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縣宣傳部供圖)
連片的小粒花生香飄綠野,漫山的寒富蘋果壓彎枝頭……金秋十月的遼西大地一派喜悅豐收的景象。在錦州義縣稍戶營子鎮王景屯村,農戶們把剛剛採摘下來的葡萄往一輛貨車上搬。當天,大約有24000斤的葡萄從王景屯村發往外地。這樣忙碌的日子,已經持續快半個月了。「我們村的葡萄個頭大、味道甜,很受北京、瀋陽等大城市居民的歡迎。今年全村葡萄的產量預計在200萬斤,入股農戶戶均分紅5000元。」 王景屯村黨支部書記陳健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
看到村黨支部書記陳健的滿臉笑容,你很難想像,兩年多前,陳健還整日在為村民的生計發愁。900多口人的村子,一大半都外出務工了。留在村裡的都是些老人,單純依靠種玉米換取些收入。沒有產業,負債纍纍,「男人掙錢靠打工,女人沒事打麻將」成為當年錦州地區大多數 「空殼」村的真實寫照。這樣的「空殼」村是怎樣激活的呢?
資源一變股 錢袋就會鼓
沿著綿延數百裡的陰山餘脈,從義縣縣城驅車約一個半小時,記者抵達了王景屯村。葡萄大棚、葡萄冷庫放眼皆是,各種和葡萄有關的元素遍布村落。村民們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在當地發展葡萄產業後興建的。景璽是村裡小有名氣的葡萄種植戶。記者見到景璽時,他正和數十名村民忙著採摘葡萄,分揀、包裝、裝箱、碼垛,等待裝車。黝黑的膚色,是這個44歲東北農民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這是曬出來的幸福色。」 景璽擦了擦汗水,樂呵呵地說。
景璽家的葡萄豐收了 正等待發車運往瀋陽
沒有種葡萄之前,景璽和其他村民一樣,守著家裡12畝地,基本靠種植玉米維持家庭收入。年景好的時候,一年也就五六千元的純收入。除此之外,景璽還要再外出務工,才能勉強維持一家五口人的吃穿用。一年下來,基本上沒有什麼盈餘。談起現在的生活,景璽舒展了笑臉:「原來我們一畝地純收入五六百元。種了『遼峰』葡萄之後,現在,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今年,一畝地的純收入能達到一萬三四千元。這都是因為我加入了農民合作社。」
景璽所說的合作社,是王景屯村實施農村「三變」改革的成果。正是這「三變」,讓村民過上了好日子。王景屯村成立的義縣德潤農康遼峰葡萄專業合作社總投資259.6萬元,合作社、村集體、村民各佔不同比例的股份。村集體以基礎設施和機動地入股,合作社以生產資料、商標和經營管理入股,農戶以土地和資金入股。景璽用自家12畝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每畝土地等價為一股。
採訪當天,一批農業專業的大學生們,來給景璽和他的夥伴,講解最新的葡萄控品技術。這樣的田間現場授課,平均每個月就有一次。
「技術能統一,銷售有保障。加入合作社之後,和一些大專院校對接更加方便了。我們和大專院校、農業專家學到了很多技術。而通過合作社統一銷售,我銷售也不愁了。今年高質量葡萄都是在一斤六元以上,如果靠自己,只能賣三元左右,差一倍。我感覺加入合作社之後,農民實力增強了,對抗市場能力都變強了。」景璽很慶幸自己加入了葡萄專業合作社。
短短兩年時間,景璽的年收入就從五六千元漲到了二十六萬元。他說:「只要是你有資源,無論是什麼樣的都可以入股。我是以土地入股,有的人用農藥、化肥、農機具入股,還有的人是以閒置的宅基地入股。閒置宅基地在我們農村,就是在那閒置,放著。通過『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了,一些死的財產變成活的現金了。」
景璽正在採摘葡萄 年收入從五六千元漲到二十六萬 他很高興
政府打造 「績優股」 農民 「生金」不操心
產業選對路,小康有奔頭。越來越多像景璽這樣的傳統農民,在產業富民的道路上,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開始從被動靠天吃飯逐漸轉變為主動尋找資源的「合作社股民」。義縣鄉村的新氣象既有中央正確方針的引領,也源自於兩年前當地廣大幹部群眾的大膽探索和開拓創新。
