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鑫
收藏之路雖無捷徑
但給您一點點建議或參考
或許可讓您少走些彎道
也許是與中國自古就有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一說法有關。在古代,除了尼姑和和尚,餘下的男人女人幾乎都是一襲長發。因而不只是閨中女子會對鏡細細梳發,男子也同樣要心靈手巧,會自己盤發。而木梳作為每日都要用到的貼身物件,自然倍受古代能工巧匠的重視。
民間木梳種類繁多,譬如綠檀,黑檀,桃木,紅木,棗木等。其中黃楊木為公認的制梳首選。據本草綱目載,世重黃楊,以其無火、其木緊膩,作梳、剜、印最良、清熱、利溼、解毒。換作如今的說法,就是黃楊木梳可殺菌止癢,利於頭發生長。
既然是梳中極品,自然是要供給皇家使用的。聽聞當年的慈禧因日夜操勞而掉發過多,於是常常會為掉了一根頭髮而怏怏不快甚至遷怒於人,身邊的宮女、太監們每日誠惶誠恐。聰明過人的太監明白太后惜發如金的心思,於是他特意挑選了黃楊木梳為太后梳頭,每日為慈禧梳三次頭,細梳、勤梳、精梳,交替進行。
李蓮英格外心靈手巧,梳的時候能做到一根慈禧的頭髮都不會掉。而且李蓮英用到的黃楊木梳會分泌一種油,用它梳頭能滋潤頭髮、烏黑光澤。在李蓮英的伺候下,慈禧的頭髮愈來愈黑亮柔美,於是對李蓮英更加寵愛。
黃楊是一種名貴木材,民間有鳥中之王稱鳳凰,木中之王為黃楊之說。醫書上說黃楊能治頭痛病。所以用黃楊木梳梳頭,防病治病,早已盛行於民間。它們一般生長在懸崖峭壁,生長極為緩慢,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成材,其中只有200年以上甚至上千年的才可以用來做木梳,別的只能淪為製成一些把玩的小件。
黃楊木梳採用名貴的黃楊木精製而成。制梳藝人善於選料,因料施藝,製成鯉魚梳、竹節梳,半圓梳、豬心梳等式樣,款式新穎,古樸典雅,早在清代就得到王公貴族的讚賞,有宮梳之稱。
在四川,有一位只做黃楊木梳的陳姓師傅。他從18歲開始做梳,祖上六代均為木梳手藝人。他的木梳全部使用黃楊木為材料,不使用其他任何材料。清朝時期,有位先祖做的梳子還入過皇宮。
初看陳師傅做的黃楊木梳,雖看起來微黃溫潤,卻窺不到更多讓人感覺是奇梳的端倪。然而內行的人恐怕才知道,這些木梳外表平凡無奇,卻異常珍稀。現在外面很多號稱黃楊木梳的店多是用水黃楊制木梳,而不是陳師傅用的這種真黃楊。能被陳師傅看的上的黃楊木,往往可遇不可求,有時他們進山找了四五天,可能也才能遇到一顆而已。一把真正的黃楊木梳的可貴,可見一斑。
世間萬物,皆為人設。草木之性,自古便常被文人自擬品性。如王安石形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梅花為 花中君子;李漁則稱守困厄而無怨的黃楊木為木中君子。
為對得起黃楊木這種世上難尋的好木,制黃楊木梳的工匠多半會選擇全手工打磨。一把木梳的每一根梳齒,每一個稜角,全都是親手磨製。有人常說手工是多此一舉,殊不知只有工匠師傅親自打磨的黃楊木梳,才能做到一疏到底,不打一結」。
一把純手工的黃楊木梳,至少需要20多道工序。即使是有多年經驗的老師傅,想做出一把上好的黃楊木梳,也要不間斷打磨上四、五個鐘頭。古人曾用朝如青絲暮成雪來形容時間易逝,可他們卻願意用漫長的時間打磨一把一把穿過青絲的木梳,這種在時間面前泰然處之,用心珍惜度日的態度,也許就是中國人骨子裡的大氣。
商務合作、投稿文章請在公眾號後臺留言
微信13071965930 歡迎探討交流
聲明:文章內容選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我們。
▼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古代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