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遼寧錦州義縣:找準農村發展「金鑰匙...

2020-12-23 荔枝新聞

(義縣宣傳部供圖)

連片的小粒花生香飄綠野,漫山的寒富蘋果壓彎枝頭……金秋十月的遼西大地一派喜悅豐收的景象。在錦州義縣稍戶營子鎮王景屯村,農戶們把剛剛採摘下來的葡萄往一輛貨車上搬。當天,大約有24000斤的葡萄從王景屯村發往外地。這樣忙碌的日子,已經持續快半個月了。「我們村的葡萄個頭大、味道甜,很受北京、瀋陽等大城市居民的歡迎。今年全村葡萄的產量預計在200萬斤,入股農戶戶均分紅5000元。」 王景屯村黨支部書記陳健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

看到村黨支部書記陳健的滿臉笑容,你很難想像,兩年多前,陳健還整日在為村民的生計發愁。900多口人的村子,一大半都外出務工了。留在村裡的都是些老人,單純依靠種玉米換取些收入。沒有產業,負債纍纍,「男人掙錢靠打工,女人沒事打麻將」成為當年錦州地區大多數 「空殼」村的真實寫照。這樣的「空殼」村是怎樣激活的呢?

資源一變股 錢袋就會鼓

沿著綿延數百裡的陰山餘脈,從義縣縣城驅車約一個半小時,記者抵達了王景屯村。葡萄大棚、葡萄冷庫放眼皆是,各種和葡萄有關的元素遍布村落。村民們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在當地發展葡萄產業後興建的。景璽是村裡小有名氣的葡萄種植戶。記者見到景璽時,他正和數十名村民忙著採摘葡萄,分揀、包裝、裝箱、碼垛,等待裝車。黝黑的膚色,是這個44歲東北農民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這是曬出來的幸福色。」 景璽擦了擦汗水,樂呵呵地說。

景璽家的葡萄豐收了 正等待發車運往瀋陽

沒有種葡萄之前,景璽和其他村民一樣,守著家裡12畝地,基本靠種植玉米維持家庭收入。年景好的時候,一年也就五六千元的純收入。除此之外,景璽還要再外出務工,才能勉強維持一家五口人的吃穿用。一年下來,基本上沒有什麼盈餘。談起現在的生活,景璽舒展了笑臉:「原來我們一畝地純收入五六百元。種了『遼峰』葡萄之後,現在,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今年,一畝地的純收入能達到一萬三四千元。這都是因為我加入了農民合作社。」

景璽所說的合作社,是王景屯村實施農村「三變」改革的成果。正是這「三變」,讓村民過上了好日子。王景屯村成立的義縣德潤農康遼峰葡萄專業合作社總投資259.6萬元,合作社、村集體、村民各佔不同比例的股份。村集體以基礎設施和機動地入股,合作社以生產資料、商標和經營管理入股,農戶以土地和資金入股。景璽用自家12畝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每畝土地等價為一股。

採訪當天,一批農業專業的大學生們,來給景璽和他的夥伴,講解最新的葡萄控品技術。這樣的田間現場授課,平均每個月就有一次。

「技術能統一,銷售有保障。加入合作社之後,和一些大專院校對接更加方便了。我們和大專院校、農業專家學到了很多技術。而通過合作社統一銷售,我銷售也不愁了。今年高質量葡萄都是在一斤六元以上,如果靠自己,只能賣三元左右,差一倍。我感覺加入合作社之後,農民實力增強了,對抗市場能力都變強了。」景璽很慶幸自己加入了葡萄專業合作社。

短短兩年時間,景璽的年收入就從五六千元漲到了二十六萬元。他說:「只要是你有資源,無論是什麼樣的都可以入股。我是以土地入股,有的人用農藥、化肥、農機具入股,還有的人是以閒置的宅基地入股。閒置宅基地在我們農村,就是在那閒置,放著。通過『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了,一些死的財產變成活的現金了。」

