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麥樂評①|神秘矜持的勃拉姆斯:貝多芬的「衣缽」傳人

2021-01-10 南京房掌柜

房子裡,安放的是生活。它是喜怒哀樂,是柴米油鹽。生活的品質可以是一道精緻的菜,也可以是一首動聽的曲。南京地產業界資深人士王發祥老師將陸續推出《王老師宜居品質散論》,邀您共賞。

神秘矜持的勃拉姆斯:

貝多芬的「衣缽」傳人

韋麥

樂評

01

勃拉姆斯的音樂既反映出德國北部的淳樸無華、嚴肅莊重,也反映出維也納的嫵媚動人、親切溫柔。

在所有的浪漫主義作曲家當中,他最出色地處理了浪漫主義抒情性和古典主義曲式的矛盾。

在他平靜、均衡的古典主義背後隱藏著一種浪漫主義的悲劇哲學,一種悲觀主義和退隱忍讓的世界觀,矜持溫暖的方法論。

勃拉姆斯以克制、恬淡、超然、清明而健康的性情平衡了他內心深處濃濃的悲情。他以一種貴族式的精神,把這種哲學和世界觀融入到他所緬懷的生活形式之中,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著過去年代的時代精神和光榮回聲。

02

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人的內心深處常有一些低語和起伏,也許是非常無意識的,在適當的時機就會以詩篇和音樂形式出現。「

勃拉姆斯是一團烈烈的火焰,在秋末的黃昏,以僅存的熱度孤零零地維繫著過往古典主義逐漸冷卻的薪火。

可是,在你的想像中,你看過既「冷靜」又「灼熱」的火焰嗎?他是怎樣的內心,歷經怎樣的掙扎才能用理性冷靜的形式將內心那團灼熱的火焰「框住」呢?他這個熱情、理性、卻寂寞的作曲家的真實面貌又如何呢?

03

或許我們很難完全了解勃拉姆斯,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月亮,永遠存在著不輕易示人的一面。

但是通過流行於世的本本傳記,我們將了解到他是個多麼「人性」的作曲家。

在後來者傳神的筆下,世人眼中嚴肅的勃拉姆斯,是一位對玩具兵愛不釋手的大孩子;是在旅行演奏中會打呼打得讓好友約阿希姆被迫換房間的真實而平凡的人;是會事先假造一份貝多芬的手稿再買通賣薯條的小販,讓朋友吃完薯條後「如獲至寶」的戲謔者;是在遊義大利時留起鬍子,卻又忍不住剃掉,最後卻因旁人一句「貝多芬可沒有留鬍子」而刻意蓄成美髯以追求自我存在價值的藝術家。

順著軌跡,勃拉姆斯生活軌跡的完整記錄,我們發現他的許多重要傑作都是在美麗的風景勝地完成的,如第二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三首小提琴奏鳴曲、單簧管三重奏等。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

早期藝術家和大自然的關係是如此密切,而這位反潮流的古典風格的捍衛者,顯然也在自然裡尋得某種情緒上的安撫與平衡。然而始終背離那些沉醉在劇院中的聽眾們的品味畢竟不易,我們認為,此時豐富的書本可能是勃拉姆斯另一項重要的慰藉。

從年少時在低級酒吧一邊彈琴一邊閱讀開始,勃拉姆斯讀書範圍之廣、藏書量之豐都令人吃驚。從歌德、席勒的詩集到荷馬、但丁、薄伽丘的古典文學,甚至政治、歷史、建築等等無所不包,蔚為壯觀。

此外,他還是珍貴樂譜和手稿的大收藏家,莫扎特的G小調交響曲、小步舞曲,海頓的弦樂四重奏,貝多芬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的草稿,舒曼第四交響曲以及諸如叔本華、貝多芬、歌德等人的書信都是他遺囑中捐贈給維也納樂友協會的珍藏。

04

勃拉姆斯和舒曼一家的特殊情感是該大為著墨之處。「我根本無法估量自己對舒曼一家人的情感有多深,我是如此地融入他們的生活,……我每天都想回他們家去,只好坐火車快快前行以克制想返回的衝動……「