2018年,錦州市委市政府借鑑貴州六盤水「三變」改革經驗,因地制宜實施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
「村民土地入股後,由合作社統一種植管理,統一經營銷售,利潤按照佔股比例進行分配。」村黨支部書記陳健向記者介紹,「剛開始的時候,村民積極性不高。」
「『我的土地我自己種』,這是當時村民們的普遍想法。」 蔡家屯村主任湛寶告訴記者,除了根深蒂固的老思想,村民們對流轉土地後的收入,還心存疑慮。「村民剛開始的想法是啥?我流轉土地後又流轉到你合作社了,本金能不能保證?是不是真的能分紅? 能分多少?這些問題村民都擔心。」
面對這些問題,義縣堅持搞好頂層設計,強化支撐保證,在推行「三變」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保底分紅+收益分紅」的利益分配原則。上馬的產業必須保證老百姓的本金。如何保證「變得好」?義縣對參與「三變」改革的規模化產業項目,累計發放政策性資金補貼5416萬元,引導對接4500萬元信貸資金投入「三變」經營主體。加快補齊農村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短板,為「三變」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建設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維護各方合法權益。建立健全農民利益兜底保障機制,強化「三變」改革工作監管,防範各種風險,確保「三變」改革行穩致遠。
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在蔡家屯村,針對資源少、資金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合作社則積極培訓他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建檔立卡貧困戶李素萍,不僅可以獲得土地股權分紅,還因為在合作社務工,可以獲得另外支付的勞務工資。李素萍給記者算了算她的收入:「我土地入股後,又在小米加工廠工作。現在收入一年兩萬多元,其中土地入股分紅有五千多元,在小米加工廠工作掙四千多元,花生基地打工再掙一萬多元。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李素萍正在村裡的穀子合作社包裝雜糧產品
藉助「三變」改革,義縣完成全縣土地確權頒證111萬畝,流轉土地55萬畝。2.8萬戶農戶轉變為股東身份,佔全縣農戶總數的30%。長期制約農村發展的資源散、資金散、農民散問題,得到有效破解。
目前,經過兩年多探索實踐,「三變」+高效農業模式、「三變」+規模養殖模式、「三變」+林果經濟模式、「三變」+產業融合模式……一項項舉措成了「三變」改革的「金字招牌」。錦州市120餘萬農民整體增收近7億元,帶動199個貧困村整體摘帽,2.41萬戶、4.89萬人徹底脫貧。
資金「水」灌溉實業「田」 「空殼村」變身「產業村」
鐵河嘴子村地處醫巫閭山西北麓,山清水秀。多年來,因為產業單一,一直是義縣經濟最薄弱的幾個村之一。在反覆比較後,當地瞄準依山傍水的旅遊資源優勢,通過「民營企業+村集體+農民」的股份制經營,吸納村集體的荒山、道路、土地、閒置幼兒園,以及村民的資金、土地、閒置房屋入股,投資600萬元建成了鄉村旅遊項目「韓家大院」。7戶閒置老屋被改造成鄉村民宿,蜂蜜酒、果膏等23個系列產品被陸續開發出來。每到節假日,村口就會停滿從瀋陽、大連開來的旅遊大巴車。體驗養蜂過程、品嘗蜂味美食,一個個鐵河嘴子村特有的互動旅遊項目深受城裡遊客的歡迎。短短兩年時間,鐵河嘴子村就摘掉了「空殼」村的帽子,村集體經濟從負債三十多萬元,變成盈餘三十多萬元。昔日人人出走的貧窮村,一下子變成了人人打卡的「網紅」村。
鐵河嘴子村鄉村旅遊項目"韓家大院"
