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陶瓷古村落三寶村的小康路

2020-12-15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10月26日電(記者/攝影 王健)三寶村,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東南角,因五代時期日產優質瓷土價值3個金元寶而得名,這裡曾是為景德鎮古代瓷業生產提供主要瓷土原料的重要礦產地。北宋時期,三寶湖田窯創燒出影青瓷,奠定了景德鎮瓷業興盛千年的基礎。隨著近代以來陶瓷原料配方的改進和制瓷中心的轉移,三寶村逐漸衰落。近日,記者在中宣部組織的百城千縣萬村主題調研行中了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寶村在「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方面走出了一條極具人文特色的城郊村小康發展之路。

獨特的「三寶現象」

三寶村地域面積6.36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80畝,戶籍人口767人。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寶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2年到2019年,村民收入增加到2.6萬元,增長4倍,年均增長25.85%;村集體收入增加到421.68萬元,增長36倍,年均增長率67.6%;9戶貧困戶27人,2016年底全部脫貧,提前4年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出堅實步伐。

農村吸引城市,創客多過村民。上世紀九十年代,三寶村因資源枯竭、發展落後,大量村民外出打工,甚至直接外遷,僅馬鞍嶺村民小組52戶人家就外遷了40戶。近年來,通過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古村落煥發出「年輕態」,寂靜的三寶村又熱鬧起來了,不僅外遷村民紛紛回流,許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陸續回村就業創業,還有不同膚色的國內外藝術家慕名而來,眾多文化創客聚集於此。據統計,常住村裡的外地人就有3000多人,「景漂」人數超過當地人口的4倍。

三寶村真如堂

人文依存自然,陶藝融通民藝。三寶村山巒延綿、溪水潺流,沿著10公裡的三寶溪依山傍水入駐了「洛可可·洛客」「景致」「真如堂」等近200家陶瓷類文創機構,它們利用民房修舊如舊,或依山而建,或逐水而棲。「山水身邊走,人在畫中遊。」濃濃的鄉愁隨處可見,尊重自然,崇尚原生態成為創業者們的共識。在陶藝的輻射帶動下,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新民藝,如陶藝與夏布、銀器攜手,油畫與竹編、動漫相連,催生出豐富多樣的三寶文化業態。

偏僻走向開放,凋敝嬗變網紅。三寶作為偏於一隅的小山村,如今既有傳統的陶瓷藝術、手工製作,更有現代化的工業設計、網際網路平臺,各類創新創意在這裡生根發芽、蓬勃成長,成為重要的陶瓷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規上國際知名品牌企業就有7家。這裡的文化,吸引著眾多的青年創客逐夢圓夢;這裡的美景,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境內外遊客紛至沓來。這裡既有充滿激情和時尚元素的各類流行音樂會、潑泥節、陶瓷展覽、論壇講座,也保留著身著布衣、布鞋,親近自然、俯仰山水的慢生活常態,人們追求的詩和遠方就是三寶的日常。三寶村已成為景德鎮最富魅力和活力的文化符號之一,也是全國文藝青年們的網紅打卡地。

三寶的實踐

解碼獨特的「三寶現象」,源於三寶人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感恩奮進,積極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路子,努力把枯竭落後的舊三寶,打造成一個繁榮興盛的新三寶。

