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林口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產業 激發貧困戶脫貧動力

2020-12-23 中國經濟網

  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的林口縣,地處山區半山區,有著豐富的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縣域內人參、黨參、黃芪、龍膽、白鮮皮、蒼朮等野生藥用植物品種達300餘個。近年來,林口縣結合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積極推進產業扶貧項目,激發貧困戶自主脫貧內生動力。

  林口縣將中藥材產業作為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脫貧攻堅的有力支撐,鼓勵合作社和致富帶頭人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帶動貧困戶參與種植加工,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截至目前,林口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0萬餘畝。

  據林口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榮辰介紹,林口縣依託區域內豐富的野生藥材資源和適合發展藥材人工栽培的林地、耕地空間優勢,加強北藥基地建設,打造集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北藥產業鏈,傾力打造「黑龍江省中藥材基地示範縣」,通過發展北藥種植產業,撐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按照「建設基地、擴大規模、輻射帶動」的發展思路,林口縣打造了集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北藥產業鏈,培育一批有市場、有產品、有效益的龍頭企業,積極探索中藥材產業多方共贏,實現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共贏。 

  榮辰表示,林口縣確定了以發展北藥等特色種植為重點產業的發展方向,在中藥材種植髮展上,針對不同鄉鎮的地域環境,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在種植條件適宜的林口、古城、三道通、奎山等鄉鎮打造中草藥種植基地,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政策刺激來帶動中藥材種植,對於一些規模化種植戶在金融方面進行了政策扶持,提供了貼息貸款供規模化種植戶拓展種植面積使用。

  目前,全縣以中藥材生產加工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為龍頭,利用產學研平臺,選育引進新品種,推廣綠色高產栽培模式,推進基地標準化生產,逐步建立中藥材追溯體系,完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體系,創建地方中藥材知名品牌,全縣申報認證國家地理標識2個,註冊中藥材(含中藥製品)商標10個,中藥材及製品銷售渠道穩定,在河北安國、安徽亳州等各大藥市暢銷,蒼朮等道地品種已成功打入韓國、日本市場。

(責任編輯:宋雅靜)

