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聽老友們講,紫砂壺透氣性好,吸味,奪茶香,亦會強醇潤。在衝泡與品飲中,應多悖少,未動辨其究竟之心,而在一次以茶湯品飲溫度的觀測過程中,所記錄的數據從不一樣的角度揭示了紫砂壺鈍香醇湯的原因。
在樂茶會的期期茶會中,注意到在眾多與會者中,自己總是最後一位端杯喝茶的人,甚至在後一水分湯時,仍覺得上一杯茶湯尚燙,亦留意到,有旁者在分湯之後不久即能喝得有滋有味。盡知高溫飲食非健康之道,遂好奇心動,想對大家的習慣品飲溫度做一個概括了解。
4月22日陰,晚間室溫22攝氏度,準備了一款探針溫溼度測量儀(Anymeter PT3003),360cc紫砂壺,自重210克,沸水潤茶,再而沸水泡茶,悶泡45秒,出湯於玻璃公道,此時公道中心的茶湯溫度為85度,出湯於玲瓏瓷杯,自此起,每過一分鐘讀取杯心溫度一次並記錄如下(讀取時間~茶湯溫度):0~76;1~72;2~68;3~64;4~61;5~58;6~55.5;7~53.3;8~52.8;9~49.8;10~48.1度。
這個測試直觀展示了熱壺壺沸水條件下,茶湯入杯後的初始溫度與遞減速率。於我個人而言,適口溫度值大概在50度左右,同時也意識那些分湯後三兩分鐘即能將茶一飲而盡的茶友們的熱適應性之多高。關注品飲溫度的目的是為了建立健康或無害的品飲習慣,避免因長期飲用溫度過高的茶湯而給身體帶來的潛在傷害。回顧以往飲茶場景的觀察,再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餐飲情景,會注意到女性較男性的適口溫度高,年長者較年少者的適口溫度更高,當將高溫的適應性換成主動選擇傾向時,結合性別與年齡間的體質差異規律,我們可以注意到,因陽虛所致脾胃相對虛寒者會表現出更高的品飲適口溫度,而由此展開的更多觀察與思考會在另外的文章中記錄下來。
測試中,注意到公道杯心溫度以及分湯後的溫度遞減速率,令我對壺中茶湯的初始溫度產生了好奇,便順手做了延伸測試,而這個結果解釋了茶之壺與湯的關係。
沸水溫壺後,注入沸水後三十秒,測得不同的溫度,上部92,中部89,底部85度,這個結果明顯高於我潛意識的認知,降溫速度明顯快於出湯後的速率。
沸水注入茶壺,由於茶壺相對於其他常見器具壁厚,自重比大,水溫因在提高壺溫的過程中迅速散失熱量而下降,對於質重或因復水性強而迅速沉底的茶葉來說,壺底部提供了更低的浸泡溫度,起到了降低溫度並延長浸泡時間的效果,從而降低了香味的銳度,提高湯感的醇潤度,增強了香與湯的融合度。
這個視角更加充分的解釋了坊間所關於紫砂以及其他質重茶壺有「吸香、奪香、鈍香」和醇湯之說,並且能夠解釋為何中大品、厚重、高身桶的茶壺,相對於中小品、輕巧、矮扁型茶壺,在湯香融合與湯質醇厚方面有更佳的表現,而後者相對於前者,則更長於對味、香豐富度地表現。
將以上應用的思考進一步展開,可以梳理出茶器薄、小、輕、扁者易得香,厚、大、重、高者醇湯,茶壺與蓋碗無出其右,反之亦能解釋為何茶器之異能對茶品的表現有如此大的影響。茶器類與型之變為相,而衝泡的溫度與時長之變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