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沙家浜水鄉蔣巷村的起家、發家、旺家

2020-12-13 澎湃新聞

50多年前的蔣巷村,是一個「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的苦地方。地處偏僻、遠離城市,河溝坑窪、土地破碎,村民絕大多數住著泥牆草房。這裡還是血吸蟲病的重災區,發病率高達70%。患病者骨瘦如柴、腹大如鼓、面黃體弱。

在漫長歲月裡,擺脫貧困、獲得溫飽、健康生活,對這裡的人們而言是遙不可及的。

江蘇常熟支塘鎮蔣巷村位於陽澄水網地區的沙家浜水鄉,全村有200戶,875人。由於農耕落後、生產方式陳舊、環境封閉,直到197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也才一二百元,有超過一半男青年過了35歲討不起媳婦。

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的蔣巷村人人有事做、戶戶有盈餘,年年有分紅、月月發放養老金。去年蔣巷村人均收入突破6萬元,並超過了蘇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蔣巷村是如何走到今天?江蘇常盛集團董事長、蔣巷村黨支部書記常德盛的答案是: 永不滿足、敢於進取、勇當標杆。

蔣巷村新貌 本文圖片均來自蔣巷村官網農業起家1966年,23歲的常德盛走馬上任,擔任蔣巷村生產隊大隊長。第一次的骨幹會議是在只有一張破桌子的舊房子裡召開的。會議開了五個小時,大伙兒也足足站了五個小時。就在這次會議上,年輕的常德盛喊出了「窮不會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的宣言。

在常德盛的帶領下,蔣巷人開始大幹苦幹建設農田。平墳墩、倒雜樹、挖深溝、挑土填河、平整土地、挖深溝築田岸……靠著一根扁擔兩隻籮筐,肩挑背扛,最終把1700畝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變為了田成方、樹成行、渠成網、路寬敞的旱澇保收噸糧田。

在這過程中,蔣巷村人還探索出了在稻田套播麥種的「免耕法」。到了1979年,蔣巷秋季水稻平均畝產超千斤,最高畝產達到1300多斤,成為全省水稻、三麥畝產超噸糧的先進單位,這項榮譽保持了40多年。這裡的水稻還得到了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趙亞夫、陳永康等人的一致稱讚。蔣巷村從吃返銷糧一躍成為蘇州市3000多個行政村中的售糧「狀元」。

糧食產量提升之後,蔣巷村並不滿足於高產農業的現狀,轉向探索高效品質農業,把流轉給種田大戶的土地逐步流轉回村集體,由村級農場統一種植,實現專業化、集約化種植。

此外,村裡還建設了糧食烘乾中心,實現糧食出產包裝一條龍。「蔣巷大米」享譽市場,農產品經營效益和附加值大大提高。去年,蔣巷村農業增加值達到2000多萬元,較十年前增加了233%。

蔣巷蔬果工業發家到了上世紀80年代,蘇南鄉鎮企業蓬勃興起,解決完溫飽的蔣巷村嗅到了機會,決定因時而變創辦企業。然而,由於缺乏技術人才,村裡首次辦塑料廠就以失敗告終,又由於急於求成被騙了錢。

經過10年漫長的挫敗與探索期,蔣巷村從辦輕質建材廠到成立常盛集團,壯大成為了國家級企業集團和省內鋼結構件的最大生產基地。2003年,常盛集團被評為「全國誠信守法鄉鎮企業」,並列入江蘇省先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

企業生產的輕、重鋼構件及輕質建材系列產品,連年被評為江蘇省同行業唯一的名牌產品,鋼結構工程連年獲上海鋼結構建築工程「金鋼杯獎」,部分鋼結構件參與奧運、世博場館建設。「常盛」商標也被評為「江蘇省著名商標」。

1993年至2003年十年間,常盛集團的業務量和利稅總額每年以40%的速度遞增,村裡還建起了常熟第一家村級工業園。

蔣巷村地圖常德盛常說,蔣巷村的發展要堅持綠色為本,生態出效益。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裡曾投資500萬元辦起化工廠,工廠投產不到兩個月,利潤超過百萬元。可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環境問題。經過村裡一番討論,一致認為寧可賠錢也要關閉化工廠。從此,蔣巷村集中力量搞環保建材,再也沒有引進過一個汙染項目。

這些年裡,蔣巷村陸續辦起蘇州第一家村級生活汙水處理廠、第一座秸稈氣化站和空氣品質監測站,用德國技術打造生態溼地科技花園,形成了綠色循環系統。

旅遊旺家

進入新世紀,常德盛敏銳地意識到發展鄉村旅遊的廣闊前景,蔣巷村再次迎來了轉折點。

以農業旅遊為發展方向,村裡投資建造了蔣巷賓館、江南農家民俗館、青少年科普館等。2019年,蔣巷村旅遊年收入達到了1000多萬元,成功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成為各地遊客心中的詩與遠方。

