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 缽
作者:駱回
常付衣缽為信證,衣缽本身與傳承就有著密切的關係。家族中傳授下來的思想、學問和技能等是家族默會知識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對「衣砵」的深刻感受,是隨著創作《家族企業傳承導師論》的深入研究而不斷升華的,特別是父親前年突然逝世,我對「衣砵」兩個字所包含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和領悟。
父親留給我及我家人的財富,既有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做事精神,也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為人處世態度,更有書寫人生的方式方法。他留給我們社會及後人的那16本已出版發行的著作和文章,使我今天能深刻地默會並繼承家族的精神、思想、文化。我想也許這些就是父親留給我關於精神、思想、學問、技能的「衣缽」吧。
一個家族中,有孩子繼承了父親的職業或者工作,那他就被稱作傳承了父親的衣缽。我並沒有從事過父親的職業或者工作,但是我總覺得我的某些方面極像我的父親。這些像極了父親的方面,是「衣」的部分,這是父親思想精神的部分,是父親傾盡心血所給予我的思想與思考方式,才成就了平凡的歲月中經父親潛移默化而雕琢的「我」,是超越我們父子親情血緣的精神基緣。
除此,父親還給予了我生存的另一種態度,那就是對生存品味的本位追求。父親所常說的「書中乾坤大,筆下天地寬」影響、鞭策了我一生,形成了我尊重文化、痴迷文字並能神悟其中之樂的最初、也是最厚重的溫床。當然,還有「缽」的部分,父親授予我「吃飯」的本事,足以讓我頤過終身。
我常常在想:我們如何才能完整地繼承我們先人精神層面與生存技能層面的「衣缽」呢?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過::「如果我們太年輕,我們就判斷不好;如果太年老,也一樣。如果我們想得不夠,如果我們想得太多,我們就會頑固不化,我們就會因而頭腦發昏. 」,站得太遠或是太近來觀看一個人或者一件事也是這樣。
在企業及家族的傳承問題上,有的人認識的不是太近,就是太遠,不是太高,就是太低,也許當我們能站在一個合適的角度去看「衣缽」問題的時候,先人精神層面以及生存技能層面那些隱藏著的珍貴的默會知識財富才能真正地被我們所認識。
姚雪垠在《李自成》一書,第五卷第二十七章寫到李自成的一段話:「我已是將近六十的人,雖說這庵裡也有七八個徒弟,可是沒有一個可以繼承衣缽的,我常常為此操心」。從這段話可見李自成對於衣缽繼承問題的焦慮。《李自成》一書的作者姚雪垠老先生在五臺山看到紫頂寺,「北五臺,南紫頂;圓環拜,衣缽引」。紫頂寺因李自成的衣缽鎮寺而備受關注,睹物思情,作者才有了關於衣缽的深思之作。但是歷史上李自成繼承的又是誰的衣缽呢?隨著高迎祥被明軍俘殺,李自成為繼承其衣缽者,正式成為當時與張獻忠平起平坐的十三家領導人之一。李自成使用的「闖王」稱號也是繼承高迎祥衣缽標誌之一。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衣缽傳承是興邦立業的淵源。衣缽傳承是需要規劃和設計的,我對《家族企業傳承導師論》的創作,是基於對衣缽,對傳承者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傳承,傳承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存在於各個家庭、家族、組織,它是我們人類文明從古至今綿延興旺的淵源。傳承的成敗,小則關乎到家族的興衰,大則關乎到國家的昌盛。
那些潛藏在家族內部的文化和默會知識,它們怎樣影響著一個家族的興衰更迭的呢?
每個家族成員又將給家族傳承帶來怎樣的貢獻?又形成了怎樣的家風呢?
每位創始型企業家的性格和才能,最終決定這家企業的所有企業個性。家族企業的氣質和靈魂,來源於家族領袖的思想與智慧,這些思想和智慧,需要時間的沉澱,更是家族成員源源不斷的傳承、升華而來。
思想無法盲從地傳承下去,每個家族中有優秀的家風榜樣,但也有一些家族中自始至終存在著的無法改變的痼疾。
當我們不能領悟前輩精神層面以及生存技能層面那些寓居在他們靈魂深處的默會知識時,有一些東西就如同化緣人或者乞丐手中的「衣缽」一樣,它不是真正的用來留給繼承人的,有時候也許它本身的存在也已經是無用的了。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有甄別本領,功在破立的智慧。
有時我們往往看不見那些「稀世珍寶」的「衣缽」,就如繼承不是複製一樣。文化的變遷和多樣性,讓傳承成為一件有選擇的抉擇,有些時候,那些在家族某些人本身看來重要的東西,或許除了以其千瘡百孔、鏽跡斑斑的存在來引起世人的醒悟之外而別無它用了。
我們常常說文化傳承要創新,創新首先可能意味著將被拋棄或者改造。創新的前提是認為過去的「衣缽」已不合時宜需要與時俱進地改變。我總感覺要萬水歸一,那就是「衣砵」的繼承和學習及其再創造的過程。《家族企業傳承導師論》就是在家族企業默會知識視閾下,對家族治理、企業治理和傳承模式的創新的深度思考。
家道興盛在於家風文化,我們普通百姓人家對「衣缽」的簡單認識就是生活和家庭,有選擇地繼承可選擇的衣缽,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承之根本,所以,我們人生在縱向道路上奮鬥,無論是高度還是深度,歸根到底還是要講寬度或者厚度的問題。
比如,建設高樓大廈,如果地基不夠寬不夠深,大廈就建不高。大廈要想建的高,就得有足夠深度與寬度的地基來支撐。我們下深井內取水,在下井前,總要記得帶上繩子,牢牢地與地面相連,這樣,才能當取得井水後順繩而上,方可返回有太陽照耀的地面,站在「衣砵」的地面上,感受到地面上的陽光,讓身子溫暖起來……
「衣缽」是我們與先人之間的一根繩子,它是除了血緣與親情之外的保障生命質量與高度的另一條「安全帶」,因此,要感恩那些與「衣缽」相連的繩子!
父親一生曾陸續出版過大量的書籍,我對其中的《師魂》、《燭光集》兩本書受益深刻。父親的一生都與教書育人有關,客觀地說,不論我創業經營企業多少年或取得了怎樣的人生成就,我依然懷有對文化的敬畏與尊崇。我想,一個家族或者一個民族,只有保持對文化的傳承與尊崇才是真正基業長青的淵源,這就是父親給予我最珍貴的「衣缽」。否則,《家族企業傳承導師論》《與三角形有個約會一財富哲學探源》……就不可能相繼面世。
繼承父親的「衣缽」,學習和發揚父親帶給我的這份文化圭臬。
謝謝您,父親!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因被傳承而愈加美好。
2017清明節,謹以此文緬懷我的父親。
請留意《老字號》《家訓》《對聯》《族譜》《祠堂》《過年》《墓碑》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