當舒曼的精神狀況已經無法挽回時,克拉拉在日記中告白:「從這個年輕人身上,我深感他的犧牲,對於任何一個人而言,此時陪在我身邊,就是一種犧牲。」而日記作者似乎有意藉此表達自己的看法:「對於像勃拉姆斯這樣心懷理想的年輕人而言,浪漫地談戀愛是一回事,結婚卻是另一回事,作為一個嗜讀中世紀傳奇的讀者,他對克拉拉的渴慕是一種騎士對淑女遙不可及的崇拜,……他是她痛苦而漫長考驗中的英雄,但當考驗結束,他要面對娶一個比自己年長14歲的女人、做七個小孩的繼父和供養人的未來,那種浪漫一定會突然在森冷的現實強光下消失……」這是對古典的反諷而又無損古典的底線和情懷。

05

另一道森冷的現實強光是:汗牛充棟的音樂理論專著,它無法告訴我們諸如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管弦樂編制大致相同,但勃拉姆斯的配器更重視聲音的「厚度」, 或者幾乎活躍在同時期的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編制也和勃拉姆斯相似,但老柴比較偏愛華麗的銅管效果,而勃拉姆斯則習慣藉木管傳達內在的抒情本質等等的「作品分析」。

今天我們仍不可忽略實際聆聽他作品的重要性,那是通往作曲家內在世界唯一的鑰匙:正如在孟德爾頌的音樂裡沒有真正的悲傷,在勃拉姆斯的音樂裡也找不到真正的快樂。

06

我們知道只有品味過寂寞滋味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始終獨身的勃拉姆斯。

好似是貝多芬衣缽的真正傳人!儲蓄的美感、內蘊的感情、深沉的溫暖、平靜的喜悅……這本是人生最豐富和最高貴的時間。

勃拉姆斯是惟一把古典的寶藏完整無缺地繼承下來的人,與他同輩的人無一像他那樣更接近貝多芬的理想,無一像他那樣用真正的交響思維重建古典音樂的全部領域。他創製了最後的、真正偉大的古典藝術。在他之後,這座巍峨大廈轟然坍塌。他猶如一個孤獨的旅行者執著地奔向自我選定的目標,把古典的傳統上升到一個新的詩意的境界,以及憂鬱的光澤、懷舊的甜美和黑森林裡的故事。

