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貴州海雀村34年脫貧路:從「苦甲天下」到人均...

2020-12-26 荔枝網新聞

  深一腳、淺一腳,2020年10月11日,57歲的王光德身穿雨衣、手拿鐮刀,冒著細雨行走在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平均海拔2300多米的山林裡。村裡的133座山頭,34年來已從荒山野嶺變為鬱鬱蔥蔥的山林。作為村中護林隊的隊長,7年來他與10名隊員一道,365天每日守護著這片山林。

  「這1.37萬畝山林,是全村人賴以生存的『寶地』,正因為有它們,才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海雀人。」王光德說,「我還活著一天,就要守護它們一天」。海雀村,這個與神秘的夜郎古國遺址僅一山之隔的地方,曾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戰場,常年居住的260戶995人中,苗族居民佔了絕大多數,彝族居民僅55人。

  曾經「苦甲天下」的海雀村,貧困程度之深甚至震動了中南海。這片山林見證了三代海雀人從「山禿水枯」到「山青水綠」,從「家家斷炊、衣不遮體」到實現全面小康,人均純收入34年來翻了490倍。海雀村,正走出烏蒙深山,向外界伸出歡迎的雙臂,融入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新格局。

  

       人均純收入翻了490倍 

  34年來森林覆蓋率從5%增長到77.21%

  修建了泊油路,接上了網際網路,家家門口停著小汽車……逛遍海雀村每一個角落,很難想像,這裡2002年才通上電,現在儼然已是一個現代化的新農村。早上6點,王光德在村口召集大家籤到,然後每名隊員按劃分好的區域,開始巡山。

  「巡到中午回來吃飯,然後再巡山到晚上6、7點,365天風雨無阻。主要看護牲口,不讓它們到山林裡破壞幼苗,同時防止有人亂砍亂伐。」王光德很自豪,因為他們11人守護了養育995口人的山林,「40多年前,村裡的飲用水都是渾濁的,空氣裡塵土撲面,連牛吃草的地方都沒有。」

  過去生態惡化導致的荒山窮嶺,現在變成了漫山遍野的翠綠山林。1986年,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最美奮鬥者文朝榮帶領村民,在第一座山頭栽種下第一批苗木。因為有了這片山林,渾水變成山泉,空氣變得清新,村民們連病都生得少了。2016年,海雀村整村脫貧。

  34年過去了,海雀村的荒山已栽滿1.37萬畝林木,經濟價值高達9000餘萬元,森林覆蓋率從過去的5%到現在的77.21%,被評為全國綠化千佳村。人均純收入從過去的33元,增長到2020年初的16200元,翻了490倍。

  

       曾經馬皮做衣百日斷糧 

  村支書種樹興農帶領海雀村走進小康生活

  30多年前的海雀村什麼樣?「我小時候的記憶裡,大家幾乎每天都在餓肚子,一年9個月靠吃蕎麥續命,正月、二月、三月斷糧,靠四處賒借糧食度日。」文朝榮的兒子,現年57歲的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文正友回憶,村民們走路到鎮上要花4個小時,住的是茅草房土胚牆,殺馬取馬皮來裹身權當「衣服」。

  「我曾經有幾件馬皮做的『衣服』,上面還補了三四層馬皮的補丁。」文正友說,我還記得父親當年提出的海雀村生態發展模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養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糧,生活才會富足。「他說,現在從我們這一代開始種樹,一代一代種下去,海雀村就有希望了。」

  為什麼要種樹?「茅草房土胚牆一下雨就容易衝垮,海雀村四處是荒山,建房要的木材和餵牲口的草料,從外面運要三天才能到村裡。」文正友回憶,衣食住行的窘迫,正是父親下決心種樹和搞科技農業的初衷。

  1984年,時任村支書的文朝榮決心帶領村民們自立自強,首先面臨的難題就是吃飽飯。「有一天,父親召集村幹部在家開村委會,商量著要做村民的工作,種地膜包穀。」文正友說,可大家都不願意,肚皮都填不飽,誰還有心情搞科技農業。

