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26日電(記者/攝影 王健)三寶村,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東南角,因五代時期日產優質瓷土價值3個金元寶而得名,這裡曾是為景德鎮古代瓷業生產提供主要瓷土原料的重要礦產地。北宋時期,三寶湖田窯創燒出影青瓷,奠定了景德鎮瓷業興盛千年的基礎。隨著近代以來陶瓷原料配方的改進和制瓷中心的轉移,三寶村逐漸衰落。近日,記者在中宣部組織的百城千縣萬村主題調研行中了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寶村在「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方面走出了一條極具人文特色的城郊村小康發展之路。
獨特的「三寶現象」
三寶村地域面積6.36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80畝,戶籍人口767人。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寶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2年到2019年,村民收入增加到2.6萬元,增長4倍,年均增長25.85%;村集體收入增加到421.68萬元,增長36倍,年均增長率67.6%;9戶貧困戶27人,2016年底全部脫貧,提前4年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出堅實步伐。
農村吸引城市,創客多過村民。上世紀九十年代,三寶村因資源枯竭、發展落後,大量村民外出打工,甚至直接外遷,僅馬鞍嶺村民小組52戶人家就外遷了40戶。近年來,通過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古村落煥發出「年輕態」,寂靜的三寶村又熱鬧起來了,不僅外遷村民紛紛回流,許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陸續回村就業創業,還有不同膚色的國內外藝術家慕名而來,眾多文化創客聚集於此。據統計,常住村裡的外地人就有3000多人,「景漂」人數超過當地人口的4倍。
三寶村真如堂
人文依存自然,陶藝融通民藝。三寶村山巒延綿、溪水潺流,沿著10公裡的三寶溪依山傍水入駐了「洛可可·洛客」「景致」「真如堂」等近200家陶瓷類文創機構,它們利用民房修舊如舊,或依山而建,或逐水而棲。「山水身邊走,人在畫中遊。」濃濃的鄉愁隨處可見,尊重自然,崇尚原生態成為創業者們的共識。在陶藝的輻射帶動下,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新民藝,如陶藝與夏布、銀器攜手,油畫與竹編、動漫相連,催生出豐富多樣的三寶文化業態。
偏僻走向開放,凋敝嬗變網紅。三寶作為偏於一隅的小山村,如今既有傳統的陶瓷藝術、手工製作,更有現代化的工業設計、網際網路平臺,各類創新創意在這裡生根發芽、蓬勃成長,成為重要的陶瓷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規上國際知名品牌企業就有7家。這裡的文化,吸引著眾多的青年創客逐夢圓夢;這裡的美景,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境內外遊客紛至沓來。這裡既有充滿激情和時尚元素的各類流行音樂會、潑泥節、陶瓷展覽、論壇講座,也保留著身著布衣、布鞋,親近自然、俯仰山水的慢生活常態,人們追求的詩和遠方就是三寶的日常。三寶村已成為景德鎮最富魅力和活力的文化符號之一,也是全國文藝青年們的網紅打卡地。
三寶的實踐
解碼獨特的「三寶現象」,源於三寶人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感恩奮進,積極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路子,努力把枯竭落後的舊三寶,打造成一個繁榮興盛的新三寶。
三寶村景德閒雲居
文旅興村,激發發展活力。三寶是一座「活著的博物館」,擁有湖田窯址、三寶蓬瓷石礦業遺址等多處國家(省)級文保單位,古瓷片、古礦洞、古遺址隨處可見,記載著曾經的輝煌。三寶村積極融入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當好「先行者」,通過激發傳統文化資源活力,把文化轉化為生產力,助力產業發展、旅遊興盛、文明小康。復興文化功能。對村域內文化遺址實施系統性活態保護,原汁原味地保護三寶的風貌風格、文化肌理,三寶村700多年陶瓷文化遺蹟得到完整的再現,重新煥發出靈動、秀麗的陶瓷文化之韻。培育文化業態。通過引進和培育洛客·設計中心、三寶蓬藝術聚落、大學生創業園等一批高端、國際化的孵化平臺,輻射帶動、吸引各個層面的陶瓷文創企業、文化藝術機構、「景漂」來三寶交流合作、創新創業,陶瓷文化的張力效應、集聚效應得到充分彰顯,形成了文創、研學、民宿、書吧等多元化業態,其中不乏閒雲居、愚窯等眾多知名文化類企業。做足「陶瓷+」文章。通過「陶瓷+創意」「陶瓷+生活」「陶瓷+旅遊」「陶瓷+網際網路」,打好融合牌,不斷激發新經濟新動能新業態。佔地156畝的三寶國際文創中心,吸引了網庫、大龍網等網際網路公司落戶,2019年,線上交易額超過30億元。依託獨特的地緣和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民宿產業,民宿數量從2016年的29家增加到2019年的98家,成為帶動村民就業增收的「新亮點」。在資深「景漂」、三寶蓬藝術聚落負責人肖學鋒眼裡,「三寶不只是碗和碟的煥然一新,還有城市面貌與生活方式的和諧共榮」。