景璽正在採摘葡萄 年收入從五六千元漲到二十六萬 他很高興

政府打造 「績優股」 農民 「生金」不操心

產業選對路,小康有奔頭。越來越多像景璽這樣的傳統農民,在產業富民的道路上,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開始從被動靠天吃飯逐漸轉變為主動尋找資源的「合作社股民」。義縣鄉村的新氣象既有中央正確方針的引領,也源自於兩年前當地廣大幹部群眾的大膽探索和開拓創新。

2018年,錦州市委市政府借鑑貴州六盤水「三變」改革經驗,因地制宜實施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

「村民土地入股後,由合作社統一種植管理,統一經營銷售,利潤按照佔股比例進行分配。」村黨支部書記陳健向記者介紹,「剛開始的時候,村民積極性不高。」

「『我的土地我自己種』,這是當時村民們的普遍想法。」 蔡家屯村主任湛寶告訴記者,除了根深蒂固的老思想,村民們對流轉土地後的收入,還心存疑慮。「村民剛開始的想法是啥?我流轉土地後又流轉到你合作社了,本金能不能保證?是不是真的能分紅? 能分多少?這些問題村民都擔心。」

面對這些問題,義縣堅持搞好頂層設計,強化支撐保證,在推行「三變」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保底分紅+收益分紅」的利益分配原則。上馬的產業必須保證老百姓的本金。如何保證「變得好」?義縣對參與「三變」改革的規模化產業項目,累計發放政策性資金補貼5416萬元,引導對接4500萬元信貸資金投入「三變」經營主體。加快補齊農村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短板,為「三變」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建設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維護各方合法權益。建立健全農民利益兜底保障機制,強化「三變」改革工作監管,防範各種風險,確保「三變」改革行穩致遠。

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在蔡家屯村,針對資源少、資金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合作社則積極培訓他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建檔立卡貧困戶李素萍,不僅可以獲得土地股權分紅,還因為在合作社務工,可以獲得另外支付的勞務工資。李素萍給記者算了算她的收入:「我土地入股後,又在小米加工廠工作。現在收入一年兩萬多元,其中土地入股分紅有五千多元,在小米加工廠工作掙四千多元,花生基地打工再掙一萬多元。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李素萍正在村裡的穀子合作社包裝雜糧產品

藉助「三變」改革,義縣完成全縣土地確權頒證111萬畝,流轉土地55萬畝。2.8萬戶農戶轉變為股東身份,佔全縣農戶總數的30%。長期制約農村發展的資源散、資金散、農民散問題,得到有效破解。

目前,經過兩年多探索實踐,「三變」+高效農業模式、「三變」+規模養殖模式、「三變」+林果經濟模式、「三變」+產業融合模式……一項項舉措成了「三變」改革的「金字招牌」。錦州市120餘萬農民整體增收近7億元,帶動199個貧困村整體摘帽,2.41萬戶、4.89萬人徹底脫貧。

資金「水」灌溉實業「田」 「空殼村」變身「產業村」

鐵河嘴子村地處醫巫閭山西北麓,山清水秀。多年來,因為產業單一,一直是義縣經濟最薄弱的幾個村之一。在反覆比較後,當地瞄準依山傍水的旅遊資源優勢,通過「民營企業+村集體+農民」的股份制經營,吸納村集體的荒山、道路、土地、閒置幼兒園,以及村民的資金、土地、閒置房屋入股,投資600萬元建成了鄉村旅遊項目「韓家大院」。7戶閒置老屋被改造成鄉村民宿,蜂蜜酒、果膏等23個系列產品被陸續開發出來。每到節假日,村口就會停滿從瀋陽、大連開來的旅遊大巴車。體驗養蜂過程、品嘗蜂味美食,一個個鐵河嘴子村特有的互動旅遊項目深受城裡遊客的歡迎。短短兩年時間,鐵河嘴子村就摘掉了「空殼」村的帽子,村集體經濟從負債三十多萬元,變成盈餘三十多萬元。昔日人人出走的貧窮村,一下子變成了人人打卡的「網紅」村。