  於是,文朝榮和村幹部一家一家的走訪、勸說,終於動員了少數村民。第二年,以前畝產250斤的包穀,採用地膜技術後畝產量達700-800斤。這下,全村都沸騰了,大家都湧向村委會,爭著要種地膜包穀。

  吃飯的問題解決了,文朝榮開始將心思放在種樹上。1986年,因為條件有限,栽種的樹木很少。1989年,海雀村開始退耕還林。這一年,恆底區擬提拔文朝榮擔任四方鄉科技副鄉長,經過反覆思考,文朝榮放棄了提拔,回到海雀村帶領村民繼續種樹。1996年,文朝榮帶領村民在山上大規模種植華山松、馬尾松等林木,荒山逐漸變成了青山。

  林木栽起來了,怎麼持續發展?「我記得父親說過:海雀村的山林要想一代一代綠下去,三分靠種,七分靠管。」文正友說,當時父親召集全村人,在村裡選了5個村民看護山林,村裡每人出7斤玉米作為他們的工資。34年來,周邊的山林不知發生了多少起山火,但海雀村這1.37萬畝山林從未發生一起火災。1.37萬畝山林,真正成為了海雀人唇齒相依的一塊「寶地」。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2004年,村裡開始茅草房改造。又過了幾年,統一改造成黔西北風格的民房,海雀村越變越漂亮。2018年,柏油路修到了家門口。村民們身上穿的,是在城裡買的漂亮衣服,吃的是魚肉蔬菜,住的是精緻的小洋房,每家每戶出門都用小汽車代步,10多分鐘就開到鎮上。背靠的是萬畝山林,比城裡的生活還生態健康。

  

       1.37萬畝山林成全村「致富銀行」

  發展林下經濟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

  文正友時常站在山林邊,想起父親臨終前的話:「我不行了,你要和村兩委一起,把山林管好。山林沒了,海雀村就會回到以前的苦日子。你現在當村黨支部書記,比我以前當村支書的政策好。你要一心為民辦事,讓海雀人越過越好。」

  被王光德稱為一片「寶地」的山林,在文正友的眼中,則是全村人現在的「致富銀行」。這些年來,文正友帶領全村著力發展集體產業——20萬羽養雞場,吸納20人就業,村集體每年可分紅20萬元;100個食用菌大棚,讓19戶貧困戶年增收1400元;500畝矮化蘋果基地,讓34戶村民年增收1440元;引進一間服裝廠,解決50人就業,每人年增收3萬元。

  2020年起,國家每年為海雀村1.37萬畝國儲林下撥3000元/畝的補助,共計4110萬元。這一年,文正友開始帶領村民在林下試種中藥材。「我們種過板藍根、急性子、射幹、菊花等17種中藥材,成功種植4種,正在擴大種植規模。」

  文正友介紹,村裡還將試種100畝獨角蓮、1000畝搖錢樹。「獨角蓮經濟效益可觀,預計100畝每年可為村裡帶來1200萬元左右的收入。下一步,還要建中藥材加工廠。」全村成立「村社一體」合作社,採取「公司+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營管理模式,不斷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30多年來,海雀村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在村支書文朝榮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條從「苦甲天下」到林茂糧豐的發展之路,先後被黨中央、省委、市委、縣委、鄉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等。

  

       一家三代村幹部「盤活」貧困村 

  創新打造鄉村旅遊文化讓海雀村融入外面的世界

  30多年前,文朝榮是海雀村的村支書,他的精神鼓舞著幾代海雀人奮發圖強。文正友是現任村黨支部書記,繼承父親遺志,將海雀村引向小康之路。

  今年35歲的文均福,是文正友的親侄子,現任海雀村村委會副主任,同樣在脫貧攻堅等振興海雀村的事業上拼搏奮進。文家三代人,都是村幹部,為海雀村走上小康之路貢獻了三代人的力量。

  未來的海雀村,要怎麼發展?文正友心裡已經有一盤棋。「前幾年,村裡建起了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創新打造鄉村旅遊文化,緊密與基地融合發展,作為鄉村旅遊發展的『敲門磚』。」

