂。人都是相互的,你對我好,我必然對你好。但總想單方面索取,得不到就生氣是什麼意思?有一次,我們去吃火鍋,最後我付的錢。本來想著就算了,但她說了句,現在月初,你肯定有錢,這火鍋你就請我吧。雖然有準備請的意思,但從她這裡聽到,我還是有點不舒服了。請客沒啥問題,但我請客沒問題,但你一種我請你是理所當然的樣子是怎麼回事?後來,我把付款帳單發給了她,說AA。
  • 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當作理所當然
    因為習慣了別人的好,很容易把這份好視作理所當然,不再懂得感激對方,把所做的一切當成順理成章,甚至習慣了這種獲得,有時候做得不好還要被責怪。其實,我們都忘了,誰對誰好本來就不是義務性的存在。不要將別人的給予,當作理所當然,不要以為別人對你的好是取之不盡,我們要明白:再濃的感情也禁不起揮霍浪費。
  • 不要把別人的好當成理所當然,別人總有疲倦時,你就會失去所有
    ,還送些禮物,或發紅包哄她開心,還有很多很多忍讓她的事,剛開始聽她說時,確實很羨慕她找了一個對她好的男友,但聽了幾次之後,突然間很反感她,不是嫉妒她,而是覺得她每次開口閉口說男友對她好,就是沒有聽到她說對男友好。
  • 不把別人對你的好,當成理所當然!
    比如有人讓你幫個忙,你盡力而為,奈何最後事情處理的並不圓滿,最後把責任都推到了你的身上……這個世界上,誰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刻。但,沒有一個幫助是順便的,即使是舉手之勞,也會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與生活,不把別人對你的好,當成理所當然,是大學社交裡面最重要的一課。
  • 別把對你的好,當作理所當然
    生活中我們會把別人對我們的愛,當做理所當然。因為習慣了別人的好,就把這份好視作理所當然,他們不再懂得感激你,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你義務為別人服務,有時候做得不好還要被責怪。其實,我們都忘了,誰對誰好本來就不是義務性的存在。不要在習慣了得到之後,便忘記了感恩。
  • 別把對你的好,當作理所當然!
    生活中我們會把別人對我們的愛,當做理所方然。  因為習慣了別人的好,就把這份好視作理所當然,他們不再懂得感激你,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你義務為別人服務,有時候做得不好還要被責怪。  其實,我們都忘了,誰對誰好本來就不是義務性的存在。
  • 總是在意別人的評價,覺得「我還不夠好」,是你給自己創造的劇本
    在《對生命說是》一書中,作者給出了回答:負面評語觸動了那個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建立的悠久信念,那個我們甚至沒有察覺到的信念——「我們這樣子不夠好」。如果我們無意識裡沒有這些信念的負擔,我們不會被他人的言行所影響。可見,「我不夠好」的信念是我們不能接受自己、愛自己的根源。
  • 沒有理所當然,因為別人不欠你的
    聽過一句話:「別人尊重你,並不是因為你很優秀,而是因為別人很優秀」,生活中,那些對你好,與你有恩的人,應該好好地感激,千萬別覺得這是自己理所當然應該得到的,別人並不欠你,所以也沒有義務要遷就於你。理所當然這個認知,說是錯覺也不為過,因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覺得理所當然,都是很沒用道理的一件事情。
  • 覺得自己不夠好?別傻了,其實你的他沒有那麼愛你
    顧佳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中去,她關心兒子,費盡心思讓孩子進好學校,為了讓兒子在學校出彩,別出心裁地做了小人蛋糕;她給老公的公司收拾爛攤子,還要不動聲色地和小白蓮鬥法。在這個婚姻裡,許幻山更像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他沉浸在自己的煙花設計中,不考慮成本;為了一時意氣和大客戶鬧掰;球場踢球和別人打架。
  • 當你的付出,成為了別人眼中的「理所當然」
    導讀如果在一段感情中只有一個人,全心全意的付出,而另一個人卻視為這理所當然,甚至還不不在意時間長了,那個全心付出的人,心累了,以後這段感情也漸漸地走向了分手的結局。因為,在美好的感情也結束於理所當然我有個朋友叫大華,他現在已經結婚兩年了,大華和我說他的老婆跟變了個人一樣。
  • 再好的一段感情,也會死於理所當然