勃拉姆斯激起人們對古典音樂的永久懷念和恣肆幻想。

王發祥

供職南京政府機關三十多年,南京仲裁委連續五屆仲裁員,二十多年仲裁閱歷。

業內資深人士,為市房地產經濟學會理事,國家二級調研員。愛好古典文學,藝術,擅長書畫,音樂,歷史評論。

相關焦點

  • 43年後,讓我為你再奏一曲:天才音樂家勃拉姆斯的悽美愛情故事
    1853年,勃拉姆斯20歲,出於對音樂的狂熱,到處找人請教作曲,終於在這一年,聽聞了偉大的音樂家舒曼在找音樂傳人,於是就託朋友,把自己介紹到了舒曼的家中。舒曼對朋友的介紹也是半信半疑,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年輕人,你給我彈一曲吧。勃拉姆斯緩緩地坐到舒曼的鋼琴邊,深吸了一口氣,彈起了自己作的《C大調鋼琴奏鳴曲》。剛開始彈,舒曼說:「停。」
  • 跟隨勃拉姆斯,追尋一場古典式的精神馬拉松(圖)
    2010年,他與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籤下首席指揮合約,新官上任的舉措就是將勃拉姆斯、貝多芬、勳伯格、布魯克納等作曲家的作品列為核心曲目。尤其是勃拉姆斯的作品,不但在樂團歷史上經常上演,薩拉斯特對作曲家的作品也有著長達15年的深入研究。
  • 死與凝固的輝煌——維也納音樂家之墓隨筆(3)勃拉姆斯與空墓
    勃拉姆斯確實生不逢時。他的才華,他的氣質,他的為人,以至他的日常起居,衣食住行,瑣瑣碎碎,方方面面,都足以使人相信他屬於古典。可卻生不逢時地來到了被李斯特、華格納們層層包圍的浪漫主義時代。勃拉姆斯本來是可以從他的導師加摯友舒曼那裡承傳起健康的抒情,有節制的流露,將古典的形式融入血液,再作有限的突破。這是他本來要做的事情。
  • 來自北德的偉大作曲家勃拉姆斯
    而克拉拉舒曼則在生活和藝術上給了勃拉姆斯特別的幫助,兩位藝術家終身保持著極其親密的友誼。1857年勃拉姆斯得到了第一個固定職位:在德特莫爾特城擔任合唱隊指揮兼鋼琴教師。鋼琴是勃拉姆斯創作的基礎。1859年當他在漢諾瓦和萊比錫首演他的第一弦樂作品時,觀眾反應冷淡,這個慘重的失敗使勃拉姆斯完全失去了自信。在經過幾年的刻苦鑽研之後,他才鼓起勇氣寫出了第二個管弦樂作品。
  • 中年失意的貝多芬,為什麼後來還能創作出《歡樂頌》?
    ——格裡爾帕策在貝多芬墓前演說"1770年出生的貝多芬,今年迎來了他的250歲生日。儘管貝多芬具體的生日日期已難考證,但明天(12月17日)將是他受洗日的250周年紀念。提起貝多芬,你有什麼樣的印象?但今天我們要說的貝多芬,可能要打破這些固有的印象了。天才、樂聖、英雄,固然是貝多芬最顯著的標籤,但同時,性格缺陷、身體頑疾、生活壓力,也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身上。尤其進入晚年,「功成名就」的貝多芬,生活非但沒能安逸,反而更加焦慮,甚至出現了一些反社會性的人格和舉動。
  • 少女時代金泰妍《勃拉姆斯》OST 出擊:明天我將告白!
    女團少女時代成員泰妍作為 SBS 月火劇《你喜歡勃拉姆斯嗎?(以下簡稱勃拉姆斯)》的第五首 OST 演唱者登場。據韓媒 9 月 15 日報導稱,歌手泰妍將於 15 日下午 6 點通過各大音源網站公開《勃拉姆斯》OST Part.5《明天我將告白(明天告白)》。《明天我將告白》是一首平靜而細膩的鋼琴旋律的曲子,配上泰妍清雅而又充滿故事性的嗓音,是一首非常有魅力的抒情曲。
  • 貝多芬的遺產︱《「英雄」交響曲》:寫給拿破崙
    在另一側,貝多芬的身後是一片陰暗的森林,頂部是一棵枯死的樹。 陽光普照的神廟代表古典的過去,既包括古代也包括頌揚規則和限制的18世紀:理性。陰暗的森林代表荒野、神秘、情感、浪漫主義:非理性。這意味著在19世紀的最初幾年中,貝多芬開始走上「新路」的同時,這位畫家已經將他畫成古典和浪漫之間的橋梁。
  •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節奏活躍,即興自由,雅俗共賞!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1833-1897)是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出身於漢堡的一個音樂家庭,是創作和演奏並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與舒曼夫婦、李斯特等浪漫派音樂家交往甚密,得到他們的賞識和支持,有人把勃拉姆斯的作品比作「摻雜著浪漫主義新酒的古典主義陳酒」。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採用標題,作品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
  • 盜墓筆記:張大佛爺的傳人是誰?
    張大佛爺身為一個資深的原著粉,在這裡可以明確地告訴諸位,小說中的張大佛爺是沒有傳人的,當然了大家不要誤會,這裡所說的傳人並不是指佛爺的子孫後代,而是指繼承他衣缽的弟子。張大佛爺本名張啟山,他是神秘張家的其中一員,不過他卻早早地退出了家族,原因也很簡單,他是一個不被承認的張家孩子,他身上的血有一半來自張家以外的人,在當時張家嚴令禁止家族之內的人與外界結親。原本張大佛爺是應該被處死,是他的父親自斷一根發丘指才挽回了年紀尚小的佛爺。