鐵河嘴子村鄉村旅遊項目"韓家大院"

如今,旅遊產業正成為義縣鄉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在錦州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義縣把脫貧攻堅和產業調整緊密結合,培育出了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優勢產業。截至目前,全縣建成規模養殖小區136個,奶牛、肉牛、肉雞、生豬存欄量持續快速增長,義縣邁進遼寧省寒富蘋果生產基地示範縣、全國早金酥梨生產示範縣行列。資源盤活、資金流動,不僅讓義縣的傳統農業產業煥發出新機,更助推了義縣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三變」+特色種植、「三變」+規模養殖、「三變」+林果經濟、「三變」+農產品加工、「三變」+文化旅遊……十大發展模式助力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促成產業扶貧項目沉澱為村集體資產,不但助推了當地如期實現脫貧目標,更為確保穩定脫貧不返貧提供長遠保障。

七裡河村村民依靠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心分紅

「過去農村資源散、資金散、農民散,制約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錦州「三變」改革起步時間不長,但我們在改革中嘗到了甜頭,也更堅定了我們深入進行「三變」改革的信心」,錦州市委書記王德佳深有感觸,「激活農村發展,就靠『三變』改革這把金鑰匙。」

幸福「清單」件件暖心 鄉村治理處處新顏

義縣在推進「三變」改革的過程中,鄉村治理體系也同時得到了優化。鐵河嘴子村多了專門打掃衛生的清潔工,蔡家屯村建起了清潔衛生的鄉村公廁,村民們每天都能感受到村子裡發生的變化。

51歲的劉廣東對此深有感受:「咱們鐵河嘴子村在以前頭幾年的時候,道也不好,基本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通過這幾年努力,道路都是水泥的了,環境也比較好,有保潔的天天打掃,還有新建的廣場,健身器材,公路兩邊都栽的花草、樹木,環境相當好,所以我都挺高興生活在這個村子裡。」

村集體經濟壯大後 鐵河嘴子村有了自己的保潔員

鐵河嘴子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商學東告訴記者,很多以前想辦而沒錢辦的事,如今都可以一一實現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壯大了,就要回饋老百姓。每口人的醫保,村裡都提供補助。去年,全村的合作醫療補助達到了十萬多元。家裡有考上大學的,村裡也給補助,一年在五六千元左右。對特殊的貧困戶村集體則進行兜底。」

村集體經濟壯大後 鐵河嘴子村新建了群眾廣場

幹群齊心按下奔向小康「快進鍵」

通過「三變」,村級組織擺脫了無錢辦事的被動局面,提高了在鄉村振興中的統籌服務能力,在群眾中樹起了威信。與此同時,義縣當地的基層幹部得到歷練,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得到增強,黨的執政基礎得到鞏固。「黨心連民心,上下一條心。」是現在義縣農村的真實寫照。如今,在義縣農村,村組織為民辦事的熱情更高了,而村民奔小康的幹勁也更足了。

蔡家屯村宏興穀子種植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產品

「以前咱村上負債五六萬元,現在每年的收入在五六萬元。下一步,我想進一步擴大雜糧種植面積。同時藉助電商平臺擴展銷售渠道。」 蔡家屯村主任湛寶已經有了新的奮鬥目標:「明年咱村集體收入將達到15萬元以上。」

對於未來的生活,村民李素萍充滿了信心:「現在有錢了,我家養了一頭大牛。我還準備給外孫子掙錢買樓,讓他考上大學。在村長帶領下,我們一定可以發家致富奔小康。」

截至2019年底,義縣46698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51個貧困村全部銷號,當地成功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正在遼西大地徐徐展開。

