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的蔣巷村,是一個「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的苦地方。地處偏僻、遠離城市,河溝坑窪、土地破碎,村民絕大多數住著泥牆草房。這裡還是血吸蟲病的重災區,發病率高達70%。患病者骨瘦如柴、腹大如鼓、面黃體弱。
在漫長歲月裡,擺脫貧困、獲得溫飽、健康生活,對這裡的人們而言是遙不可及的。
江蘇常熟支塘鎮蔣巷村位於陽澄水網地區的沙家浜水鄉,全村有200戶,875人。由於農耕落後、生產方式陳舊、環境封閉,直到197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也才一二百元,有超過一半男青年過了35歲討不起媳婦。
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的蔣巷村人人有事做、戶戶有盈餘,年年有分紅、月月發放養老金。去年蔣巷村人均收入突破6萬元,並超過了蘇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蔣巷村是如何走到今天?江蘇常盛集團董事長、蔣巷村黨支部書記常德盛的答案是: 永不滿足、敢於進取、勇當標杆。
蔣巷村新貌 本文圖片均來自蔣巷村官網農業起家1966年,23歲的常德盛走馬上任,擔任蔣巷村生產隊大隊長。第一次的骨幹會議是在只有一張破桌子的舊房子裡召開的。會議開了五個小時,大伙兒也足足站了五個小時。就在這次會議上,年輕的常德盛喊出了「窮不會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的宣言。
在常德盛的帶領下,蔣巷人開始大幹苦幹建設農田。平墳墩、倒雜樹、挖深溝、挑土填河、平整土地、挖深溝築田岸……靠著一根扁擔兩隻籮筐,肩挑背扛,最終把1700畝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變為了田成方、樹成行、渠成網、路寬敞的旱澇保收噸糧田。
在這過程中,蔣巷村人還探索出了在稻田套播麥種的「免耕法」。到了1979年,蔣巷秋季水稻平均畝產超千斤,最高畝產達到1300多斤,成為全省水稻、三麥畝產超噸糧的先進單位,這項榮譽保持了40多年。這裡的水稻還得到了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趙亞夫、陳永康等人的一致稱讚。蔣巷村從吃返銷糧一躍成為蘇州市3000多個行政村中的售糧「狀元」。
糧食產量提升之後,蔣巷村並不滿足於高產農業的現狀,轉向探索高效品質農業,把流轉給種田大戶的土地逐步流轉回村集體,由村級農場統一種植,實現專業化、集約化種植。
此外,村裡還建設了糧食烘乾中心,實現糧食出產包裝一條龍。「蔣巷大米」享譽市場,農產品經營效益和附加值大大提高。去年,蔣巷村農業增加值達到2000多萬元,較十年前增加了233%。
蔣巷蔬果工業發家到了上世紀80年代,蘇南鄉鎮企業蓬勃興起,解決完溫飽的蔣巷村嗅到了機會,決定因時而變創辦企業。然而,由於缺乏技術人才,村裡首次辦塑料廠就以失敗告終,又由於急於求成被騙了錢。
經過10年漫長的挫敗與探索期,蔣巷村從辦輕質建材廠到成立常盛集團,壯大成為了國家級企業集團和省內鋼結構件的最大生產基地。2003年,常盛集團被評為「全國誠信守法鄉鎮企業」,並列入江蘇省先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
企業生產的輕、重鋼構件及輕質建材系列產品,連年被評為江蘇省同行業唯一的名牌產品,鋼結構工程連年獲上海鋼結構建築工程「金鋼杯獎」,部分鋼結構件參與奧運、世博場館建設。「常盛」商標也被評為「江蘇省著名商標」。
1993年至2003年十年間,常盛集團的業務量和利稅總額每年以40%的速度遞增,村裡還建起了常熟第一家村級工業園。
蔣巷村地圖常德盛常說,蔣巷村的發展要堅持綠色為本,生態出效益。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裡曾投資500萬元辦起化工廠,工廠投產不到兩個月,利潤超過百萬元。可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環境問題。經過村裡一番討論,一致認為寧可賠錢也要關閉化工廠。從此,蔣巷村集中力量搞環保建材,再也沒有引進過一個汙染項目。
這些年裡,蔣巷村陸續辦起蘇州第一家村級生活汙水處理廠、第一座秸稈氣化站和空氣品質監測站,用德國技術打造生態溼地科技花園,形成了綠色循環系統。
旅遊旺家
進入新世紀,常德盛敏銳地意識到發展鄉村旅遊的廣闊前景,蔣巷村再次迎來了轉折點。
以農業旅遊為發展方向,村裡投資建造了蔣巷賓館、江南農家民俗館、青少年科普館等。2019年,蔣巷村旅遊年收入達到了1000多萬元,成功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成為各地遊客心中的詩與遠方。
蔣巷村民宿自2008年開始,蔣巷村每年發放股份分紅,分紅金額逐年增長。蔣巷村的老年人,到了規定年齡就可以享受每月600至2300不等的養老金,並享受每年一次健康體檢。自2004年起,村裡建起了158套老年公寓,按三星級標準配套用具,免費給老年人使用。今年,新建成的蔣巷護理院投入使用,並向全社會開放,本村老年人入住的,村裡給每人補貼1萬元。現在的蔣巷村已經建成了一個不含水分、群眾認可、村民得實惠的全面小康社會。換了新顏的蔣巷村先後被表彰為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等。為蔣巷村奔波幾十載的常德盛也先後當選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黨的十六大、十八大代表。
「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富民強村,讓群眾過上好日子。」自擔任黨支部書記開始,常德盛就給自己立下了「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的獎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的「三不規矩」。
常德盛認為,蔣巷村能有今天,靠的是黨的政策落地生根,科學理念開花結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順應時代勇立潮頭,這些都缺一不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