  • 勃拉姆斯的愛與哀愁
    36歲的時候,勃拉姆斯再受感情創傷。克拉拉的女兒、25歲的尤麗葉·舒曼要嫁人了,她要嫁給一位義大利伯爵。勃拉姆斯看著她長大,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愛上這位酷似克拉拉的女孩的,無人知道。他在暴躁掩飾下的羞澀簡直讓克拉拉絕望——「他對我幾乎就是一個謎,就像25年前他對我是個陌生人差不多」。他寫了一首《女低音狂想曲》,「新娘之歌」。
  • 貝多芬受洗日 | 聽最受樂評人喜愛、企鵝三星、上榜《日本唱片藝術...
    說到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由來,我們一定會不約而同地想到這樣一個故事:  某年秋天,貝多芬在巡演的路途中,聽見一所茅屋裡有人正斷斷續續地彈奏著他的曲子,不禁駐足細聽。過一會,琴聲停止,屋裡的女孩說:「曲子好難彈,總是記不住,要是能聽聽貝多芬怎麼彈的,該有多好啊!」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樸恩斌新韓劇《你喜歡勃拉姆斯嗎》:我們一定要做朋友
    而在2020樸恩斌主演的新韓劇《你喜歡勃拉姆斯嗎》中,男主(金旻載飾)的一句擲地有聲地「我們一定要做朋友」,則帶著消融疏離和隔閡的力量,讓人感受到生命中那無比可貴的堅定不移。女主蔡松雅這時內心小鹿狂撞,如果說前一刻作為鋼琴演奏家的男主,專門為她而彈的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沒有足夠安慰她失戀的痛苦,那麼這一刻,具體感受到男主堅定和真誠的她,逐漸被融化了。
  • 「貝多芬最後之嫡傳弟子」德· 孔特斯基及其在華的幾場音樂會
    [16]1895年10月11日《北華捷報》的樂評人在專欄也再次介紹評論說:孔特斯基騎士約生於1816【實際應為1817】,他是這個世界上曾經有過的最偉大的音樂詩人貝多芬的學生,也是半個世紀前使音樂世界璀璨絢麗之群星的朋友和伴侶。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他克服了成為貝多芬途中的障礙
    霍爾茲記得有一次在貝多芬創作四重奏期間和他一起散步,他停步記下一個樂思。貝多芬笑道:「但這個[樂思]屬於下一首以後的那首[升C小調四重奏],因為下一首[降B大調四重奏]已經有太多樂章了。」霍爾茲認為降B大調四重奏是《「加裡津」》中最好的,除了《大賦格》,至少他對貝多芬這麼說。他問貝多芬最喜歡哪首,貝多芬回答:「每首都自成一格!
  • 新書| 魯道夫·布赫賓德《我的貝多芬:與大師相伴的生活》
    作者簡介魯道夫•布赫賓德(Rudolf Buchbinder),享譽世界的鋼琴家,以詮釋海頓、貝多芬和勃拉姆斯最為知名,尤以對貝多芬三十二部奏鳴曲的演奏最為經典。內容簡介極富傳奇色彩的鋼琴大師魯道夫•布赫賓德,不僅是貝多芬作品的演繹者,也是貝多芬的研究者,在這本音樂札記中,布赫賓德通過貝多芬的書信、同時代的相關記載和報導,以及最重要的——樂譜手稿的研究,梳理貝多芬的人生經歷和音樂生涯,可謂是「大師闡釋大師」的典範性作品。
  • 20201110【古典-器樂】丹尼爾·巴倫博伊姆 -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 33首C大調變奏曲.Op20,迪亞貝利華爾茲
    巴倫博伊姆一直認為貝多芬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巴倫博伊姆對貝多芬的持續關注也反映在他為鋼琴創作的最後一部偉大作品《迪亞貝利變奏曲》作品120的新唱片中。在20世紀60年代,他與奧託·克朗佩爾合作創作了貝多芬協奏曲,與約翰·巴比羅利爵士合作創作了勃拉姆斯協奏曲,並作為鋼琴家和指揮家,與英國室內樂團合作創作了莫扎特的所有作品。他一直活躍於室內樂,與已故妻子、大提琴家傑奎琳·杜普雷、小提琴家伊扎克·帕爾曼和平查斯·祖克曼一起演出。
  • 衣缽
    作者:駱回常付衣缽為信證,衣缽本身與傳承就有著密切的關係。家族中傳授下來的思想、學問和技能等是家族默會知識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家族中,有孩子繼承了父親的職業或者工作,那他就被稱作傳承了父親的衣缽。紫頂寺因李自成的衣缽鎮寺而備受關注,睹物思情,作者才有了關於衣缽的深思之作。但是歷史上李自成繼承的又是誰的衣缽呢?隨著高迎祥被明軍俘殺,李自成為繼承其衣缽者,正式成為當時與張獻忠平起平坐的十三家領導人之一。李自成使用的「闖王」稱號也是繼承高迎祥衣缽標誌之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衣缽傳承是興邦立業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