三寶村景德閒雲居

文旅興村,激發發展活力。三寶是一座「活著的博物館」,擁有湖田窯址、三寶蓬瓷石礦業遺址等多處國家(省)級文保單位,古瓷片、古礦洞、古遺址隨處可見,記載著曾經的輝煌。三寶村積極融入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當好「先行者」,通過激發傳統文化資源活力,把文化轉化為生產力,助力產業發展、旅遊興盛、文明小康。復興文化功能。對村域內文化遺址實施系統性活態保護,原汁原味地保護三寶的風貌風格、文化肌理,三寶村700多年陶瓷文化遺蹟得到完整的再現,重新煥發出靈動、秀麗的陶瓷文化之韻。培育文化業態。通過引進和培育洛客·設計中心、三寶蓬藝術聚落、大學生創業園等一批高端、國際化的孵化平臺,輻射帶動、吸引各個層面的陶瓷文創企業、文化藝術機構、「景漂」來三寶交流合作、創新創業,陶瓷文化的張力效應、集聚效應得到充分彰顯,形成了文創、研學、民宿、書吧等多元化業態,其中不乏閒雲居、愚窯等眾多知名文化類企業。做足「陶瓷+」文章。通過「陶瓷+創意」「陶瓷+生活」「陶瓷+旅遊」「陶瓷+網際網路」,打好融合牌,不斷激發新經濟新動能新業態。佔地156畝的三寶國際文創中心,吸引了網庫、大龍網等網際網路公司落戶,2019年,線上交易額超過30億元。依託獨特的地緣和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民宿產業,民宿數量從2016年的29家增加到2019年的98家,成為帶動村民就業增收的「新亮點」。在資深「景漂」、三寶蓬藝術聚落負責人肖學鋒眼裡,「三寶不只是碗和碟的煥然一新,還有城市面貌與生活方式的和諧共榮」。

環境美村,厚植髮展潛力。三寶人認真貫徹「兩山」理論,按照「村莊景區化、景區村莊化」的理念,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實施「三寶瓷谷」項目,致力把整個三寶村打造成以陶瓷研發、設計生產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集聚區,以特色街區、莊園酒店為主題的鄉村風情區,以藝術體驗、生態養生為特色的山地休閒度假區,既塑形又鑄魂,培育獨特的生態、人文、生活環境。在基礎性建設中完善功能。從改造環境、治理髒亂差入手,按照修舊如舊、建新創新的原則,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完善村莊功能,實現「路平、水通、燈亮、線齊、牆美」,讓三寶煥發繁華和美麗的風採。在城市化進程中呵護鄉愁。堅持不砍樹、不挖山、不填河,保持三寶的原生態;把文創企業、私人博物館、藝術家工作室、輕奢餐吧、慢生活民宿點綴於村中,展現山水之秀、自然之美、人文之韻,讓三寶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大花園。在常態化管理中融入服務。因地制宜,打造了解鞍小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民文化廣場等一批特色宣傳文化陣地,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品位;推動創新創業與服務「零距離」,開設直播平臺,幫助貧困戶、青年創客銷售產品,打通「景漂」創新創業綠色通道。良好的生活環境、活躍的創業氣氛,吸引了越來越多懷揣藝術夢想的人們匯聚三寶。

改革活村,增強內生動力。2018年初,三寶村抓住列為全市鄉村振興示範點的契機,先行先試,啟動實施「三個三」模式,盤活資源,激發村民內生動力,使村民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受益者。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享」。珠山區國資公司出資2100萬元註冊成立閒雲澗文化產業公司,開展專業化運營。村裡成立農業合作社,整合25棟房屋和村小組全部山林田地,以所有權、承包權入股參與生產經營。資源股、資金股、技術股「三股分紅」。閒雲澗公司股權構成中,村裡和村民以自然資源作為資源股,佔股30%;區國資公司出資為資金股,佔股58%;經營團隊北京蝸牛公司為技術股,佔股12%。以閒雲澗公司為運營主體,建立起「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利益分配機制。2019年,為村民和村集體帶來20多萬元的收入。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群眾勤勞之手「三手合力」。「政府有形之手」引導,通過國資平臺先期投入1300餘萬元用於馬鞍嶺的村容村貌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無形之手」經營,吸引了一批高品位、有特色的經營實體籤約落戶;「村民勤勞之手」參與,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三個三」模式喚醒了沉睡的馬鞍嶺,生態環境變成了發展環境,文化優勢變成了發展優勢,村民的就業創業熱情得到激發,村民收入大幅提升,月收入平均超過6000元。貧困戶王寶生就是村裡改革的受益者之一,通過村裡支持,在家門口開辦陶瓷生產銷售作坊,實現年銷售額70萬元,加上村裡資源股的分紅,家庭年收入達到20餘萬元,成功實現脫貧致富。

