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被「晾」在急診的老李和小李
允許插隊是為了搶救生命
病得重不重 誰說了算
那怎麼判斷病情?誰來判斷?標準又是什麼呢?
通常在急診的顯著位置設有分診臺,患者在這裡可測量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酌情測血糖),每個患者就診前都要在分診臺測量這些指標。在專用的分診系統裡輸入指標和就診症狀等信息,電腦自動根據一系列客觀標準判斷患者病情分級。
負責判斷病情的人叫分診護士,她們都是經過急診專業培訓的高年資護士,對於危重症患者有著敏銳的觀察力,除了電腦系統中的客觀指標,遇到拿不準的情況或者可能會發生病情惡化的患者,還會請急診醫生來即刻評估。
分診的標準是經過多年實踐總結而來。
1級患者是最重的,病情瀕危、隨時可能危及生命,需要即刻進入復甦室或搶救室進行搶救,如心跳呼吸驟停、休克、明確的心肌梗死等,甚至都不需要掛號,這些手續隨後再補。
2級患者病情危重或迅速惡化、存在生命危險,也要短時間內進入搶救室進行救治,如嚴重呼吸困難、昏睡、急性腦卒中等。
3級患者病情急,存在潛在的生命威脅,先於4級非急症患者優先診治,如急性哮喘、吸入異物、持續嘔吐、胸腹痛、輕中度外傷等。
4級患者不屬於急症,病情程度一般,如輕微疼痛、不需要縫合的小擦傷、穩定恢復期患者複診、僅開具醫療證明等。輕症患者根據指引順序就診,這也意味著,非急症患者到急診就診的話,等候時間會較長。前面提到的小李就屬於典型的這種情況。
把急診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
上述這些標準可靠麼?萬一患者剛來的時候「好好的」,等著等著加重了怎麼辦?
標準是經過多年實踐總結而成,能夠識別大多數危重症患者,而且本著「寧錯勿漏」的原則,重症的分診標準也比較「松」,一旦有所懷疑,能分為1級的患者就不會分診為2級,不會漏掉重症患者,先按照重症處理,排查危險疾病,這也是急診的工作特點——降階梯思維。患者分診後也會動態評估病情,並不是一成不變,如果病情出現變化可再次評估分級,及時處理。
張醫生最後說:「急診應該是危重症患者的最後一條堅固的防線,是他們的救命稻草。但是多種原因導致急診資源被非急診患者佔用,非急診疾病就診於急診的情況相當常見,希望大家把急診資源留給真正有需要的急症患者。」小李聽完,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表示以後不會再隨便看急診了。
來源:健康中國
原標題:《急診看病,為何沒有先來後到》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