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兩天就要過年了,春節期間農村親戚朋友互相走動拜年,這是我國傳統的風俗習慣。記得我小的時候,過年最喜歡去走親戚。一方面是可以看到很多親人,另一方面能夠有好吃的拿到紅包,而且還可以愉快的玩耍。那時候走親戚,有時候一走一天或者兩天都算正常。但是現在再也沒有這樣的心情以及這樣的場景了。哪怕是最親近的親戚,現在也只是到人家去轉一圈,然後就回到家裡,感覺非常像逢場作戲。那麼農村過年的時候能不能不走親戚呢?
說實話,雖然現在農村的親情比過去淡薄了很多,但畢竟血濃於水,親戚是丟不掉的,畢竟中國是一個傳統的人情社會,不管窮親戚也好還是富親戚也好,這些都是你永遠擺脫不了的親情。
過去我們家的親戚很多,有很多除了三代的親戚都還在走動。甚至可以說很多親戚我都叫不上,名字也不認識,但是還是在過年的時候要去拜年。後來慢慢的有一些親戚就逐漸的斷了往來,過年也不拜年了,到現在為止除了父親的舅舅家裡和我的舅舅家裡再加上一些姑姑姐妹等至親,一些遠親戚都不再走動了。
即使是這樣的至親,現在走動最多也就是去吃一頓飯,喝一杯茶,待的時間不會太長,更多的時候是應付。前兩天,舅舅就給我父親打了招呼,說今年去拜年不要拿糖酒,人到就行,意思一下。要知道過去每年到幾個舅舅家都要大包小包,拎著糖酒煙和其他的禮品。當然他們也不會白說,回過頭來又再到我家來拜年再送回來,所以這種看起來非常形式主義,但最終又耗費錢財的事情,大家都覺得還是不要做的好,因為最後這些酒不是在你家,就是在我家最後堆著一堆,也沒有地方要。
所以呢現在百年更多的是走過場,是一種形式,當然也有一點逢場作戲的意味。那麼現在過年如果不走親戚的話,可不可以待在家裡呢?
別的地方我不太清楚,但是在我們老家這樣做還是不行的,至少在知青之間還是需要走動的,哪怕是逢場作戲,哪怕是應付一天拜,10家的年也還是要去拜的,如果不拜,別人家會怪罪,會覺得你們家沒有家教,會覺得面子上過不去。
所以,其實我自己也不喜歡出門,跑拜年的時候就喜歡待在家裡,但是家裡面有幾個親戚是一定要跑的,否則的話,父親會生氣,認為不懂事。比如說舅舅家裡比如說姑姑家裡,比如說兄弟姐妹家裡。這些親戚是一定要到的,不到就是沒有理數不懂家教,別人可能不會說年輕一輩怎麼樣,但是老父親的臉上可能就會無光。
因此在我們當地的風俗習慣中,儘管現在拜年形式多於內容,但是仍然還要去做這個形式,這是一種沒有辦法的事情,千百年來的傳統習俗想要改變完全不可能,而且儘管現在跟過去的風俗習慣有了很大的變動,但是過年拜年走親戚仍然還是在繼續堅持。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您覺得過年的時候宅在家裡不出去拜年是否合適呢?歡迎您在下面留言說說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