黨建強村,凝聚發展合力。10年前,三寶村由於發展落後,黨支部「有名無實」,支部書記選不出來,黨員無心過組織生活。近年來,三寶村通過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向心力凝聚力大為提升。強化「頂層設計」。在三寶村的發展進程中,省、市、區委都給予高度期許和關注,配齊配強村「兩委」班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指導三寶村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走出一條特色「黨建+」的發展新路子,三寶村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試驗田」、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實驗區建設的「排頭兵」。創新打造黨建共同體。三寶村專門成立「景漂」陶瓷流動黨員黨支部,搭建「景漂·景歸」黨群服務中心、閒雲澗黨建主題公園、馬鞍嶺黨員驛站三大黨建陣地,打造三寶文創黨建共同體,創新「黨支部+陶瓷產業聚集地+服務中心」管理模式,團結凝聚區域內各類組織和廣大黨員群眾,促進「景漂景歸」聚集,帶活了整個村,90%的三寶村民實現在家就業創業。充分發揮基層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三寶村推行每個黨員幹部聯繫一名貧困戶、一名「景漂」、一戶企業「三個一」制度,讓黨旗飄起來、黨徽戴起來、黨員動起來。村支書胡國強作為村裡的「領頭人」,雖不是土生土長的三寶人,但數十年如一日,恪守「黨員就要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帶領全村致富奔小康,贏得群眾尊重,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向心力得到增強。在今年上半年抗新冠肺炎疫情、抗洪救災等工作中,黨員幹部都衝鋒在前,全村無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無1人因洪災失去生命。

三寶的啟示

啟示之一:改革創新,盤活沉澱的傳統文化資源。三寶村最重要的特質是文化,最核心的競爭力也是文化。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三寶村沉澱的文化資源被盤活,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這種文化帶動、文化賦能,不僅讓整個村莊的人文環境得到改善,文化產業加快發展,也提升了鄉村的生活品質、品位,提振了村民的精氣神,涵養了小康的亮色,使三寶村從一個凋敝的陶瓷古村落,變成一個眾人嚮往的世外「陶」源。

啟示之二:融合發展,打造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三寶村既是景德鎮市推進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美麗縮影」,也是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的「生動寫照」。既是鄉村文明的傳承地,也是城市開發的新城區。三寶村通過文化企業與鄉村文化的融合、外來「景漂」與當地村民的融合、企業與自然的融合、企業與企業的融合,留住了山水、記憶和鄉愁,走出了「保護+開發」協同發展的新路子,成為農村改革的樣本、秀美鄉村的樣本、文化強市的樣本、鄉村振興的樣本,對推進城市化進程如何「留住鄉愁」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啟示之三:開放包容,構建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態。三寶自古就有「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開放包容的基因。三寶村在加大硬體投入的同時,沒有過多地對業態進行幹預,而是更加注重環境的培育、平臺的搭建和引導服務,讓各種業態在浸潤的陶瓷文化土壤裡自由生發、成長,逐漸構建起一個多樣多元、共生共存、和諧相處的獨特三寶文化生態體系。這也啟示我們,在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需要我們要有更加寬廣的視野和包容的胸懷,與世界對話,為文化的繁榮興盛注入新的動力。

