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裕,恭喜啊!聽說你兒子今天滿月啦!」廣東高州市中間堂村一名貧困戶張叔開心向村裡扶貧幹部蘇裕道喜。
「謝謝張叔,你昨天說荔枝地還有很多沒除草,我下午過去幫忙。」「謝謝張叔,你昨天說荔枝地還有很多沒除草,我和志願者下午過去幫忙哦。
「好好好,太感謝了!」……
阿裕,全名蘇裕,是高州市稅務局駐扶貧村根子鎮中間堂村的一名80後扶貧幹部。從2016年剛結婚不久來到中間堂村做扶貧工作,轉眼已過4年,小兒子都已滿月了。現在的他,除了照顧自己的「小家」,心裡裝得滿滿的都是84戶貧困戶的「大家」。他無時無刻不想著怎樣幫助村民們解決困難、帶領大家脫貧摘帽,不知不覺他也融入了這個村莊,而這裡的村民,每每提起這位叫「阿裕」的小夥子,都會不由自主地豎起大拇指。
「我日常的工作多半是和村裡貧困戶打交道,這4年的扶貧工作已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段寶貴財富,我還將盡我能力繼續前進、繼續積累著。」廣東高州市稅務局扶貧幹部蘇裕笑著說。
蘇裕是個80後,從2016年剛結婚不久後開始來到中間堂村做扶貧工作,轉眼已過4年,現在小兒子都已滿月了,現在的他除了自己的小家,心裡裝得滿滿的都是183位貧困戶,總是想著他們的困難和怎麼為他們解決困難,不知不覺間他已經完全融入了這個村莊,談起中間堂村,他滔滔不絕,中間堂村在位於茂名高州市根子鎮北部,距高州城區21公裡,離鎮有5公裡,貧困人口有84戶183人,在今年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在蘇裕等扶貧幹部的幫扶下,已全部經實現全部脫貧了。看著貧困戶的生活越來越紅火,他自己心裡一塊大石頭也終於落了地。
「尋找適合的脫貧路,激活產業扶貧造血幹細胞」
「阿裕!我早上又賣出去3頭黃牛啦!」一大早,高州市中間堂村貧困戶蘇漢周就興衝衝地跑來和蘇裕分享喜訊,「我還有2頭黃牛養著年底賣,那3畝水田種植的北運菜也準備收割了。」
說到蘇漢周,蘇裕感慨萬分。他一開始剛來到中間堂村的時候,蘇裕深知自己對很多事情都不了解是個「新手」,所以便埋頭苦閱資料、一戶一戶逐戶走訪貧困戶,、分類造冊管理,使用扶貧雲APP系統,並定期回訪,每個月深入各戶了解貧困戶生活工作情況,收集貧困戶的戶成員照片、身份證照片、存摺照片、產業項目進展照片等材料,實施動態管理。一來二往,蘇裕便注意到了蘇漢周這一戶「特殊」特殊的貧困戶。蘇漢周他家庭有5口人,妻子黃桂芳患有精神病,大女兒在讀初中,二女兒、小兒子在中間堂小學讀書,一家人吃飯全靠他一個人。蘇裕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多方了解情況,為蘇漢周他量身定製了一條養牛脫貧路,並幫助他申請產業扶貧項目資金、搜集養殖技術、尋找銷售途徑等。
當「我養的黃牛賣掉啦!哈哈!」第一次賣掉第一頭黃牛收入了1萬6千元,蘇漢周平時苦悶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阿裕,我要繼續努力養牛,搭個牛棚養多幾頭。」
後來,蘇裕又和扶貧工作隊一起幫助蘇漢周申請了危房改造資金,現在新房也修繕好了。有了希望也就有了幹勁,如今的蘇漢周像變了個人,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在養殖牛的空餘時間也沒閒著,還租了別人的3畝水田,種植北運菜,他不怕苦不怕累,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著整個家。
蘇裕每天一戶一戶去了解貧困戶家庭情況、勞動力情況,制定細緻、針對性的脫貧方案,除了帶領貧困戶養殖脫貧方面,蘇裕了解到沉香樹種植是中間堂村的特色產業,有著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產香技術。於是,他還會鼓勵有勞動力的貧困戶種植當地特色產業沉香樹、荔枝樹、龍眼樹等增加收入。
「很感謝阿裕當初勸導我種植沉香樹,現在我3畝沉香樹長勢都很好,今年帶來的經濟效益很快就能攢夠我兒子今年的學費啦!」貧困戶張初儒樂呵呵說道。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現在該村已經向上級申請到180萬資金建設市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建設沉香特色產業觀光園,還在村黨群服務中心建有展館展銷村民種植的沉香。
蘇裕不僅帶領著貧困戶憑雙手致富,還幫助村民們「錢生錢」。2019年,蘇裕協助中間堂村向上級申請種養業項目資金67.47萬元、資產收益扶貧項目資金137萬元,並將申請到的資產收益扶貧項目資金用於入股高州市強牌果品有限公司、廣東千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入股投資期為10年,前3年按投入資金的10%獲得紅利收益,後7年按投入資金的7%獲得紅利收益。村民們不僅生活有了保障,心裡更多了一份盼頭。
「很感謝阿裕當初勸導我種植沉香樹,現在我3畝沉香樹長勢都很好,今年帶來的經濟效益很快就能攢夠我兒子今年的學費啦!」貧困戶張初儒樂呵呵說道。蘇裕介紹說,沉香樹是中間堂村的特色產業,有自己傳承下來的產香技術,所以要充分發揮好當地產業扶貧的作用,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現在該村已經向上級申請到180萬資金建設市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建設沉香特色產業觀光園,還在村黨群服務中心建有展館展銷村民種植的沉香。
