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善男人、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直譯--
「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了無上菩提之心,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那麼他們在修行上覺知心要如何安住?又要如何降伏覺知心之妄想顛倒呢?」
解釋--
「世尊!善男人、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善女人是如來對佛弟子的稱呼,因為當了佛弟子必定是要向善的。當佛弟子也不容易,也要有因有緣,我們若是要度父母親人學佛,也是要種種因緣才有可能。
此生能成為同一家人就是有緣,此外還要我們自己也學佛,父母親人也願意接受;其實這其中是有無量的因緣所促成,不是那麼簡單,也不是想像中的容易。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指什麼?
「阿耨多羅」意指「無上」;「三藐三」意為「正」;「菩提」是名為「覺」,如此總稱為「無上正遍正覺」。
「無上」,是說沒有比此再高的果位;「正遍」,是說既是正又是遍;」覺」,即是覺悟。
這意思說,佛所覺悟之境界是正遍皆了知,無有其上;佛的智慧在三界世間至高最上,無有超過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名無上正等正覺,又名無上菩提,就是佛地之果位,就是成佛。
菩提有三種:一者聲聞菩提、二者緣覺菩提、三者諸佛菩提。
菩提又名智慧,修學聲聞法所得之智慧,稱為聲聞菩提;修學緣覺法,即是十二因緣法,所得之智慧,即是緣覺菩提;又修學佛菩提道所得智慧,名為佛菩提。
佛菩提包含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又一切佛法有兩個主要法道,一種是解脫道,一種是佛菩提道,而佛菩提道又涵蓋聲聞、緣覺之二乘解脫道。
修學不同的法道,所得的智慧就有不同,而修學佛菩提道,則會獲得三乘菩提,也就是聲聞、緣覺以及佛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菩提,是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發起證得佛菩提之心。
一般所謂發菩提心,即是指發起證得佛菩提之心,就是發起成就佛道之心。
發菩提心極為重要,一切佛弟子都應該發菩提心,因為只有成就佛菩提之修證,才能真正廣度無量眾生。
我們欲修學《金剛經》,想從《金剛經》獲得智慧,就應該發無上菩提之心,不要只是發聲聞菩提,或是緣覺菩提之心,佛在經典上也是如是教導。譬如《大集月藏經》云:
「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
有人一直把它解釋為:「大念者大聲念佛,小念者小聲念佛。」這是不正確的說法。
「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之「大念」是指發佛菩提心;「小念」則是說發聲聞菩提或緣覺菩提之心。「見大佛」是指證佛菩提果位;「見小佛」則是只證得聲聞菩提、緣覺菩提。
這當中的意思差別很大,只要我們努力修學,從這部經裡證得法界實相心,具有般若智慧,就能了解「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就知道此段經文之意義。
由於證得般若智慧,則必會生起大悲心,又若能於眾生生起大悲,必會發菩提心。譬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如是云: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又譬如《菩薩優婆塞戒經》云:
「善男子!外道斷欲所得福德,勝於欲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須陀洹人勝於一切外道異見,斯陀含人勝於一切須陀洹果,阿那含人勝於一切斯陀含果,阿羅漢人勝於一切阿那含果,闢支佛人勝於一切阿羅漢果;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闢支佛果。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膩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善男子、善女人發了菩提心之後,究竟要如何安住呢?
就是用來修行的覺知心要安住在什麼境界來修學,才能成就佛道呢?
又覺知心妄想顛倒,隨順著煩惱習氣而分別攀緣,乃至造種種惡業,像這樣的覺知心,善男子、善女人要如何降伏呢?
須菩提可說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就請問佛世尊這個問題,這正是眾生最應了知之問題。
我們學佛修行,是要靠這個四大假合的色身,有了健康的色身才能修學佛法,行菩薩道,修集一切功德;所以色身要保養,才好修行。
可是修行是要用心來修,光靠色身是不行的,要用覺知心來修,無論聞、思、修、證,都需要用覺知心來做這些工作。
這裡的覺知心主要是指意識、意根,也就是第六識、第七識。眾生的覺知心都是無法安住的,因為煩惱習氣很重,覺知心往往被習氣牽著走。
除非定力很好,能夠暫時降伏煩惱習氣,卻不能修除煩惱習氣之種子,所以遇到了境界,習氣的種子又現行。
如此煩惱斷不了,當然就無有解脫之可能。就像色界、無色界的眾生,定力那麼好,有了四禪八定之能力,可是還不能解脫。
定力、定境都是意識覺知心的境界,不能令人解脫,只有智慧才能令人修得解脫,所以眾生需要智慧,安住於智慧之境界。
若依於此般若智慧的境界而修習,則在解脫道上能夠獲得解脫果,在佛菩提道上也能夠成佛。
云何應住?
應住於般若智慧之境界;
云何降伏其心?
要轉依般若智慧的境界修習,來降伏其覺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