(義縣宣傳部供圖)

layer分享iconlayer評論iconlayer置頂icon來源:荔枝新聞

編輯:YING

相關焦點

  • 遼寧錦州義縣:找準農村發展「金鑰匙」 「三變」撐起農民「錢袋子」
    在錦州義縣稍戶營子鎮王景屯村,農戶們把剛剛採摘下來的葡萄往一輛貨車上搬。當天,大約有24000斤的葡萄從王景屯村發往外地。這樣忙碌的日子,已經持續快半個月了。「我們村的葡萄個頭大、味道甜,很受北京、瀋陽等大城市居民的歡迎。今年全村葡萄的產量預計在200萬斤,入股農戶戶均分紅5000元。」 王景屯村黨支部書記陳健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奮勇攻堅,逐夢小康!吉安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短短幾年,在幫扶幹部積極幫扶下,受惠於國家的扶貧政策,陳宗才從加入村養殖合作社起步,到搞起了自己的山羊養殖。如今,一家人不僅住進了新房,還有了致富產業,日子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陳宗才一家脫貧奔小康的故事,是吉安全力以赴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一個例子。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陶瓷古村落三寶村的小康路
    近日,記者在中宣部組織的百城千縣萬村主題調研行中了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寶村在「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方面走出了一條極具人文特色的城郊村小康發展之路。獨特的「三寶現象」三寶村地域面積6.36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80畝,戶籍人口767人。
  • 四川「百城千鄉萬村」共享籃球盛世
    圖片由四川省籃球協會提供四川在線記者 薛劍2020年四川「百城千鄉萬村」·社區」籃球比賽日前落下帷幕。全省共有183個縣(區),3467個鄉(鎮,街道),23917個行政村(社區)。截至發稿,共計舉辦賽事活動10749場。
  • 秀山融媒體中心開展「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
    秀山網訊 為進一步展示我縣部分村(居)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生動實踐和鮮活經驗,8月13日,縣融媒體中心調研組前往妙泉鎮熱水塘村開展「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調研產業發展情況。調研組實地走訪了熱水塘村產業發展基地和溫泉山莊等地,詳細了解該村特色產業發展、企業帶貧效益等情況。
  • 公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湖南調研點名單
    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湖南調研點名單的公示根據中宣部關於開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的工作部署,經市州推薦、會議研究,擬將長沙市等4個市州、長沙縣等41個縣(市區)、芙蓉區東岸街道東屯村等348個村(街道)作為我省「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調研點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村歌」讓大陳村完美蝶變
    依靠文化的力量,「村歌治村」現已成為大陳村的一張亮麗名片。可就在10多年前,大陳村廢塑膠袋亂舞,村莊汙水橫流,村集體經濟負債68萬元,是個不折不扣的「後進村」。轉機出現在2005年,退役軍人汪衍君被推選為村黨總支書記。汪衍君認識到:「管村先管人,治村先治心。」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海雀振翅:精準扶貧綠了山頭,紅了日子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聽!哈拉新村的「最炫民族風」
    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哈拉新村黨支部書記多雪英是地道的達斡爾族人,穿著傳統服裝的她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著這個有中國達斡爾族「第一村」美稱的村寨。「哈拉,在達斡爾語意為』冰道』。我們哈拉村是一個有著300年歷史的少數民族村落,村民70%都是達斡爾族。」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從「後進」到「先進」,前進村是怎樣前進的?
    在村兩委和市駐村幫扶組的帶領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成堆的垃圾不見了,安裝了安全飲水設施,新擴建蓄水池2座,建成汙水處理系統;創新設計了三格式化糞池,建設了一戶一廁,解決了村民如廁難的問題;累計改造村莊道路2萬平方米,各主幹胡同、裡巷道路硬化、美化面積達到100%。