蔣巷村民宿自2008年開始,蔣巷村每年發放股份分紅,分紅金額逐年增長。蔣巷村的老年人,到了規定年齡就可以享受每月600至2300不等的養老金,並享受每年一次健康體檢。自2004年起,村裡建起了158套老年公寓,按三星級標準配套用具,免費給老年人使用。今年,新建成的蔣巷護理院投入使用,並向全社會開放,本村老年人入住的,村裡給每人補貼1萬元。現在的蔣巷村已經建成了一個不含水分、群眾認可、村民得實惠的全面小康社會。換了新顏的蔣巷村先後被表彰為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等。為蔣巷村奔波幾十載的常德盛也先後當選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黨的十六大、十八大代表。

「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富民強村,讓群眾過上好日子。」自擔任黨支部書記開始,常德盛就給自己立下了「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的獎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的「三不規矩」。

常德盛認為,蔣巷村能有今天,靠的是黨的政策落地生根,科學理念開花結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順應時代勇立潮頭,這些都缺一不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奮勇攻堅,逐夢小康!吉安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2017年6月,記者在湖陂村蹲點採訪脫貧攻堅時,曾兩次來到陳宗才家深入探訪。開展脫貧攻堅之前,陳宗才一家4口蝸居在一個廢棄的破廟裡,無房、無業、無收入。2016年上半年,陳宗才命運有了轉機,他被列為脫貧攻堅精準幫扶對象。短短幾年,在幫扶幹部積極幫扶下,受惠於國家的扶貧政策,陳宗才從加入村養殖合作社起步,到搞起了自己的山羊養殖。
  • 四川「百城千鄉萬村」共享籃球盛世
    圖片由四川省籃球協會提供四川在線記者 薛劍2020年四川「百城千鄉萬村」·社區」籃球比賽日前落下帷幕。全省共有183個縣(區),3467個鄉(鎮,街道),23917個行政村(社區)。截至發稿,共計舉辦賽事活動10749場。
  • 公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湖南調研點名單
    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湖南調研點名單的公示根據中宣部關於開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的工作部署,經市州推薦、會議研究,擬將長沙市等4個市州、長沙縣等41個縣(市區)、芙蓉區東岸街道東屯村等348個村(街道)作為我省「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調研點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陶瓷古村落三寶村的小康路
    近日,記者在中宣部組織的百城千縣萬村主題調研行中了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寶村在「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方面走出了一條極具人文特色的城郊村小康發展之路。獨特的「三寶現象」三寶村地域面積6.36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80畝,戶籍人口767人。
  • 秀山融媒體中心開展「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
    秀山網訊 為進一步展示我縣部分村(居)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生動實踐和鮮活經驗,8月13日,縣融媒體中心調研組前往妙泉鎮熱水塘村開展「百城千縣萬村」調研。「目前,我們村發展了150畝的鮮果採摘園,包括枇杷、無花果、相思果、菲油果,還套種花生、西瓜、辣椒等短期農作物,預計豐產期以後,年產值可達400餘萬元。」妙泉鎮熱水塘村第一書記白昌金告訴記者。除了特色水果產業,天然溫泉也是當地的特色之一,以此為基礎打造的熱水塘溫泉山莊,不僅對天然溫泉進行了有效開發,還成為當地促農增收的旅遊支柱產業。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村歌」讓大陳村完美蝶變
    依靠文化的力量,「村歌治村」現已成為大陳村的一張亮麗名片。可就在10多年前,大陳村廢塑膠袋亂舞,村莊汙水橫流,村集體經濟負債68萬元,是個不折不扣的「後進村」。轉機出現在2005年,退役軍人汪衍君被推選為村黨總支書記。汪衍君認識到:「管村先管人,治村先治心。」
  • 宜興:生態宜 產業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家住附近的宋林方大爺常來遛彎,對這個佔地50多萬平方米的大公園十分熟悉。  而這個月接待遊客近10萬人的「網紅地」,曾是另一副模樣。青龍山從1958年開始開採,主產石灰巖,留下了採石宕口和巨大石坑。2017年,丁蜀鎮啟動建設青龍山公園,依託原有的深水潭,設計倚望青峰、孤石閒鶴等多個景點,主打秋季景觀,還設計夜間山水燈光秀、保留礦山遺址風貌。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宜興:生態宜 產業興
