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高州市:「黨建+」模式走出幸福小康路

2020-12-21 黨建網

廣東省高州市:「黨建+」模式走出幸福小康路

杜坤玲

高州,地處廣東省西南部,古稱高涼,是一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高州市不斷創新「黨建+」模式,「紅色引擎」全面發力,一幅鄉村發展、城市文明、社會和諧、群眾富足的美麗畫卷正在高州大地呈現。

高州城區風光

「黨建+」精準扶貧,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家住在南塘鎮馬落垌村的梁永順,上有近80歲的老母親,下有患病的兒子,原來居住的泥磚房也倒塌了,一家三口只能寄住在兄弟的舊房子裡,生活十分困難。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在黨員結對幫扶下,梁永順通過種植瓜果、飼養家禽等實現了收入翻幾番,2019年家庭人均收入突破萬元,還建起了兩層小洋房,現在兒子的病情也有了很大好轉,小日子越過越紅火。

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近年來,高州市把黨建工作與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以黨建引領助力脫貧攻堅。從市直單位選派優秀黨員幹部擔任村(社區)黨組織第一書記、扶貧幹部。駐村黨員幹部利用自身優勢和部門資源,在思想、信心、政策、資金、物資、培訓、技術、信息等方面「智志同扶」,全面推進貧困戶產業發展。全市在貧困人口集中區域建成257個特色產業基地,累計投入2.3億元扶貧資金,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入股68家龍頭企業和合作社,讓貧困戶獲得長期的收益。組織各級黨組織、黨員幹部開展「消費扶貧萬人行」「直通集體飯堂」「農產品+定製」「一企幫一村」等一系列消費扶貧活動。今年的荔枝、龍眼銷售期間,開展系列營銷活動,幫助群眾銷售農產品7260多噸,為產業扶貧基地及貧困戶增收8660多萬元。

截至目前,高州市建檔立卡貧困戶16732戶35598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39個省定貧困村也全部達到退出標準。

「黨建+」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展新貌

走進根子鎮元壩村,山環水繞、白牆黛瓦、鳥語花香,一河兩岸生機勃勃……「村容村貌換上了『新衣』,日子越來越美好。」村民陳蘭芳高興地說。

地處「中國荔枝第一鎮」核心區的元壩村,幾乎家家戶戶種荔枝、制元肉、釀蜂蜜、做電商。產業發展了,生活富裕了,村莊環境卻沒有跟上。曾經的元壩村竹木橫生、汙水橫流,環境衛生很糟糕。2018年,元壩村進行村莊改造建設,以「黨員八帶頭,爭當八先鋒」黨建工作為引領,黨員帶頭參與,發揮親緣、地緣等優勢發動群眾自覺清理雜木、無償捐獻土地,支持道路、廣場、物流中心、公廁等設施建設。「黨員帶頭髮揮作用,群眾積極響應,美麗鄉村建設大有奔頭。」元壩村黨支部書記吳森明說。

經過改造,元壩村實現了華麗蝶變,並依託大唐荔鄉文旅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遊客絡繹不絕。

元壩村的人居環境轉變,是高州市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高州市按照「十村精品、百村示範、千村整治」的工作思路,開展「我是黨員我擔當」「聯村黨建」「黨員五事爭先」「評星定級」等活動,促使黨員幹部帶頭清拆、帶頭清潔、帶頭整治,形成「黨員幹部帶頭,群眾從站著看到跟著幹、再到自覺幹」的良好氛圍。同時,注重做好清拆「後半篇文章」,發動群眾利用閒置地,建設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通過開展「巾幗評家園」「星級家庭評比」「最美庭院評比」等活動,促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深入持久開展。

目前,全市5642個自然村已全部完成基礎環境整治工作,全部實現雨汙分流,全部完成標準化農村衛生公廁建設(改造)任務。

「黨建+」文明創建,一城勁吹文明風

「我高州、好心城,齊努力、創文明……」近日,一段朗朗上口的快板在高州人的朋友圈廣泛傳播,創作者是退休幹部、高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員志願者盧坤華。她結合文明創建工作創作了10多個快板、小戲,並自願到農村、社區等地演出,受到廣大群眾歡迎。「希望通過簡單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更多人參與到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來。」盧坤華說。

只有群眾的素質全面提高了,才能真正實現全面小康。近年來,高州市吹響創建省文明城市集結號,推動全市黨員幹部積極參與文明創建工作,不斷提升市民素質,改善城鄉環境,打造道德高地、文明之州、好心之城。全市黨員到社區「雙報到」,深入居民家中、街道商鋪,開展文明創建宣傳,積極參與環境衛生整治、扶貧幫困、文明勸導、垃圾分類等工作。集中人力、財力,攻堅克難,開展專項整治活動,清理「牛皮癬」50萬平方米,清理率達98%,基本杜絕了城市「牛皮癬」問題;全市21個農貿市場智能化升級改造基本完成;投入30多億元,完善、推進了通川大道、市體育中心、市文化中心等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了黃屋園、金橋小苑等近20個「口袋公園」,城市環境不斷改善,群眾幸福感不斷攀升。

通過創建工作的深入開展,文明的種子也在每一位高州人心裡生根發芽。近年來,全市湧現「中國好人」4人、「廣東好人」6人、「高州好人」76人。這些凡人善舉,感動著高涼大地,讓正能量不斷凝聚和傳遞。

晨起時揮扇舞劍、陽光下擊拍揮桿、午後小憩於涼亭、夕陽中漫步於綠道……一個個鏡頭,見證著高州市文明創建帶來的幸福變化;一張張笑臉,洋溢著高州人美好生活的甜蜜夢想!