  文正友盤算著,「村裡每年要吸引上萬遊客前來參觀,現在的民宿僅能容納131人,我計劃將它擴建到300人的規模。同時,帶動村民建特色農家樂,發展生態觀光旅遊產業。我還想建一個農貿市場,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創造條件,為村裡因病致貧返貧的村民兜底。目前,村裡僅有13名大學生,我想讓娃娃們接受更好的教育,讓他們走出去,也讓他們把海雀村介紹出去,讓海雀人越來越好,讓海雀村越來越融入外面的世界。」

相關焦點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海雀振翅:精準扶貧綠了山頭,紅了日子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奮勇攻堅,逐夢小康!吉安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2017年6月,記者在湖陂村蹲點採訪脫貧攻堅時,曾兩次來到陳宗才家深入探訪。開展脫貧攻堅之前,陳宗才一家4口蝸居在一個廢棄的破廟裡,無房、無業、無收入。2016年上半年,陳宗才命運有了轉機,他被列為脫貧攻堅精準幫扶對象。短短幾年,在幫扶幹部積極幫扶下,受惠於國家的扶貧政策,陳宗才從加入村養殖合作社起步,到搞起了自己的山羊養殖。
  • 35年後,新華社記者再訪貴州「苦甲天下村」
    生活再苦,村民也「無一人埋怨國家」,部分幹部卻對他們的疾苦麻木不仁。村民的貧苦、淳樸,基層的官僚主義,經新華社記者反映後,引起了上級重視。這個在當時被認為是貧中之貧、「苦甲天下」的村,就是今天的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河鎮彝族苗族鄉海雀村。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陶瓷古村落三寶村的小康路
    近日,記者在中宣部組織的百城千縣萬村主題調研行中了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寶村在「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方面走出了一條極具人文特色的城郊村小康發展之路。獨特的「三寶現象」三寶村地域面積6.36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80畝,戶籍人口767人。
  • 貴州畢節:多黨合作助脫貧 傾情幫扶結碩果
    從昔日不適宜居住的「山溝溝」搬到了今日的「城裡邊」,村民們生活的變化是多黨合作助推貴州畢節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裡的就業扶貧車間。 劉鵬 攝1988年,國務院批准建立畢節試驗區。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從「後進」到「先進」,前進村是怎樣前進的?
    在村兩委和市駐村幫扶組的帶領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成堆的垃圾不見了,安裝了安全飲水設施,新擴建蓄水池2座,建成汙水處理系統;創新設計了三格式化糞池,建設了一戶一廁,解決了村民如廁難的問題;累計改造村莊道路2萬平方米,各主幹胡同、裡巷道路硬化、美化面積達到100%。
  • 秀山融媒體中心開展「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
    秀山網訊 為進一步展示我縣部分村(居)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生動實踐和鮮活經驗,8月13日,縣融媒體中心調研組前往妙泉鎮熱水塘村開展「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據悉,為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促農增收,2019年,熱水塘村成立了生態專業合作社,培育發展無花果、菲油果、相思果等特色水果產業。目前,該產業已覆蓋全村建卡貧困戶75戶329人。今年,水果基地內的無花果即將迎來豐收,為當地產業發展帶來「第一桶金」。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羊角山下 龍鳳呈祥:遇龍河的騰飛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西代表團討論,就曾談起他的「灕江情結」:少年時代,他曾來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還和幾個同學在灕江遊泳,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人們又說:「陽朔山水甲桂林。」此言不虛。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薈聚了灕江流段的「九馬畫山」「20元人民幣背景圖」等經典景色,可謂「造化鍾神秀」。
  • 四川「百城千鄉萬村」共享籃球盛世
    圖片由四川省籃球協會提供四川在線記者 薛劍2020年四川「百城千鄉萬村」·社區」籃球比賽日前落下帷幕。全省共有183個縣(區),3467個鄉(鎮,街道),23917個行政村(社區)。截至發稿,共計舉辦賽事活動10749場。
  • 林下「裂變」山間「藏寶」——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的「綠色減...
    為實現生態保護與精準脫貧雙贏,近年來貴州聘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擔任生態護林員,著重為因病、因殘和因學致貧的家庭提供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遵義市習水縣官店鎮何村村貧困戶王世明,6年前建房時不幸發生意外,因病致貧。2017年3月,他被村裡聘為生態護林員。2018年,王世明一家脫了貧。如今,他每天都要在山林間巡查,不敢有一絲懈怠。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遼寧錦州義縣:找準農村發展「金鑰匙...
