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過年」在我國的歷史悠久,而隨著「過年」而產生了許多的固定習俗,這些習俗一直傳承至今,比如過年大掃除、貼對聯、吃團年飯、守歲、拜年、祭祀等等,而對於孩子來說,過年收到「壓歲錢」,也就是我們現在稱的「紅包」,是最為開心的一件事了。壓歲錢,古代也叫「壓祟錢」,是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也是習俗之一。
說到這「壓歲錢」的由來,還有一個特別有趣,而且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在古時候有一個小妖,它的名字就叫「祟」,每到大年三十,就會出來害人,而且專門害小孩,它會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一摸,孩子受到驚嚇就會發燒生病,變成傻子。所以人們特別害怕,大年三十,通常大人們燈火通明不睡覺,預防祟來害人,這稱為「守祟」。
有一戶人家的孩子,用紅紙包了8枚銅錢放在枕頭邊睡著了,到半夜時祟推門進來,剛想來摸孩子的頭,孩子的枕邊的紅包發出一道亮光,把祟給嚇跑了,於是這戶人家就將此事告訴大家,來年大家也學著做,從此祟再也不敢來傷害小孩。
人們把這紅包稱為「壓祟」錢,因為「祟」與「歲」同音,所以現在也稱為「壓歲錢」!這就是紅包的最初由來,演變到現在,過年收紅包,變成了長輩們對晚輩的祝福,象徵著好運。
但是,現在許多農村地區過年,除了比工作、比收入、比車比房,還要比壓歲錢,看誰包的壓歲錢多,這壓歲錢也開始「變味」了,變成了互相攀比的籌碼。壓歲錢本是一種祝福,卻水漲船高。
你包200,那我就包300甚至500,一些地區紅包直接是500打底,推算一下,一個孩子就算是給個基數500,那家裡的孩子多,十個就得五千,如果自己有孩子還好,進出至少可以有一點平衡,家住湖南的小高就說,一到過年就犯愁,自己沒結婚,但是按照家鄉的習俗,凡是過年拜年的孩子,都得準備紅包,初步算一下,這一準備不打緊,年初到年尾算是白幹了,沒有個萬兒八千的,都不敢回家過年了。
有孩子的家庭也會計算一筆,自己生一個孩子,親戚家兩個,比方說親戚給你家孩子200,那麼你肯定也要給他家倆孩子紅包,總不可能將200分成2個紅包,想都不用想,人家心裡肯定會嘀咕。這一來兩回的,明顯也要虧。
有人笑稱,這過年收紅包,沒有二胎的家庭可要虧了。這裡說得也只是中下水平的農村水平,據統計,全國壓歲錢最高的地區是浙江與北京了,差不多3000元,沿海城市,除了廣東,基本也都在8-1000元左右。看下面圖。
許多孩子過一個年,收到的壓歲錢,比普通人年終獎還高,甚至是幾個月的工資。孩子們也會在入學後,跟同學互相攀比今年得了多少壓力錢。這就形成一個不好的風氣了。
很多人就疑問了,過年給孩子壓歲錢,到底多少合適呢?發少了,對方不滿意,發多了自己錢包受不了。
其實我們還是回歸正題,壓歲錢,其實就是對孩子的一種祝福,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就因為過年紅包,而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品質。
小莉媽媽在廣東生活多年,認為,像廣東這邊的紅包就很好,數額都是十元、二十元,最高面值也就是50、100,雖然數額不大,但孩子們收到紅包的開心程度卻是一樣的。其他地區不妨多學學,但是小莉媽媽知道,每個地區都有自己不同的風俗。
最後,孩子收到的壓歲錢,爸爸媽媽們,你們是如何處理的呢?小點的孩子可能會交由爸媽保管,大點的孩子自己支配,但是小莉媽媽在這裡提醒大家,不管如何處理,最正確的做法就是,應該要跟孩子一起規劃壓歲錢的用途,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花錢習慣,從小學會合理規劃,這對提高孩子將來的財商,非常有幫助。
本文由小莉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