相關焦點

  • 林口縣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產業 激發貧困戶脫貧動力
    近年來,林口縣結合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積極推進產業扶貧項目,激發貧困戶自主脫貧內生動力。林口縣將中藥材產業作為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脫貧攻堅的有力支撐,鼓勵合作社和致富帶頭人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帶動貧困戶參與種植加工,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截至目前,林口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0萬餘畝。
  • 大抓產業 抓大產業 會澤縣脫貧產業拔窮根
    內外聯動產業發展「好風憑藉力」近年來,會澤縣立足實際,牽緊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依託資源優勢,按照「大抓產業、抓大產業」的思路,大力實施特色產業脫貧工程。該縣念好「引、培、領、實」四字訣,通過思想引導、技能培訓、典型示範、資金支持等方式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積極投入產業項目創收增收,形成了外部多元扶貧與內部自我脫貧的良性互動機制。通過制定出臺資金整合、以獎代補、小額信貸等一系列脫貧攻堅政策,破解貧困群眾產業發展資金困難。
  • 中藥材種植產業成「脫貧藥方」
    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近年來,我縣下足繡花功夫,以推進「一村一品」產業扶貧為主要抓手,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著力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產業扶貧成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山東晏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投資1500萬元,基地面積500畝,主要種植金銀花、皂角、花椒等經濟作物和多種地產中藥材,推出中藥材種植、回收、加工、銷售、研發、推廣等一條龍服務。公司採用「企業+基地+農戶」的訂單式經營模式,不僅解決了當地不少群眾的就業問題,還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 浦北縣平睦鎮:產業發展增經濟 脫貧攻堅添助力
    廣西新聞網浦北12月17日訊(通訊員 吳達立 王藝雲 實習生 韋佳利)「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我們村致富帶頭人發展種植四會柑500餘畝,預計今年村產業經濟收入可達10萬元以上。」提起今年的村經濟收入,欽州市浦北縣平睦鎮良村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敏昌臉上樂開了花。
  • 「脫貧攻堅·村村道」威寧坪子村:產業發展助農增收
    坪子村位於威寧自治縣南部,全村人口247戶1136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4戶419人。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水源缺乏,傳統產業發展投入高、效益低,以種植玉米、土豆為主的農戶只能守著土地過著艱苦的生活。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坪子村立足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注入產業發展活力,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在支部的引領下,坪子村以黨支部牽頭,成立「村社一體」合作社,吸納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
  •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變化】平涼: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有力...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變化】平涼: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有力助推脫貧攻堅 2021-01-09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延壽確保847名未脫貧人口如期脫貧
    黑龍江日報10月2日訊 記者從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9月30日舉行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三場——延壽專場獲悉,截至2019年底,延壽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6492人,已脫貧15645人,未脫貧514戶847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44%
  • 普洱老炭山村:打造扶貧車間 激發內生動力
    近年來,普洱市瀾滄拉祜族族自治縣竹塘鄉老炭山村以中國工程院定點幫扶為契機,吸引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林下三七等綠色產業,打造「扶貧車間」,通過就業服務、技能培訓、組織引領等舉措,為貧困戶找到一條參與林下生物藥產業發展途徑,拓寬了貧困群眾增收渠道,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 河南淅川:「短中長」產業助力貧困戶穩定脫貧
    該縣創新思路,按照「快見效、可持續」的要求,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產業,實現「短中長」最佳優化,把生態產業做大做強,使其成為富民強縣的「恆業」。淅川縣短線產業主要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和中藥材等特色種植產業集群,確保當年見效和當年脫貧;中線產業突出生態高效,發展軟籽石榴和薄殼核桃等特色林果產業集群,確保三年大見成效和中期致富;長線產業立足資源稟賦,依託香嚴寺、坐禪谷等旅遊資源,全力創建丹江湖5A級景區,依託蓬勃發展的生態產業,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確保五年持久見效和長期小康。
  • 林口縣脫貧攻堅工作穩步推進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林口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堅持「扶志」與「扶智」相結合,通過精準識別、各級幫扶、產業帶動,幫助貧困戶脫貧。當前現有動態管理建檔立卡貧困戶581戶1113人,現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並錄入國家扶貧開發系統。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讓貧困戶腰包鼓起來——延邊構建產業扶貧項目...
    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積極發展鄉村旅遊、電商等新興業態,引導發揮龍頭企業、專合組織、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等帶動作用……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延邊州構建了產業扶貧項目收益分配特色模式,貧困群眾均可參與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這條具有邊疆民族特色的產業扶貧發展之路
  • 鞏固脫貧成果,激發內生動力(中國道路中國夢)
    對援藏隊伍來說,對口援助工作既要做好脫貧攻堅的鞏固工作,也要激發受援地區內生動力,奮力開創援藏工作新局面。精準施策、務實高效是我們在援藏工作中的不懈追求。產業是發展的根基。我們在對口支援工作中發現,受援地區存在產業基礎較差、市場規模小的問題,補基礎、擴需求是重點也是難點。在補足產業基礎方面,我們積極發揮人才、資金、技術的優勢,將當地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發展潛力,著力提高對口支援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重點扶持江孜青稞、拉孜藏雞、薩迦藏香、亞東鮭魚等特色優勢產業。
  • 信義街道:因地制宜謀出路 產業扶貧促增收
    相較於「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特困地區來說,貧困發生率雖然不高,但是因人均土地少,貧困戶自身的脫貧能力較弱等特點,脫貧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脫貧攻堅戰打響後,信義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結合轄區實際,因地制宜謀出路 ,產業扶貧促增收,走出了具有信義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今天的「鄉村振興這一年」特別節目,我們就來看看信義街道的脫貧攻堅之路。
  • 「湖南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種活「產業樹」 喜結「幸福果」
    ■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多年來,這些貧困地區在產業扶貧進程中,遭遇重重困難:產業難選擇,項目難見效,風險難防範,貧困戶難帶動……打贏脫貧攻堅戰,首先要根據當地實際,選準適合貧困農戶發展的產業。2014年,精準扶貧全面鋪開。省農業、扶貧等相關部門遵循「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深入各地調研,精心編制產業扶貧規劃。
  • 童朝清: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 開出致富「新藥方」
    「選定了中藥材,就一定要種好。我先實驗種植,成功後就帶動更多村民參與進來。」童朝清的成功種植,讓當地村民也看到了種植前胡的優勢,不少村民積極參與到前胡種植中去。從此,童朝清一邊帶領村民種植前胡,一邊因地制宜探索更多品種中藥材的種植。2019年,種植了100多畝蒼朮。目前正在採挖,已經銷售了10噸,預計採挖35噸。
  • 【決勝脫貧攻堅】抓住產業發展的「牛鼻子」 ——興賓區遷江鎮阮雲...
    因為這樣的地質環境,阮雲村脫貧的難度不小,全村1100多名青壯勞力大多外出務工。何越海進村入戶核對貧困戶信息 用好地利,發展特色產業要脫貧,首先要弄清「窮根」在哪兒。阮雲村窮,窮在石漠化的地質條件,窮在附加值低的傳統耕作。因此,如何做到「變廢為寶」,在「因地制宜」上做好文章是何越海駐村之後思考最多的問題。
  • 五級代表助力脫貧攻堅丨易紅科:做好鄉村產業發展的領頭雁
    「貧窮」曾是木龍灣村的主基調,貧困戶種植家中一畝玉米,一年到頭才600元,農業產業發展異常艱難。2016年,易紅科參與寧鄉經開區對口幫扶龍山縣紅巖溪鎮木龍灣村工作,以黨建引領脫貧攻堅,以技術帶動產業發展,推動鄉村舊貌換新顏。
  • 產業引領 「文明之花」綻放平遙脫貧攻堅主戰場
    東泉鎮黨委副書記侯俊濤進一步介紹,今年年初,為了解決外出務工不便給貧困戶收入帶來的影響,水磨頭村建立了「黨支部引領 公司帶動 貧困戶增收」的幫扶模式,在村裡設立了「扶貧車間」。合作社向村內提供中草藥柴胡和黃芩,並指派技術人員對村內務工人員進行培訓,建成一個初步的中藥材粗加工點。
  • 楊廷雙深入林口調研縣域經濟發展、旅發大會籌備、疫情防控和脫貧...
    楊廷雙深入林口調研縣域經濟發展、旅發大會籌備、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等工作 2020-12-10 23: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