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黃塘「黨建+」融合發展基地揭牌儀式現場。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東南網1月10日訊(本網記者 林傑 實習生 林晶穎 通訊員 王錚芳)近日,惠安縣黃塘鎮「黨建+融合發展基地」正式揭牌,當天還啟動了「中國男鞋小鎮電商直播基地」助力鄉村振興直播節活動。
黨建+電商助推產業發展
據介紹,「黨建+」融合發展基地按照「黨建引領、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社會協作」模式,著力搭建電子商務融合交流平臺,打造地標品牌,引導企業利用新模式,推動產品的網絡營銷,促進產品「產、銷、購」的有機結合,全力推進電子商務融合創新發展,為保持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目前,基地引進聖曼電商、塘潮電商創意工坊、雅奧電商等網絡運營商,建設面積近1萬平方米,將發揮黃塘地區製鞋產業、食品產業、小微企業等產業集聚及物流交通優勢,整合資源拓展「線上」助力「線下」,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據了解,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嚴峻考驗,黃塘鎮以黨建為引領,推進電子商務與產業深度融合,立足黨建+基地+龍頭企業等資源,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鎮工業總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
「引導企業成立黨支部,打造電商服務聯盟、黨員教育新陣地、電商人才培養基地,為轄區企業搭建電商資源共享平臺,讓各項惠企政策精準下沉,發揮紅色力量助推電商產業發展。」惠安黃塘鎮黨委書記莊澤平介紹,黃塘鎮「黨建+」融合發展基地、中國男鞋小鎮電商直播基地的啟動,將進一步引領黃塘傳統產業朝著新的方向發展,拓展新的平臺支撐,提升小城鎮的綜合競爭力。
位於惠安黃塘鎮的中國男鞋小鎮電商直播基地。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打造「中國男鞋電商小鎮」
據了解,30多年前,黃塘人以家庭作坊等小規模加工的形式開啟了手工製鞋生產的先例,也奠定了男式皮鞋製鞋產業的雛形。目前黃塘鎮轄區內擁有300多家製鞋企業,年產值幾十億元,產品遠銷國內外。
近年來,為了滿足市場需要和適應市場的競爭壓力,黃塘鞋業也不斷創新發展,改變傳統的單一線下銷售模式,大力發展線上經濟。2020年,全鎮電商交易額突破5億元,省吟、亭林、接待、後西、後店等5個村獲「中國淘寶村」稱號,「淘寶村」數量佔全縣一半,該鎮也獲「中國淘寶鎮」稱號。
「黃塘手工製鞋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男鞋生產基地之一。我們直播機構平臺落戶黃塘,是希望能夠攜手當地製鞋產業在競爭日趨激烈的電商市場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中國男鞋小鎮電商直播基地運營方、聖曼電商網紅直播基地總經理何輝表示,基地將依託於平臺優勢資源、專業電商團隊、產業經濟基礎,與黃塘方面合力打造中國男鞋電商小鎮,構建直播電商產業集聚鎮。
小鎮走出大產業,電商帶動大趨勢。黃塘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黃塘鎮首屆鄉村振興直播節主要依託電商直播基地,聯合當地鞋企開通多個垂直鞋類抖音號、快手號等直播平臺,融合網紅元素,將持續擴大黃塘製鞋產業對外輻射影響力,帶動鞋產業發力電商市場。
黃塘傳統手工製鞋技藝聞名於業界,圖為手工藝人在縫製男鞋。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新聞連結】
手尖上的富民產業
黃塘生產皮鞋的傳統,源於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黃塘鄉人民政府接管惠安黃塘皮革廠後,在這裡孕育了一批製鞋手工藝人,黃塘皮鞋匠開始聞名於業界。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民營企業的迅速崛起,黃塘皮革廠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停產。
「皮革廠停產後,黃塘皮匠開始自謀出路,有些是到晉江、石獅那裡的鞋服企業服務,有些則憑著手藝在鄉創業。」惠安黃塘鎮政府有關人員介紹,一雙手工成品鞋的製作需要經過裁切、組裝、縫合等近10道工序,而黃塘鞋匠的高超手藝深受市場追捧,特別是不少皮鞋匠投身創業之後,讓小鎮皮鞋產業重新煥發了生機。
據了解,早前黃塘的製鞋業都是一個平房一鞋匠、一個鞋匠一雙鞋這樣的生產製作模式。到了上世紀90年代之後,製鞋業的生產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大量的製鞋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黃塘鎮省吟、後西、黃塘等村,湧現出福爾斯、郎之步、帝邦龍、小康牛仔、威銘達等本土企業。
「這是一項手尖上的富民產業,手工製作的黃塘皮鞋以貨真價實、休閒時尚、經久耐穿聞名各地,在業內與上海皮鞋、溫州皮鞋相比,可以說是各領風騷。」黃塘鎮政府工作人員說道。
如今,從純手工作坊成長起來的黃塘皮鞋產業,從設計、生產、包裝到銷售,已實現一條龍的產業鏈條。至2019年,黃塘製鞋加工企業包括上遊皮革等商貿企業則可達近500家,帶動就業近萬人,成為當地的主要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