環境美村,厚植髮展潛力。三寶人認真貫徹「兩山」理論,按照「村莊景區化、景區村莊化」的理念,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實施「三寶瓷谷」項目,致力把整個三寶村打造成以陶瓷研發、設計生產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集聚區,以特色街區、莊園酒店為主題的鄉村風情區,以藝術體驗、生態養生為特色的山地休閒度假區,既塑形又鑄魂,培育獨特的生態、人文、生活環境。在基礎性建設中完善功能。從改造環境、治理髒亂差入手,按照修舊如舊、建新創新的原則,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完善村莊功能,實現「路平、水通、燈亮、線齊、牆美」,讓三寶煥發繁華和美麗的風採。在城市化進程中呵護鄉愁。堅持不砍樹、不挖山、不填河,保持三寶的原生態;把文創企業、私人博物館、藝術家工作室、輕奢餐吧、慢生活民宿點綴於村中,展現山水之秀、自然之美、人文之韻,讓三寶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大花園。在常態化管理中融入服務。因地制宜,打造了解鞍小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民文化廣場等一批特色宣傳文化陣地,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品位;推動創新創業與服務「零距離」,開設直播平臺,幫助貧困戶、青年創客銷售產品,打通「景漂」創新創業綠色通道。良好的生活環境、活躍的創業氣氛,吸引了越來越多懷揣藝術夢想的人們匯聚三寶。
改革活村,增強內生動力。2018年初,三寶村抓住列為全市鄉村振興示範點的契機,先行先試,啟動實施「三個三」模式,盤活資源,激發村民內生動力,使村民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受益者。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享」。珠山區國資公司出資2100萬元註冊成立閒雲澗文化產業公司,開展專業化運營。村裡成立農業合作社,整合25棟房屋和村小組全部山林田地,以所有權、承包權入股參與生產經營。資源股、資金股、技術股「三股分紅」。閒雲澗公司股權構成中,村裡和村民以自然資源作為資源股,佔股30%;區國資公司出資為資金股,佔股58%;經營團隊北京蝸牛公司為技術股,佔股12%。以閒雲澗公司為運營主體,建立起「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利益分配機制。2019年,為村民和村集體帶來20多萬元的收入。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群眾勤勞之手「三手合力」。「政府有形之手」引導,通過國資平臺先期投入1300餘萬元用於馬鞍嶺的村容村貌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無形之手」經營,吸引了一批高品位、有特色的經營實體籤約落戶;「村民勤勞之手」參與,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三個三」模式喚醒了沉睡的馬鞍嶺,生態環境變成了發展環境,文化優勢變成了發展優勢,村民的就業創業熱情得到激發,村民收入大幅提升,月收入平均超過6000元。貧困戶王寶生就是村裡改革的受益者之一,通過村裡支持,在家門口開辦陶瓷生產銷售作坊,實現年銷售額70萬元,加上村裡資源股的分紅,家庭年收入達到20餘萬元,成功實現脫貧致富。
黨建強村,凝聚發展合力。10年前,三寶村由於發展落後,黨支部「有名無實」,支部書記選不出來,黨員無心過組織生活。近年來,三寶村通過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向心力凝聚力大為提升。強化「頂層設計」。在三寶村的發展進程中,省、市、區委都給予高度期許和關注,配齊配強村「兩委」班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指導三寶村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走出一條特色「黨建+」的發展新路子,三寶村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試驗田」、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實驗區建設的「排頭兵」。