    家住附近的宋林方大爺常來遛彎,對這個佔地50多萬平方米的大公園十分熟悉。  而這個月接待遊客近10萬人的「網紅地」,曾是另一副模樣。青龍山從1958年開始開採,主產石灰巖,留下了採石宕口和巨大石坑。2017年,丁蜀鎮啟動建設青龍山公園,依託原有的深水潭,設計倚望青峰、孤石閒鶴等多個景點,主打秋季景觀,還設計夜間山水燈光秀、保留礦山遺址風貌。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遼寧錦州義縣:找準農村發展「金鑰匙...
    在錦州義縣稍戶營子鎮王景屯村,農戶們把剛剛採摘下來的葡萄往一輛貨車上搬。當天,大約有24000斤的葡萄從王景屯村發往外地。這樣忙碌的日子,已經持續快半個月了。「我們村的葡萄個頭大、味道甜,很受北京、瀋陽等大城市居民的歡迎。今年全村葡萄的產量預計在200萬斤,入股農戶戶均分紅5000元。」 王景屯村黨支部書記陳健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從「後進」到「先進」,前進村是怎樣前進的?
    天津市津南區北閘口鎮前進村航拍圖 前進村供圖注重綜合改造,積極整治村莊人居環境第一次進入前進村的人,很難想像到幾年前這裡的狀況——當時的前進村是典型的落後村,村容環境髒亂差,道路泥濘、坑窪不平,「晴天一身土,下雨兩腳泥」,村民對未來看不到希望。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羊角山下 龍鳳呈祥:遇龍河的騰飛
    一趟45塊錢,每天2趟到3趟,一年差不多有4萬多塊錢的收入。」47歲的徐小送,家住遇龍河畔的陽朔鎮雞窩渡村,皮膚黝黑,身材結實,一頭黑黑的圓寸,看起來還像個年輕小夥子。從2004年開始,他就在遇龍河撐竹筏。徐小送說,那時候遇龍河旅遊剛剛開發,許多小老闆買下竹筏、僱傭筏工載客遊河。散戶老闆之間有競爭,管理秩序比較混亂。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海雀振翅:精準扶貧綠了山頭,紅了日子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福建晉江:愛拼敢贏 奔流向海!
    中國柒牌從一間石頭房、一把剪刀、一臺老式縫紉機和不足300元的資金起家,到成為顛覆中國男裝行業的領先品牌,柒牌,整整走了41年。福建柒牌創始於1979年,是一家以服飾研究、設計和製造為主,集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集團公司。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山谷世外「陶」源 三寶村處處是「寶」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產業立起來 村貌美起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2018年,在外務工多年、學得一手縫盤手藝的王巧決定創業,一開始沒考慮自己的老家夏莊村,「村路破損嚴重,運輸不便,又找不到合適的場地。」得知她的想法,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派駐夏莊村第一書記司保江登門做工作。「場地我們幫你找,路很快也會修通。就在自己村創業,帶著鄉親姐妹一起幹!」一番推心置腹,王巧改了主意:就在夏莊幹。
  • 躍動的音符 活力的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隨著周窩村音樂小鎮的快速發展,音樂人來了,活動辦起來了,遊客多起來了,旅遊和文化創意產業旺起來,拉動3000餘人就業。「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郭玉管說。   小村莊洋溢著藝術範兒   周窩村有村民256戶、959人。9年前,武強縣與北京璐德藝術中心合作,計劃將周窩村打造成「周窩音樂小鎮」。「音樂小鎮是啥?」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聽!哈拉新村的「最炫民族風」
    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哈拉新村黨支部書記多雪英是地道的達斡爾族人,穿著傳統服裝的她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著這個有中國達斡爾族「第一村」美稱的村寨。「哈拉,在達斡爾語意為』冰道』。我們哈拉村是一個有著300年歷史的少數民族村落,村民70%都是達斡爾族。」
  • 煤炭之鄉蹚新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頭一回吃上旅遊飯時,娘子關鎮河北村張秋寶老人難掩興奮之情。過去,雖說緊挨著娘子關景區,可村容村貌髒亂差,進出的道路也不好走,河北村村民守著綠水青山受窮。平定縣地處太行山區,域內95%是山、5%是川,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平定縣以打造娘子關景區為牽引,引導各鄉各村發展文化旅遊。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 調研活動湖南調研點名單
    、銀田鎮銀田村雨湖區:窯灣街道唐興寺社區、城正街街道洗腳橋社區、姜畲鎮泉塘子村、鶴嶺鎮向陽村嶽塘區:荷塘街道正江村、霞城街道陽塘村、東坪街道聯合村邵陽市(32個)邵東市:火廠坪鎮木林村、仙槎橋鎮青山村、兩市塘街道雲山村
  • ...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長江源村,以嶄新的姿態闊步...
    深秋,走進長江源村,村道兩邊的楊樹葉子,早已是一片金黃。這個位於市郊一隅的村落,在城市的喧囂中,卻也有著靜謐的藏家田園風光。  「以前每到入冬前家家戶戶都開始忙著儲備牛糞,現在天然氣管道入戶,村裡還有光伏電站,村民做飯、取暖全部由清潔能源代替,早就不用再為過冬發愁了。」一路上,駐村第一書記李國林講述著長江源村的變化,臉上寫滿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