啟示之四:人民至上,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三寶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充分體現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三個三」模式,群眾創造,群眾受益。全球各地的創客與村民一道,共同創新創造,推動三寶成為投資的窪地、人才的高地、創業的樂土,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過上了好日子。這充分印證了,必須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曾經的三寶,「重重水碓夾江開,未雨殷傳數裡雷。舂得泥稠米更鑿,祁船未到鎮船回。」現在的三寶,人們做著自己歡喜的事情,過著「詩與遠方」的生活,享受著小康的幸福;未來的三寶,還要從人的城鎮化、基礎設施的標準化、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入手,把它改造提升成一個更有原生態魅力的世外「陶」源,更有吸引力的創業人才聚集地,更有影響力的三寶國際瓷谷,成為與世界對話的新名片。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山谷世外「陶」源 三寶村處處是「寶」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山谷裡的世外「陶」源 三寶村處處是「寶」
    但是這座曾經的景德鎮古代瓷業生產主要瓷土原料地,隨著近代以來陶瓷原料配方的改進和制瓷中心的轉移,一度衰落,凋敝不堪。黨的十八大以來,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的建設給了這座世外「陶」源蝶變的良機,悠久的陶瓷文化歷史和良好的自然生態,讓「三寶人」走出了一條極具人文特色的城郊村小康發展之路。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奮勇攻堅,逐夢小康!吉安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在逐夢全面小康的路上,吉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感恩奮進、奮勇攻堅,全力以赴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幾年來的奮戰歷程可謂波瀾壯闊。小康承載初心,小康源自奮鬥。日前,記者在採訪中,透過精準為要、產業為本、探索為先三個關鍵詞找尋我市決勝全面小康的實施路徑。
  • 公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湖南調研點名單
    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湖南調研點名單的公示根據中宣部關於開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的工作部署,經市州推薦、會議研究,擬將長沙市等4個市州、長沙縣等41個縣(市區)、芙蓉區東岸街道東屯村等348個村(街道)作為我省「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調研點
  • 煤炭之鄉蹚新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頭一回吃上旅遊飯時,娘子關鎮河北村張秋寶老人難掩興奮之情。過去,雖說緊挨著娘子關景區,可村容村貌髒亂差,進出的道路也不好走,河北村村民守著綠水青山受窮。平定縣地處太行山區,域內95%是山、5%是川,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平定縣以打造娘子關景區為牽引,引導各鄉各村發展文化旅遊。
  • 【中國的脫貧智慧】三寶村的蝶變——解碼獨特的景德鎮「三寶」現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寶村通過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走出了一條極具人文特色的城郊村小康發展之路。古村落煥發出「年輕態」,成了千年瓷都與世界對話的又一張新「名片」。三寶村曾經的貧困戶王寶生自豪地說,「去年,我在家門口自主創業,賺了10多萬元。」對此,胡國強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寶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2年到2019年,三寶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從6500元增加到2.6萬元,增長4倍;村集體收入從11.71萬元增加到421.68萬元,增長36倍;9戶貧困戶27人,2016年底全部脫貧,提前4年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在小康之路上邁出了最為堅實的一步。
  • 四川「百城千鄉萬村」共享籃球盛世
    圖片由四川省籃球協會提供四川在線記者 薛劍2020年四川「百城千鄉萬村」·社區」籃球比賽日前落下帷幕。全省共有183個縣(區),3467個鄉(鎮,街道),23917個行政村(社區)。截至發稿,共計舉辦賽事活動10749場。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海雀振翅:精準扶貧綠了山頭,紅了日子
    開欄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小康社會、小康生活,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千年期盼。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聽!哈拉新村的「最炫民族風」
    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哈拉新村黨支部書記多雪英是地道的達斡爾族人,穿著傳統服裝的她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著這個有中國達斡爾族「第一村」美稱的村寨。「哈拉,在達斡爾語意為』冰道』。我們哈拉村是一個有著300年歷史的少數民族村落,村民70%都是達斡爾族。」