創新打造黨建共同體。三寶村專門成立「景漂」陶瓷流動黨員黨支部,搭建「景漂·景歸」黨群服務中心、閒雲澗黨建主題公園、馬鞍嶺黨員驛站三大黨建陣地,打造三寶文創黨建共同體,創新「黨支部+陶瓷產業聚集地+服務中心」管理模式,團結凝聚區域內各類組織和廣大黨員群眾,促進「景漂景歸」聚集,帶活了整個村,90%的三寶村民實現在家就業創業。充分發揮基層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三寶村推行每個黨員幹部聯繫一名貧困戶、一名「景漂」、一戶企業「三個一」制度,讓黨旗飄起來、黨徽戴起來、黨員動起來。村支書胡國強作為村裡的「領頭人」,雖不是土生土長的三寶人,但數十年如一日,恪守「黨員就要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帶領全村致富奔小康,贏得群眾尊重,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向心力得到增強。在今年上半年抗新冠肺炎疫情、抗洪救災等工作中,黨員幹部都衝鋒在前,全村無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無1人因洪災失去生命。
三寶的啟示
啟示之一:改革創新,盤活沉澱的傳統文化資源。三寶村最重要的特質是文化,最核心的競爭力也是文化。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三寶村沉澱的文化資源被盤活,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這種文化帶動、文化賦能,不僅讓整個村莊的人文環境得到改善,文化產業加快發展,也提升了鄉村的生活品質、品位,提振了村民的精氣神,涵養了小康的亮色,使三寶村從一個凋敝的陶瓷古村落,變成一個眾人嚮往的世外「陶」源。
啟示之二:融合發展,打造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三寶村既是景德鎮市推進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美麗縮影」,也是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的「生動寫照」。既是鄉村文明的傳承地,也是城市開發的新城區。三寶村通過文化企業與鄉村文化的融合、外來「景漂」與當地村民的融合、企業與自然的融合、企業與企業的融合,留住了山水、記憶和鄉愁,走出了「保護+開發」協同發展的新路子,成為農村改革的樣本、秀美鄉村的樣本、文化強市的樣本、鄉村振興的樣本,對推進城市化進程如何「留住鄉愁」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啟示之三:開放包容,構建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態。三寶自古就有「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開放包容的基因。三寶村在加大硬體投入的同時,沒有過多地對業態進行幹預,而是更加注重環境的培育、平臺的搭建和引導服務,讓各種業態在浸潤的陶瓷文化土壤裡自由生發、成長,逐漸構建起一個多樣多元、共生共存、和諧相處的獨特三寶文化生態體系。這也啟示我們,在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需要我們要有更加寬廣的視野和包容的胸懷,與世界對話,為文化的繁榮興盛注入新的動力。
啟示之四:人民至上,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三寶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充分體現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三個三」模式,群眾創造,群眾受益。全球各地的創客與村民一道,共同創新創造,推動三寶成為投資的窪地、人才的高地、創業的樂土,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過上了好日子。這充分印證了,必須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曾經的三寶,「重重水碓夾江開,未雨殷傳數裡雷。舂得泥稠米更鑿,祁船未到鎮船回。」現在的三寶,人們做著自己歡喜的事情,過著「詩與遠方」的生活,享受著小康的幸福;未來的三寶,還要從人的城鎮化、基礎設施的標準化、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入手,把它改造提升成一個更有原生態魅力的世外「陶」源,更有吸引力的創業人才聚集地,更有影響力的三寶國際瓷谷,成為與世界對話的新名片。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