  • 宜興:生態宜 產業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近年來,江蘇宜興市始終堅持「生態宜居、生態惠民」,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走出一條生態宜居、產業興盛的特色發展之路。  修山治水,讓生態更美好  梯田花卉、銀杏大道、休閒草坪……落成剛一年的丁蜀鎮青龍山生態公園,景色美不勝收。家住附近的宋林方大爺常來遛彎,對這個佔地50多萬平方米的大公園十分熟悉。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宜興:生態宜 產業興
    近年來,江蘇宜興市始終堅持「生態宜居、生態惠民」,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走出一條生態宜居、產業興盛的特色發展之路。  修山治水,讓生態更美好  梯田花卉、銀杏大道、休閒草坪……落成剛一年的丁蜀鎮青龍山生態公園,景色美不勝收。家住附近的宋林方大爺常來遛彎,對這個佔地50多萬平方米的大公園十分熟悉。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福建晉江:愛拼敢贏 奔流向海!
    下企業、進社區、訪農村、走基層,在調研中,習近平總結出「六個始終堅持」和「處理好五大關係」的思路,「晉江經驗」由此提出。習近平指出:「『晉江經驗』是地方主動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積極實踐。」從此,「晉江經驗」成為激勵晉江人開拓進取、奮勇前行的精神動力,同時也成為引領福建加快改革、全面發展的一個標杆。
  • ...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長江源村,以嶄新的姿態闊步...
    深秋,走進長江源村,村道兩邊的楊樹葉子,早已是一片金黃。這個位於市郊一隅的村落,在城市的喧囂中,卻也有著靜謐的藏家田園風光。  「以前每到入冬前家家戶戶都開始忙著儲備牛糞,現在天然氣管道入戶,村裡還有光伏電站,村民做飯、取暖全部由清潔能源代替,早就不用再為過冬發愁了。」一路上,駐村第一書記李國林講述著長江源村的變化,臉上寫滿了成就感。
  • 產業立起來 村貌美起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2018年,在外務工多年、學得一手縫盤手藝的王巧決定創業,一開始沒考慮自己的老家夏莊村,「村路破損嚴重,運輸不便,又找不到合適的場地。」得知她的想法,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派駐夏莊村第一書記司保江登門做工作。「場地我們幫你找,路很快也會修通。就在自己村創業,帶著鄉親姐妹一起幹!」一番推心置腹,王巧改了主意:就在夏莊幹。
  • 躍動的音符 活力的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村黨支部書記周其海介紹,「疏通下水管道、豐富室內裝修,但房屋外觀則保留農村民居的原本風貌。」   對周窩村的一些閒置院落,董玉戈參考國外一些鄉村音樂俱樂部的風格,實施改造,一批創意咖啡館、樂器體驗館應運而生。   如今的周窩村,洋溢著藝術範兒。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羊角山下 龍鳳呈祥:遇龍河的騰飛
    自然稟賦獨特,旅遊開發早、發展相對成熟,陽朔的「旅遊飯」還能做出什麼新花樣?陽朔山水素以「人在畫中遊」著稱。既是一幅畫,能不能在精描細摹上下功夫?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指引陽朔找到了錦上添花的落筆之處,逐步找到了「一鄉一張圖、全縣一幅畫」的發展思路,唱響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新山歌。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貴州海雀村34年脫貧路:從「苦甲天下」到人均...
    作為村中護林隊的隊長,7年來他與10名隊員一道,365天每日守護著這片山林。   「這1.37萬畝山林,是全村人賴以生存的『寶地』,正因為有它們,才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海雀人。」王光德說,「我還活著一天,就要守護它們一天」。
  • 民風更淳樸 鄉風更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近年來,北川縣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教育引導群眾、激發內生動力、化解社會矛盾,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該縣已創建4個全國文明村鎮,被列為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範縣、全國第二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成為北川破解農村基層治理難題的有力抓手。一大早,永昌鎮金霞社區大院裡,社區居民正在鍛鍊身體。
  • 煤炭之鄉蹚新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平定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為突破口,走上轉型發展之路。到2019年末,平定縣煤炭產業在工業經濟總量中的佔比已降至30%左右。與此同時,旅遊業、特色農業、新材料等產業加速發展,助力富民增收。2019年,全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到30928元、1474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