    年景好的時候,一年也就五六千元的純收入。除此之外,景璽還要再外出務工,才能勉強維持一家五口人的吃穿用。一年下來,基本上沒有什麼盈餘。談起現在的生活,景璽舒展了笑臉:「原來我們一畝地純收入五六百元。種了『遼峰』葡萄之後,現在,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今年,一畝地的純收入能達到一萬三四千元。這都是因為我加入了農民合作社。」
  • 公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湖南調研點名單
    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湖南調研點名單的公示根據中宣部關於開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的工作部署,經市州推薦、會議研究,擬將長沙市等4個市州、長沙縣等41個縣(市區)、芙蓉區東岸街道東屯村等348個村(街道)作為我省「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調研點
  • 煤炭之鄉蹚新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2019年,全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到30928元、14743元。「有個客人來住了7天,我家掙了1000多元。」頭一回吃上旅遊飯時,娘子關鎮河北村張秋寶老人難掩興奮之情。過去,雖說緊挨著娘子關景區,可村容村貌髒亂差,進出的道路也不好走,河北村村民守著綠水青山受窮。
  • 護美「甲天下」山水 帶富遇龍河百姓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陽朔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區南面,擁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獨特的山水風光,被譽為中國最美縣城。如今,這裡正在打造另一個「最美」品牌——最美鄉村,並以此助推全面小康。
  • 貴州省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2019年,貴州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20萬人以上,24個貧困縣達到脫貧摘帽標準,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以下,全面完成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 面對剩下的9個未摘帽貧困縣,與剩餘貧困人口30餘萬人,今年伊始,貴州從省級層面在全國率先出臺《脫貧攻堅掛牌督戰工作方案》,集中資源力量向「9+3」縣(區)傾斜,省市縣三級聯動層層推進,699支督戰隊伍盡銳出戰,以「督」促「戰」,將「硬」碰「硬」,推動絕對貧困「見底清倉」。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沙家浜水鄉蔣巷村的起家、發家、旺家
    由於農耕落後、生產方式陳舊、環境封閉,直到197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也才一二百元,有超過一半男青年過了35歲討不起媳婦。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的蔣巷村人人有事做、戶戶有盈餘,年年有分紅、月月發放養老金。去年蔣巷村人均收入突破6萬元,並超過了蘇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蔣巷村是如何走到今天?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從節約7毛錢「走斷腿」到家家戶戶通水泥...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譚鈺欣 實習生 劉航 重慶南川區廟壩村報導「30年河東,30年河西,莫欺少年窮!」重慶市南川區山王坪鎮廟壩村現任黨支部書記程坤祥,對著封面新聞記者動情地說道。三十多年前的一天,程坤祥到魚泉鄉(現山王坪鎮)辦事,被一個同齡人在背後喊「高山棒」。
  • 守底線 走新路 奔小康——寫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5周年之際
    2019年,硬化路修到家門口,他放心地把自己的羊群規模從50隻擴展到150隻,每年可增收兩萬多元。 有了好政策、好條件,像莫洪志一樣曾經的貧困戶,更有底氣笑著過日子。他們的日子好過了,脫貧攻堅「貴州樣板」內涵就更清晰,同步小康大道就越走越寬闊。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奮勇攻堅 逐夢小康...
    2017年6月,記者在湖陂村蹲點採訪脫貧攻堅時,曾兩次來到陳宗才家深入探訪。開展脫貧攻堅之前,陳宗才一家4口蝸居在一個廢棄的破廟裡,無房、無業、無收入。2016年上半年,陳宗才命運有了轉機,他被列為脫貧攻堅精準幫扶對象。短短幾年,在幫扶幹部積極幫扶下,受惠於國家的扶貧政策,陳宗才從加入村養殖合作社起步,到搞起了自己的山羊養殖。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山谷世外「陶」源 三寶村處處是「寶」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