「讓每個孩子都能讀上書,他們是一個家庭的新希望」
「叮!」蘇裕的手機響起,來了一條新信息,「裕哥,你今晚還是6點過來給我輔導作業嗎?」蘇裕回復後笑著解釋道,現在受疫情影響,學生都還沒上課,他以前讀大學時做過有做家教的經驗,所以經常會去貧困戶家裡給孩子輔導功課。
蘇裕說,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辦法,孩子是一個貧困家庭未來的希望,所以教育扶貧一直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中間堂村有46位貧困戶在校生,他們每年都可領取教育補助或申請無息助學貸款。,為了確保信息完整、正確,避免因信息不完整而漏領少領,蘇裕經常到學生就讀的學校走訪,做好每戶信息登記,同時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針對個別非常困難的貧困戶,蘇裕會主動到學校溝通全免或部分免學雜費事宜,確保每個孩子讀書生活有保障。有部分學生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性格自卑內向、不善於和同學交往或者想輟學打工賺錢,蘇裕都會想辦法一一耐心勸導他們。
「裕哥,班裡選班幹部了,我競選上了學習委員。」蘇裕打開他和貧困戶在校生小超的微信對話給我們看,說道,「小超是個很上進的孩子,去年考上了本科大學,可棒了!」蘇裕樂呵呵地像炫耀自己家孩子一樣。
蘇裕口中的小超,家庭環境並不好,爸爸媽媽智力殘疾,他從小自卑、內向,話很少,但蘇裕發現他熱愛學習,想要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家庭和家命運。蘇裕為了正確引導他小超,蘇裕加了小超他的微信,經常和他談心事、鼓勵他學習,約他一起出來打球、跑步等,還聯合高州市稅務局團委給小超一家送床、被子、書桌和春聯了生活用品,慢慢打開了小超的心扉。小超現在把蘇裕當成了知心大哥哥,他雖然還是見面話不多,但已經懂得了,經常在微信和蘇裕分享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小事,遇到難題也會向蘇裕尋求意見中的事情。
把蘇裕當成了一個可以給自己指引方向的大哥哥。「在這4年裡,已經有6名高職以上院校畢業的貧困戶在校生參加就業,有6名貧困戶在校生順利考上了大專以上院校,還有8名學生考上了城裡的高中,沒有在校生因貧輟學,我心裡開心得很!」蘇裕眼眶溼潤道。
「危房改造建的不只是房子,更是一個心靈的港灣」
「看!這幢樓是2017年建成的,他家終於不用擔心暴風雨下大雨家裡會漏水了。」蘇裕指著路邊一幢2層的樓房說道。這幢樓是貧困戶鍾福新的,他原來的屋址房子破爛不堪,是且在山邊,離村口較遠,還是出入全是狹窄的泥路,房子也破爛不堪。後來危房改造,為了幫助鍾福新家庭住上舒適的新房,蘇裕蘇裕和他們商量把房子移到他們就近路邊,出入方便。蘇裕和村委會、周邊村民多方協調,終於定下了新屋址的地址定在了出入方便的位置。隨後,蘇裕又幫助他們申請危房改造資金,短短1年時間內,他們家已經從破舊漏水的危房搬到了亮堂的水泥樓中。「感謝阿啊裕的幫忙,要不是他,我還住在山裡面呢!」鍾福新臉上樂開了花。他現在還勤奮種植上了沉香、荔枝、水稻,養殖雞禽,每年也有資產收益扶貧項目分紅,日子也是越過越紅火了。
蘇裕說,中間堂村共有危房戶54戶,截至2018年12月,54戶危房戶全部實現了安全住房。危房改造建的不只是一個鋼筋混凝土的房子,還是一個家,有了家就有了心靈遮風擋雨倚靠的地方港灣,孩子回家了有房子住,外出讀書的孩子再也不用擔心家裡年邁的父母飽受風吹雨淋讓貧困家庭的身心不再蒙受風吹雨打。
「村民經常看到蘇裕房間的燈晚上12點多都還亮著,每天一大早就去貧困戶家裡解決問題,幫忙修房子、通水電、種荔枝、輔導孩子功課,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裡。」高州市根子鎮中間堂村村委書記蘇貴表示,「看著村裡辦公樓修繕好了,辦公桌椅添加了,文化廣場建起來了,村民的收入逐年增加了,我的心裡無比欣慰,阿裕真是個很棒的小夥子!」
扶貧工作千頭萬緒,蘇裕每天都來來回回走在爛熟於心的村道上,他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記滿了每一戶的基本情況和問題,每解決一項就劃掉一項,「有時候工作多,怕忘了,這樣記下來,貧困戶反映的全部大大小小的事,我都能記得,『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蘇裕呵呵說道,如數家珍。
扶貧4載,1400多個日日夜夜,蘇裕把自己的青春熱汗揮灑在這片自己深深牽掛的土地上,一步一個腳印。扶貧不是目的,脫貧才是最終的目的,雖然現在84戶183位貧困戶已全部脫貧,但蘇裕前進的腳步仍未停下,他說,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動力帶領大家奔上小康致富的道路,向黨和人民交出更滿意的答卷。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盧政
通訊員:潘強、李文婷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曾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