  • 秀山融媒體中心開展「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
    秀山網訊 為進一步展示我縣部分村(居)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生動實踐和鮮活經驗,8月13日,縣融媒體中心調研組前往妙泉鎮熱水塘村開展「百城千縣萬村」調研。「目前,我們村發展了150畝的鮮果採摘園,包括枇杷、無花果、相思果、菲油果,還套種花生、西瓜、辣椒等短期農作物,預計豐產期以後,年產值可達400餘萬元。」妙泉鎮熱水塘村第一書記白昌金告訴記者。除了特色水果產業,天然溫泉也是當地的特色之一,以此為基礎打造的熱水塘溫泉山莊,不僅對天然溫泉進行了有效開發,還成為當地促農增收的旅遊支柱產業。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村歌」讓大陳村完美蝶變
    季秋的浙江衢州江山,陰雨清晨略帶寒意,而在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大陳村,卻熙熙攘攘,人聲鼎沸,來自上海、台州等地千餘名遊客,穿梭於青石小路、青磚黛瓦的古村落中。這是記者行走在衢州江山市大陳村所看到的景象。大陳村是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十大最美村莊、國家美麗宜居示範村、全國思想文化宣傳工作示範點、中國村歌發祥地。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遼寧錦州義縣:找準農村發展「金鑰匙...
    資源一變股 錢袋就會鼓沿著綿延數百裡的陰山餘脈,從義縣縣城驅車約一個半小時,記者抵達了王景屯村。葡萄大棚、葡萄冷庫放眼皆是,各種和葡萄有關的元素遍布村落。村民們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在當地發展葡萄產業後興建的。景璽是村裡小有名氣的葡萄種植戶。
  • 廣東東莞潢湧村:千年古村迎千年之變丨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結合東莞市委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價值追求,潢湧於2017年一舉投入約5億元,購買東莞市中心區國貿中心核心樓層寫字樓,總面積約2.1萬平方米,預期年租金收益約2500萬元。黎錫康介紹,潢湧立村於北宋,歷經歲月洗滌,傳承的德本文化,強調忠、孝傳統,讓村民以村為家,團結友愛,形成強大的向心力。黎氏大宗祠右側的廂房裡,退休教師黎勝仔從2005年開始,就在這裡整理潢湧村的村志、家譜和族譜。黎勝仔坦言, 「家譜、族譜是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牽頭整理是便於讓年輕人都記著,利於村史文化的傳承發揚。」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黑城村,古城夢圓在今朝
    歲月悠悠訴說古城新話在西寧至久治公路28公裡西約200米處,有一座古城堡,名曰黑古城。古城牆呈蒼黑色,雖歷經歲月滄桑,但保存較為完整。在城內生活著68戶、275人,有漢、藏兩個民族,這裡便是黑城村。從古城南門處的甕城遺蹟走進城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民精心設計的小遊園。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奮勇攻堅 逐夢小康...
    在逐夢全面小康的路上,我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感恩奮進、奮勇攻堅,全力以赴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幾年來的奮戰歷程可謂波瀾壯闊。小康承載初心,小康源自奮鬥。日前,記者在採訪中,透過精準為要、產業為本、探索為先三個關鍵詞找尋我市決勝全面小康的實施路徑。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從「後進」到「先進」,前進村是怎樣前進的?
    在村兩委和市駐村幫扶組的帶領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成堆的垃圾不見了,安裝了安全飲水設施,新擴建蓄水池2座,建成汙水處理系統;創新設計了三格式化糞池,建設了一戶一廁,解決了村民如廁難的問題;累計改造村莊道路2萬平方米,各主幹胡同、裡巷道路硬化、美化面積達到100%。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貴州海雀村34年脫貧路:從「苦甲天下」到人均...
    作為村中護林隊的隊長,7年來他與10名隊員一道,365天每日守護著這片山林。   「這1.37萬畝山林,是全村人賴以生存的『寶地』,正因為有它們,才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海雀人。」王光德說,「我還活著一天,就要守護它們一天」。
  • ...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長江源村,以嶄新的姿態闊步...
    深秋,走進長江源村,村道兩邊的楊樹葉子,早已是一片金黃。這個位於市郊一隅的村落,在城市的喧囂中,卻也有著靜謐的藏家田園風光。  「以前每到入冬前家家戶戶都開始忙著儲備牛糞,現在天然氣管道入戶,村裡還有光伏電站,村民做飯、取暖全部由清潔能源代替,早就不用再為過冬發愁了。」一路上,駐村第一書記李國林講述著長江源村的變化,臉上寫滿了成就感。
  • 產業立起來 村貌美起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走進河南省鹿邑縣夏莊村,村道兩旁樹木齊整。樹木盡頭,兩間配備空調的廠房矗立道旁,通過水泥路與村道相連。「噠噠噠!」縫盤機開動、縫製的聲音混雜一起,30多名女工忙碌其間,搬運成品和原材料的工人進進出出,站一旁指揮的人就是王巧。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羊角山下 龍鳳呈祥:遇龍河的騰飛
    一趟45塊錢,每天2趟到3趟,一年差不多有4萬多塊錢的收入。」47歲的徐小送,家住遇龍河畔的陽朔鎮雞窩渡村,皮膚黝黑,身材結實,一頭黑黑的圓寸,看起來還像個年輕小夥子。從2004年開始,他就在遇龍河撐竹筏。徐小送說,那時候遇龍河旅遊剛剛開發,許多小老闆買下竹筏、僱傭筏工載客遊河。散戶老闆之間有競爭,管理秩序比較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