(作者系廣東省高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來源:2020年第11期《黨建》雜誌)

監製/李小標 責編/劉文韜 編輯/朱琳瑄 製作/朱琳瑄

相關焦點

  • 廣東省高州市紫蘇梗銷勢遲緩
    【天地網訊】 廣東省高州市紫蘇梗產地貨源充足,近期走動遲緩,行情一直沒有起色,現統貨價格在2.5-3元之間。(信息由廣東省高州市鄧勇13702662351提供) 聲明:本文是中藥材天地網原創資訊,享有著作權及相關智慧財產權,未經本網站協議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個人不得轉載、連結或其他方式進行發布;經本網協議授權的轉載或引用,必須註明「來源:中藥材天地網(www.zyctd.com)」。違者本網站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 廣東省高州市廣藿香貨源持續走暢
    【天地網訊】廣東省高州市廣藿香目前產新仍在持續,近期購貨商家仍多,貨源走動順暢,生貨收購價每市斤在2元左右,相比產新開始時的1-1.2元已經翻倍,去年價格在0.7元左右,目前加工商去掉根須符合飲片廠要求的切段貨要價30元,產地貨源量不大。
  • 「四好農村路」編織全面小康「幸福網」
    決勝全面小康,交通力量強勁十足。截至2019年底,廣東省農村公路通車裡程超過18萬公裡,全省19412個建制村均已全部通行客車在今年脫貧攻堅收官之際《廣東新聞聯播》再聚焦全省「四好農村路」建設成果。全面奔小康,關鍵在農村,全面小康這張「幸福網」編織得牢不牢,很大程度上要看農村過得好不好。
  • 八年耕耘 與路同行 努力築起全面小康幸福路
    修一條路,富一方百姓,美一片風景。今年是浙江省「四好農村路」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3年以來,淳安縣交通基礎設施有了質的飛躍,接連成功創建全省、全國「四好農村路」示範縣,湧現出一批以淳楊線、淳開線、白小線等為代表的「四好農村路」典型示範線。
  • 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
    國家的關愛和政策,像一道陽光溫暖人民的心房,為山區群眾繪就一幅移民幸福生活新畫卷。01一、好,走上小康路2020年11月24日,為了記錄這難忘的一刻,安順市啟新學校紅領巾小記者社團的少先隊員們走進西秀區彩虹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啟了主題為——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的紅領巾尋訪之旅。
  • 三產融合繪就小康路 葡萄架下盛開幸福花
    一產:建果樹苗圃 蔬菜大棚,增加村集體收入140萬元;二產:北部產業園穩工 衛星工廠創效,實現本村和周邊村貧困農民就地轉為產業工人;三產:鴿業 合作社,依託喀什新投鴿業公司,採用「龍頭企業 農戶 基地」模式,扶持50戶貧困戶進行種鴿養殖。「我們通過黨建扶貧、產業扶貧、穩定就業等系列扶貧舉措,推動包村精準扶貧工作,走出了一條『高質量脫貧奔小康』的新路徑。」
  • 天生港鎮街道愛國村:「黨建+」模式,共圓「蘇陝協作」小康夢
    自2017年4月蘇陝兩地扶貧協作開展至今,愛國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論述,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探索「黨建+」扶貧工作新模式,「量體裁衣」的精準舉措,先後攜手對口幫扶的寧強縣高寨子街道戚家埡村和二郎壩鎮羅家壩村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黨建+脫貧扶『志』」,樹立脫貧信心。有了脫貧的志向,才有脫貧的動力。
  • 紮實推進「五扶一美」幫扶模式 敏捷集團走出精準扶貧路
    2019年敏捷集團在「廣東扶貧濟困日」當天捐贈善款2.5億元,其中安排2億元,與省定貧困村數量最多的革命老區蘇區、深山地區的梅州市五華縣結對,紮實推進黨建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美麗鄉村建設,實施具有敏捷特色的「五扶一美」幫扶模式,計劃用三年時間助力五華縣山區群眾擺脫貧困。
  • 幸福大道譜新曲 宿遷宿豫發布《彩虹路 小康路》原創歌曲
    梨花灣,石榴園,第一江山春無眠……」1月11日上午,記者從宿遷宿豫區委宣傳部獲悉,以該區幸福大道為靈感,圍繞小康社會這個主題創作的歌曲《彩虹路 小康路》,日前正式發布。宿豫區把幸福大道環線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牽引,按照「城鎮村聯動、點線面結合」思路,以農房項目為點,以幸福大道環線為軸,以特色產業為面,以點串線,連線拓面,協同推進「優居強村興產富民」,加速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 歙縣雄村鎮:黨建1+5模式助推鄉村振興
    近年來,黃山市歙縣雄村鎮黨委按照「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基層黨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新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關鍵引擎」作用,推動鄉村振興發展。黨建+發展經濟,支部引領促發展。
