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楚辭、屈原的詩歌《橘頌》「後皇嘉樹,橘來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傳誦千古。
《全唐詩》中出現「橘柚」的詩有40首,如柳宗元《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橘柚玲瓏透夕陽」。
「柑」,由於原來「橘」所包含的種類較多,後來「柑」從「橘」中獨立列出。記載南北朝歷史的《宋書》、《南史》寫作「甘橘」;《舊唐書》、《新唐書》已作「柑橘」,可想像「柑」字的演進過程。因其經霜成熟後,果味甘而稱「甘」,加木字偏旁為「柑」。柑發生於橘之後。西晉嵇含著《南方草木狀》已見「柑」字出現,並將「柑」與「橘」分別記述:「柑,乃橘之屬,滋味甘美特異者也。」
《全唐詩》中有十幾首出現「柑」字的詩,其中有「柑樹」、「柑橙」、「柑園」、「柑子」、「黃柑」等詞彙。如杜甫詩《樹間》:「岑寂雙柑樹,婆娑一院香。」杜牧詩句:「越浦黃柑嫩,吳溪紫蟹肥。」韓翃詩句:「黃苞柑正熟,紅縷鱠仍鮮。」
《全宋詞》中「柑」字的更多,約有40首,如辛棄疾「黃柑薦酒」和張孝祥「家種黃柑丹荔」。宋文如蘇軾《峻靈王廟碑》:「石峰之側多荔支、黃柑,得就食。」黃柑,柑的一種。
柑橘是此類產品統稱。按《中國百科全書》介紹,新會大紅柑又名茶枝柑,屬橘類。可見新會柑不同於 柑、蜜柑、紅柑,也不同於甜橙與 柑天然雜交出的蕉柑。
古人很早就懂得將柑橘的外皮作為藥用,藥名「橘皮」,為理氣化痰藥。中國現存最早、成書於東漢的醫藥經典著作《神農本草經》卷一記:「橘柚味辛溫,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通神。一名橘皮。」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就記述有不少應用橘皮的藥方。
唐代陸羽《茶經》亦提到有加入橘皮煮茶。
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也有很多用到橘皮的方劑。
宋代佛教巨著《五燈會元》、李昉《太平廣記》就提到了「橘皮湯」。
古人發現,「橘皮」作為中藥,乾燥後陳放日久的「陳皮」藥效更好,「橘皮以陳久者為良」(南北朝醫藥學家陶弘景語),因此,藥方就有清楚寫明的「陳橘皮」、「陳皮」。
晉葛洪撰《肘後備急方》多個方子中有「橘皮」、「陳橘皮」的藥名。但「陳皮」一詞在唐以前少見。
宋代嚴用和撰《濟生方》一書中,可見「陳皮」、「青皮」(未熟而落、而摘的柑加工的果皮)的藥方。
但宋王兗撰《博濟方》,蘇軾、沈括撰《蘇沈良方》仍有寫作「陳橘皮」、「青橘皮」。
到元代的藥書,已多作「陳皮」了,如王好古《湯液本草》、沙圖穆蘇《瑞竹堂經驗方》、危亦林《世醫得效方》等均可找到。
偽託唐代孫思邈撰的《銀海精微》中有8個藥方,全部寫作「陳皮」,而不作「橘皮」,人們推測此書成於元代乃至明代中期。
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所撰《飲膳正要》中,就有使用陳皮的28條記載。
在清代的各類名著中,「陳皮」已很常見,如歷史研究類的屈大均《廣東新語》、生活筆記類的袁枚《隨園食單》、文學藝術類的曹雪芹《紅樓夢》等,醫學書籍就更不用說了。
由於「橘皮」原包括柑橘類成熟果皮,既包括柑皮,又包括桔皮,「橘」又俗作「桔」,國語兩字同音,容易造成混淆,因此「陳皮」一般專門表示柑皮。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六說:「《本草注》『橘皮味苦,柚皮味甘。』此誤也。柚皮極苦,不可向口,皮甘者乃柑耳。」可見使用「橘皮」,具體柑橘皮須作區別。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十分別有《橘》條、《柑》條詳盡介紹,並指出:「橘皮苦辛溫,柑皮辛甘寒,外形雖似,而氣味不同」;「柑、橘皮今多人混用,不可不辨。」
儘管今天某些辭書仍將「橘皮」解作柑橘皮,但在實際應用中,「陳皮」一般單指柑皮而言。如果今天說橘皮,大眾反會以為是桔子的果皮。
2008年廣東省公務員考試常識筆試問答裡就有這樣一道題:「陳皮實際上是什麼果實做成的?」而在柑鄉新會民間,更直接稱「柑皮」。文字陳皮,口語柑皮、柑果皮,也省稱「果皮」。
道光《新會縣誌》卷二「物產」說:「凡果之皮以柑皮為尤佳,故又名果皮。」在新會,只有柑果才會取皮,說「果皮」絕不會誤解為桔皮、蕉皮。
陳皮別名很多,有柑皮、柑果皮、柑子皮、廣柑皮、廣皮、陳廣皮、陳柑皮、新會皮、大紅皮、岡州紅皮、黃橘皮、陳橘皮等等。
據考證,新會種柑取皮相傳有700多年歷史。元代至正七年(1347年)新會外海(今屬江海區外海鎮)陳惠甫撥田囑書中有「甘子田租十石」。(有文說外海陳族始祖陳莘隱的遺書,非也)這說明當時新會存在專門生產柑子的柑園 。來源:美麗鄉村中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