如今,旅遊產業正成為義縣鄉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在錦州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義縣把脫貧攻堅和產業調整緊密結合,培育出了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優勢產業。截至目前,全縣建成規模養殖小區136個,奶牛、肉牛、肉雞、生豬存欄量持續快速增長,義縣邁進遼寧省寒富蘋果生產基地示範縣、全國早金酥梨生產示範縣行列。資源盤活、資金流動,不僅讓義縣的傳統農業產業煥發出新機,更助推了義縣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三變」+特色種植、「三變」+規模養殖、「三變」+林果經濟、「三變」+農產品加工、「三變」+文化旅遊……十大發展模式助力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促成產業扶貧項目沉澱為村集體資產,不但助推了當地如期實現脫貧目標,更為確保穩定脫貧不返貧提供長遠保障。
七裡河村村民依靠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心分紅
「過去農村資源散、資金散、農民散,制約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錦州「三變」改革起步時間不長,但我們在改革中嘗到了甜頭,也更堅定了我們深入進行「三變」改革的信心」,錦州市委書記王德佳深有感觸,「激活農村發展,就靠『三變』改革這把金鑰匙。」
幸福「清單」件件暖心 鄉村治理處處新顏
義縣在推進「三變」改革的過程中,鄉村治理體系也同時得到了優化。鐵河嘴子村多了專門打掃衛生的清潔工,蔡家屯村建起了清潔衛生的鄉村公廁,村民們每天都能感受到村子裡發生的變化。
51歲的劉廣東對此深有感受:「咱們鐵河嘴子村在以前頭幾年的時候,道也不好,基本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通過這幾年努力,道路都是水泥的了,環境也比較好,有保潔的天天打掃,還有新建的廣場,健身器材,公路兩邊都栽的花草、樹木,環境相當好,所以我都挺高興生活在這個村子裡。」
村集體經濟壯大後 鐵河嘴子村有了自己的保潔員
鐵河嘴子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商學東告訴記者,很多以前想辦而沒錢辦的事,如今都可以一一實現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壯大了,就要回饋老百姓。每口人的醫保,村裡都提供補助。去年,全村的合作醫療補助達到了十萬多元。家裡有考上大學的,村裡也給補助,一年在五六千元左右。對特殊的貧困戶村集體則進行兜底。」
村集體經濟壯大後 鐵河嘴子村新建了群眾廣場
幹群齊心按下奔向小康「快進鍵」
通過「三變」,村級組織擺脫了無錢辦事的被動局面,提高了在鄉村振興中的統籌服務能力,在群眾中樹起了威信。與此同時,義縣當地的基層幹部得到歷練,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得到增強,黨的執政基礎得到鞏固。「黨心連民心,上下一條心。」是現在義縣農村的真實寫照。如今,在義縣農村,村組織為民辦事的熱情更高了,而村民奔小康的幹勁也更足了。
蔡家屯村宏興穀子種植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產品
「以前咱村上負債五六萬元,現在每年的收入在五六萬元。下一步,我想進一步擴大雜糧種植面積。同時藉助電商平臺擴展銷售渠道。」 蔡家屯村主任湛寶已經有了新的奮鬥目標:「明年咱村集體收入將達到15萬元以上。」
對於未來的生活,村民李素萍充滿了信心:「現在有錢了,我家養了一頭大牛。我還準備給外孫子掙錢買樓,讓他考上大學。在村長帶領下,我們一定可以發家致富奔小康。」
截至2019年底,義縣46698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51個貧困村全部銷號,當地成功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正在遼西大地徐徐展開。
(義縣宣傳部供圖)
layer分享iconlayer評論iconlayer置頂icon來源:荔枝新聞
編輯: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