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趣讀史記:不可不知的49個史記人物》中第三十七篇,連載於本公眾號,關注我,利用你的碎片時間就能讀完一本好書哦!
人物三十七:
緹,紅黃色,丹黃色,作名詞用時指「橘紅色的絲織物」;縈,繚繞,迴旋纏繞。緹縈是一個美麗的名字:在一塊絲織品上,豔麗的紅色和黃色經緯交錯。這是一幅多麼絢爛的圖畫啊!
緹縈是淳于意最小的女兒。 漢文帝時,臨淄人淳于意跟隨當時的名醫陽慶學習醫術。陽慶沒有兒子,就把淳于意當作傳承醫術的徒弟悉心調教。他的教學方式很獨特,讓淳于意把以前學過的藥方統統忘記,然後把自己辛辛苦苦研製的所有秘方都傳授給了他,又傳授給他黃帝和扁鵲的脈書,以及五色診病之法。三年後,淳于意出師,開始行醫,能夠預先判斷人的生死,一經下藥,無不應驗,甚至可以起死回生。因此名聲大噪。
齊國中御府長叫信,久病不愈,請淳于意診斷。淳于意診斷後說:「你這是熱病,暑熱多汗,脈搏衰弱,不過不會死。這種病起因是天氣嚴寒卻在河水中洗浴,然後身體發熱形成的。」信回答說:「果然是這樣!去年冬天出使楚國,走到莒縣陽周河邊,看見橋壞了,我趕緊拉住車轅,沒想到馬受驚,連人帶馬一塊兒掉進了河裡,幾乎被淹死!後來被人救出來,衣服全溼透了,而且一陣一陣發冷,冷過之後又像火一樣發熱,直到現在都不能見寒氣。」淳于意於是調製了液湯火劑驅除熱邪,服一劑汗盡,第二劑熱邪盡去,第三劑病就痊癒了。服了二十多天,完全就像沒生過病的人一樣強壯。
齊國章武裡的曹山跗生病,淳于意診治後說:「這是得的肺消病,又加上寒熱。」告訴他的家人:「這是不治之症,你們就順著他的意思,要吃什麼就給他買什麼吧。」淳于意判斷山跗是盛怒後行房事所得,三天後發狂,到處亂走亂跑,五天後就會死亡。果然,五天後山跗就死了。淳于意的醫術就精湛到這種地步。
不過淳于意有一個怪脾氣:不願做官。淳于意曾經做過齊國都城的太倉長,即管理糧倉的長官。跟隨陽慶學成之後,淳于意辭去官職,回到家鄉專門行醫。可是疏懶的怪脾氣並沒有改掉,厭煩於上門求醫的病人之多,經常出門遠遊。有時雖然在家,可是脾氣壞起來,竟然不願給人治病,有點金庸筆下《倚天屠龍記》中「見死不救」胡青牛的派頭。 這樣一來難免得罪人。沒有治好或者根本不治的病人的家屬往往怨聲載道。胡青牛雖然見死不救,但是世間只有胡青牛一個起死回生的名醫,大家必須要求著他;淳于意就不一樣了。
於是時間長了,終於有權勢很大的病人家屬上書朝廷,舉報淳于意把人治死。朝廷把淳于意抓起來,審訊過後,定罪為刑事罪,要坐到囚車裡面押解到長安去。 淳于意有五個女兒,一聽到這個噩耗就嚎啕痛哭。淳于意越聽越心煩,罵她們說:「都是廢物,就知道哭!唉,可惜我沒有生一個兒子,到了緊要關頭沒有一個人用得上!」
緹縈,這個有著美麗名字的女孩,是淳于意最小的女兒,聽父親這樣說,一方面為父親的命運傷心,一方面也激發了好勝之心,就自願跟隨父親到長安去。到了長安,緹縈給漢文帝上書,說:「我父親做太倉長的時候,清正廉潔,為人稱道。現在坐法判刑,我非常痛恨被判處死刑的人不可復生,受肉刑致殘的人不可復原,即使想改過自新,也已經毫無用處了。我願意按照法律,自願賣身做官婢,以求贖我父親的刑罪。」 這封上書言辭哀婉,又加上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因此輾轉到達漢文帝手中。漢文帝覺得其情可哀,肉刑確實也不人道,於是下詔廢除肉刑。詔令中採納了緹縈的質疑,即肢體斷殘,變成殘疾人之後,想改過自新又有什麼意義呢?所謂肉刑,共分三種:一為黥,就是面上刺字;二為劓,就是割鼻;三為斷左右趾,就是把足趾截去。 廢除肉刑之後,黥刑改充苦工,罰為早晚守城;劓刑改作笞三百;斷趾刑改作笞五百。
【個性點評】
「緹縈救父」是一個著名的故事。司馬遷評價這件事,引用老子的話說「美好者不祥之器」—凡是美好的東西,都是不吉祥的事物。因為美好的東西恰恰是統治者最害怕的東西。
雖然緹縈的上書肯定是非常偶然地被漢文帝看到,才導致肉刑被廢除,但是作為一個弱女子,緹縈的行為仍然難能可貴,這也就是緹縈被歷代統治者和老百姓交口稱讚的原因。
統治者稱讚緹縈,是因為可以藉助這個個案表明統治者的開明和善於傾聽民意;老百姓稱讚緹縈,是因為在嚴苛的專制統治之下,畢竟緹縈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供幻想的狹窄縫隙。
緹縈可以稱為漢代的孫志剛。孫志剛以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延續二十多年的惡法《收容遣送辦法》的終止;緹縈以自己的上書換來了傳統的肉刑的終止。可是,兩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在萬惡的舊社會,緹縈居然不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且保住了已經被判刑的父親的性命;而在新社會,孫志剛卻沒有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
本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下期精彩預告
喜歡看的話,掃碼關注我。
每日一讀,史記中不可不知的人物!
上期人物回顧
【趣讀史記——石乞:殺人是使命,被殺是宿命】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