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今天的故事,要從1932年的2月22日這天的上海閘北鎮說起。這一天,閘北的空氣裡,依舊瀰漫著濃濃的硝煙味道,帶著尖銳呼嘯的炮彈,不時地落在駐守上海的我十九路軍陣地上,激起一陣陣的漫天塵土。悍然侵略上海的日軍工兵部隊,就在混亂中,悄悄的接近了十九路軍陣地前的鐵絲網……
日本所繪肉彈三勇士行進圖
沒錯,這個場景,就是一·二八事變中的一幕。熟知歷史的都知道,一·二八事變又稱第一次上海事變。這場日軍一手策劃的長達一個多月的軍事衝突中,敵眾我寡的中國軍隊數次擊退裝備精良的日軍部隊,迫使日軍在一個月內三易其帥。
久戰未果的日軍派出步兵第24聯隊,以精兵組成工兵爆破隊,奉命打通攻擊通道。22日清晨5時半,該部隊的第二小隊先後派出兩隊成員,分五組隊對我軍陣地鐵絲網進行爆破,幸運的是,雖然日軍以煙幕彈遮蔽視線,但是在我軍嚴密防守下,日軍爆破小隊死傷多半,多次攻擊未遂。
見此情景,日軍第二爆破小組的北川、江下、作江等三人,考慮到隱蔽地點距離我軍陣地鐵絲網過遠,並且我軍火力壓制之下,沒有充足時間引爆爆破筒,於是決定先將導火索點燃,然後以身體發起衝擊——這就是當時日軍所謂的「肉彈」戰術。
「肉彈」這種戰術最早來源於日俄戰爭時期,顧名思義,它指的就是戰場上那些用身體做武器的軍人。日俄戰爭結束之後,參加了這場戰爭的櫻井忠溫在《肉彈》一書中曾這樣回憶道:「肉彈接著肉彈……日本軍人的吶喊聲會撕裂俄軍的心臟,使之肝腸寸斷。然而,這樣的吶喊聲卻一日日漸漸減弱,因為敵軍堡壘前堆積了像小山一樣的屍體而使聲音無法傳過。」
肉彈三勇士紀念碑
等到了二戰時,「肉彈」戰術更是被日軍發揮到了極致,受限於當時粗糙的工兵技術,日軍工兵普遍使用製作簡陋的爆破筒——在一根三米長的空心毛竹中裝進炸藥,前段削尖,後面拖著導火索,由三個人懷抱前進,基本屬於炮灰一類的危險工作。事實上,「肉彈三人組」的三個哥們,也的確是抱著粉身碎骨的想法,他們提前點燃了導火索,然後衝進了中國軍隊的陣地,劇烈爆炸過後,鐵絲網和這三個人都成了碎片。
這就是後來被日本媒體大肆宣揚的「肉彈三勇士」,經過一番炒作宣傳,日本朝野將這三個人奉為新一代「軍神」,在日本舉國上下的大肆宣傳之下,短短三天後名為《忠烈!肉彈三勇士》的電影就在全國公映,大阪和東京的報紙還聯合發起徵歌活動,全國應徵者譜寫的歌詞達20萬篇,後來以《爆彈三勇士之歌》和《肉彈三勇士之歌》兩首歌最為出名。
日本幼兒園孩子在「肉彈三勇士」雕像前
「肉彈三勇士」的「事跡」還進入了當時的日本語文教科書,日據時期的臺灣、朝鮮、偽滿洲小學課本裡都有這段故事。
然而,事情到這裡還沒有結束,根據大間諜川島芳子後來的透露,這三個人根本不是死於自願,而是死於他們自己的愚蠢。據《田中隆吉著作集》載:」隨著間諜活動的成功,「芳子開始陶醉於取得的成功和名聲,四處宣揚自己做的事情。其中最著名的段子就是『一·二八事變』中所謂『肉彈三勇士』的秘密,說上海廟行鎮3個抱著炸彈而衝入敵陣與敵同歸於盡、當時被崇拜為『軍神』的北川丞等3人,實際上是他們錯把1米的導火索弄成50釐米而造成的事故死亡。」
就連日本啤酒生產廠家,也要來蹭一波熱度
直到二戰結束,東進審判時,田中也承認川島芳子所說屬實:「如果把炸藥的導火索定為1公尺,炸毀鐵絲網後是可以返回原地的,上級錯誤地把導火線長度減為50公分,因而造成了這3個士兵的死亡。」實際上,日軍的戰地報導也證實了這一點,比如成功實施爆破的預備破壞班第2組的3個兵就未死。
而日本軍方心知肚明,但是為了借死者達到宣傳目的,蠱惑國內其他青少年,還是不遺餘力的鼓吹著這三個倒黴蛋的「壯烈英勇」。而最搞笑的一幕,則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在這張1938年7月31號的照片上,三個美國大妞身穿比基尼,扭捏作態的模仿「日本軍神」。當時,日本和美國還沒有撕破臉,日本對於美國的嘲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報紙上還用「肉彈美人」的標題,稱這是兩國親近的象徵云云。
日本的虛偽,也真是到了不要臉的地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