  • 常州市新北區薛家鎮葉家村:「村企合作、多元共建」的小康之路
    走進葉家村,就被眼前的「彩虹路」吸引了。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新北區薛家鎮葉家村曾是經濟薄弱村,但憑著一腔敢闖敢試的勁兒,在小康路上交出來一份優秀的答卷——2019年以來,在上級政府的支持下走出了「村企合作、多元共建」的小康之路,在如何創造發展機遇建成全面小康、如何健全長效機制守護全面小康兩大問題上積累了「葉家經驗」,為城市近郊鄉村的發展探索出了可靠的「葉家模式」。
  • 「決勝全面小康」宜豐縣炎嶺村鄉村旅遊走出致富路
    近年來,宜春市宜豐縣黃崗山墾殖場炎嶺村藉助秀美鄉村建設基礎及先後獲評的「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江西省5A鄉村旅遊點」等名片,以閒置固定資產入股,吸引社會資金,共同打造鄉村休閒旅遊產業,開發出遊客中心、黨建廣場、創客中心等旅遊產業。
  • 惠安黃塘開啟「黨建+電商」模式 打造男鞋小鎮
    黨建+電商助推產業發展據介紹,「黨建+」融合發展基地按照「黨建引領、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社會協作」模式,著力搭建電子商務融合交流平臺,打造地標品牌,引導企業利用新模式,推動產品的網絡營銷,促進產品「產、銷、購」的有機結合,全力推進電子商務融合創新發展,為保持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 三亞大茅村:小網格織就「小康幸福網」
    從曾經的貧困,到如今的幸福生活;從昔日「髒亂差」蛻變「白淨美」……發生在吉陽區大茅村的可喜變化表明,只要基層黨組織強了,基層「網格」織牢了,黨員作用發揮好了,老百姓就有了主心骨、帶頭人,村民的日子就會過得越來越紅火!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陶瓷古村落三寶村的小康路
    近日,記者在中宣部組織的百城千縣萬村主題調研行中了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寶村在「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方面走出了一條極具人文特色的城郊村小康發展之路。獨特的「三寶現象」三寶村地域面積6.36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80畝,戶籍人口767人。
  • 高州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召開第五十四次會議
    茂名網訊 12月24日,高州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召開第五十四次會議。高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國鋒,高州市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總工會主席鄧鐵輝,高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旅明、盤強珍、潘建盛出席會議。高州副市長梁澤才,高州市法院、檢察院和有關領導列席會議。
  • 泰順「三條路」通向幸福小康!
    從11月3日開始,市政府新聞辦推出「小康中國·溫州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陸續邀請各縣(市、區)主要負責同志介紹各地小康社會建設的相關情況。聚力推進扶貧攻堅在實幹賦能中走出了增收致富新路子從「國家貧困縣」「省欠發達縣」摘帽,到實現百姓脫貧致富的華麗轉身,泰順的扶貧之路步履堅定、昂首向前。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
    如今,作為一種生態產業,茶既為三明百姓奔小康打開了新路徑,更成為三明建設生態功能區的重要抓手。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時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20多年來,落實習近平同志提出的要求,在三明大地上,一條生態富農之路越走越寬廣。
  • 江海區「黨建+四好農村路」結對共建工作站掛牌
    為助力桃花產業發展,桃花路建設運營而生。桃花路是江海區2020年「四好農村路」建設的美麗縮影,因經濟投入高、產業布局影響大、群眾受益面廣而備受關注。江海區堅持黨建引領,推動桃花路高質量發展。最後,局黨支部到桃花路進行調研,提出要把黨的旗幟插在工地上,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戰鬥堡壘作用,將桃花路建設成為向東村產業振興和美麗鄉村的強大助力,強調以「一條路」編織「致富網」,帶動向東村走向幸福生活。03桃花路催開致富「幸福花」一條路,打開農村產業的發展大門。
  • 從「小建小美」到「大建大美」 文成走出「兩山」間的小康路
    據悉,文成首屆農業經濟招商洽談會已籤約現代農業項目28個、總投資12.67億元,特色農產品走出國門、海外華僑回鄉創業的內外互動,成為「雙循環」背景下一道亮麗風景線。近年來,浙江省創新推出GEP核算應用體系,將生態資源變成明碼標價的生態資產,為生態價值提供量化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