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幾年與和田玉愛好者們的接觸過程中,參玉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按照常識,大家都認可歷史上品質最精良,數量最稀有的玉石藏品肯定是在皇帝后妃、高級官僚為代表的統治階級手中,而不少人虔誠地跑到如今保存著這些盛世遺珍的博物館去,打算一睹真容時,回來時往往會遺憾而不解的抱怨,怎麼也就這樣一件東西啊?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還是自己被誆騙,逛了假博物館,真是奇哉怪哉。
在這之中首當其衝的自然要數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名宿「翡翠白菜」,它的名氣可謂婦孺皆知,可看到實物的人無不大呼上當。「就那麼一小隻,燉個豆腐都不夠,葉子黑綠,菜幫子還好像被凍壞了一樣反白。」一位看過這件國寶的東北大叔不無幽默的打趣說。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小實例,大禹治水玉山子上遍布裂痕,乾隆玉璽烏黑一團,雜質無數,他所珍藏並題詩文的高古玉圭綹裂刺眼。見到這些傳說中的國寶,很多玉友腦洞大開的問我「是不是它們當年在皇帝手中時,都是一等一的羊脂美玉,只是後來沒保存好,摔裂了或者沁進去顏色了?」
當然,對於古玉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近乎笑談。首先歷經千百年的古玉才會緩慢沁色,而古人不但不會對其生厭,且會對這種五彩斑斕的沁色大加吟詠歌頌。其次,近百年來華夏大地雖屢遭劫略,但國人對這些祖先遺珍已盡力保存,所以今天我們見到的基本就是它們的本來面貌。
另有一些頭腦靈光的愛好者們猜測,按照如今盛行的「高手在民間」的規律推理,是不是真正的好東西並沒有在各大博物館中,而是流入到了民間收藏大家的手上呢?但縱觀多年來國內外各大拍賣會上以天價成交的古玉藏品,其品相多令愛好者們大失所望,在這之中可是有不少收藏大家的影子喲。
為什麼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他們的玉石收藏品味如此之差?放著潔淨油潤的美玉不要,反而淨撿些裂紋縱橫,沁色斑駁,雜質遍布的和田玉視若珍寶呢?是不是因為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他們壓根就採不到尚好的原料呢?這也倒勉強算是一個原因,畢竟古人沒有藍翔,也不會竭澤而漁。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現代人的和田玉審美標準已經與古人產生了重大的分歧,或者說是「變異」。古時能有機會接觸到和田玉的人僅限於少數讀書明理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他們無論對人對物都秉持「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的原則,落實到和田玉上這就體現為「瑕不掩瑜」。
如果站到一個這樣高於眾生的視角去看,往往會容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身上的諸多缺陷,例如我不小心踩一下拳王阿里的腳,他多半不會怒而大打出手,我倆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嘛!能因為這點與我小人窮戚戚的,可想而知,也成不了什麼人物。同理,面對和田玉上的天然瑕疵,古人也同樣會看整體,只要總體上是顆美玉,些許汙垢也無傷大雅。
縱觀歷史,難道漢武帝不知道田蚡貪財好色?唐太宗不洞悉長孫無忌老謀深算?康熙大帝不清楚索額圖心懷二志?凡事從大局出發,看主流,這實非我輩小民百姓所能及。
而今的和田玉愛好者呢?雖然沒有古代先賢們的滿腹詩書和錦繡乾坤,卻多是些完美主義者,對和田玉製品苛責至深,非無瑕美玉不能入其法眼。如此一來,真正溫潤細膩的和田籽玉自然就被棄若敝履,而各種潔白可人的俄料便紛至沓來。當你忽然有一天發現自己高價購得的藏品均非新疆籽玉時,小參勸君不要一味咒罵奸商害人,也多做些自我批評:為什麼我看不上地到籽玉?卻尋死覓活的專挑偏門假貨買呢?
如有同感,請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