    哪一刻,你突然決定放棄這段感情的?不是吵架時傷人的話,也不是需要的時候缺席。而是她一邊享受著我的好,卻理所當然地覺得那不是付出,深以為然。其實最消耗一段感情的往往是身邊人理所當然的態度。理所當然從來是感情的劊子手。
  • 戀愛觀:戀愛中,別把對方對你的好,當成是理所當然,要學會回應
    這樣的感情,誰也會覺得越來越沒有意思。再說,若真是這樣,這種感情也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感情。我們想要感情,是自己付出了真心,也希望得到對方的真心。兩個人的心,是在一起的。兩個人就是一個共同體,這樣的感情才是我們想要的。所以,單方面的付出,一直都得不到回應,這樣的感情註定不會有太好的結果。
  • 你抱怨世界對你不夠好,其實是你對自己不夠好
    世上很多東西都不是偶然的,而是被安排在你生命中的某個節點、人生中的某個階段,來提醒你,你本來就該擁有什麼。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不合理的,只有不合理的期待。所以,當問題出現時,別期待問題會馬上消失,而應期待自己因此而變得強大。
  • 總是遇人不淑,也許是你自己還不夠好
    這一次好不容易遇見一個門當戶對的,又是抱怨男生的不夠貼心,又是對男生的吊兒郎當憤憤不平。網上有一個段子:「想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最真實的樣子嗎?看看別人給你介紹的相親對象就知道。」這個世界有那麼多優秀的人,有時候並不是我們無法遇見,而是我們自己沒有資格和他們並肩同行。
  • 你一直想做的最好,卻不如別人的剛剛好
    那些我不想要的,喜歡的,很多時候就是求而不得,有些人就是一個微笑就低的過你的日夜關心。我喜歡的你的時候,如果你能恰好喜歡我,你的眼裡有世界的風景,卻住不下一個我,如果你很愛一個人,你就讚美我的眼睛。人來人往,我遇到了很多人,告別了很多人,所以見過了各種各樣的愛情,努力換不來相愛,付出沒有回報,有時候我會安慰自己,有時候我會覺得感情很不公平。既然不喜歡,就不要關心,免得給她希望,這樣會傷的更深。你有沒有愛過一個人,有多愛?
  • 心安理得|你理所當然地享受著他的深情,而你……
    我想讓你明白的是,除了你的父母帶給你的溫柔,你可以理所當然地接受,其他人對你的好你能不能不要那麼理所當然的接受,而不顧及那個對你深情的那個人?還有你得明白那個對你好的人在別人眼裡也是寶貝,他在你面前小心翼翼的只是他喜歡你,而你呢!
  • 不要把他人對你的好、給你的支持,視為理所當然,也不要抱怨生活
    不要把他人的好,視為理所當然。要知道感恩。對他人的恩惠感恩,不單是我國傳統的美德,也應是每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準則。如果一個人對他人的恩惠視而不見,或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恩將仇報,那將會讓多少好心人寒心!「失去工作,我才體會到以前自己的行為多麼無知。」已有近一個月,職場新人高小楠依然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
  • 165:我個是年輕人,我覺得我不夠好……
    如果過去你的活法是,為自己長痘而心情不好,那麼現在開始,改變自己的態度,心情好好去面對這件事。 我試圖提醒她,讓我們困擾,受到傷害的,不是事件,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然後鼓舞她平常心對待這件事。畢竟十個青年,九個痘痘。這是年輕的標配,很多七老八十的人還挺懷念痘痘先生呢。
  • 不要因4個習慣,讓別人覺得你太好欺負,得改
    人善被人欺,你太好說話,太輕易妥協,誰不喜歡捏軟柿子?因為自己好說話,反而總是讓別人得寸進尺。結果就是自己付出的不少,一點好處跟自己也沒關係。人善良,好說話,會體諒是種美德;但是別人卻把你好說話當作軟弱,三言兩語就說服你,別人不欺負你,欺負誰?
  • 85歲老者告誡年輕人:再好的關係,都會死於「理所當然」
    不論你在生活中和另一個人建立了多麼好的關係,對你的生活來說,並沒有一段關係是長久的牢靠,因為任何關係都是需要付出的,沒有人會一直的甘願付出,兩個人對於感情的投入可以不對等,但是必須要都有所押注。若是有人一貫的在生活中保持高傲,認為自己是優秀的,別人對自己的好應該是「理所當然」的,那麼這樣的心態不但會讓你失去別人的熱情,而且會讓你無法在自己的生活中建立任何一段可以長久維持的關係狀態。必須要在生活中對關係有所維護,這種維護就是對於感情的一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