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11月6日電(郭瑩)新技術正在給傳統教學課堂帶來深遠的影響。
11月4日上午,成都龍江路小學武侯新城分校階梯教室,一場別開生面的科學課在四年級一班展開。在這堂題為《食物在身體裡的旅行》的課程中,授課老師趙春梅利用AR技術與武侯三顧教育雲平臺,詳細地介紹了人體消化器官及其功能,幫助同學們認識了解這套複雜的身體系統。
據了解,過去一年,該校在課堂教學積極引入AR技術,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應用創新,助推教育信息化建設。
讓教學內容更直觀
學生說:「一下子就搞懂了」
「原來食物在胃裡是這樣被消化的,真是太神奇了!」
當人體消化器官栩栩如生地展示在投影屏幕上,四年級一班的學生王浩燃驚訝地瞪大了雙眼。對於他來說,過去在平面讀物上零零碎碎地了解過人體消化系統,但只有一個模糊的認知。經過今天課堂上老師35分鐘的講解,他感覺自己都「搞懂了」。
實際上,這並不是王浩燃在課堂上第一次接觸AR技術,「之前老師上課講天體運行,奔跑的動物,都用過。」
據介紹,當日的課程內容涵蓋基礎知識點介紹、模擬實驗、AR呈現、分組討論等多項環節,短短的35分鐘內,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知識點接連不斷,孩子們興趣越發高漲。「很容易理解,很難被忘記。」學生蔣雨涵說,自己特別喜歡這樣的課程。
給教學工作添助力
老師說:目標是指向學生發展
」小到肉眼不可見的生物細胞,大到浩瀚無垠的宇宙星系,都可以直觀立體地在課堂上被呈現。」趙春梅介紹,過去,小學的科學課長期依靠PPT展示、視頻展示,缺乏立體感,學生的感受不深。通過新技術的運用,不僅能很容易把知識點講清楚,「孩子們的興趣也被充分調動起來。」
在趙春梅看來,AR增強現實技術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幫手,小學的科學課教學中所涉及到的,通過平面手段難以描述清楚的重難點問題,都可以通過技術的介入獲得解決。
「我們在使用AR技術的同時,也結合了武侯三顧教育雲平臺上的資源,兩者強強聯合,形式更加豐富多樣。」 分管該校信息化工作的副校長吳豔介紹,高新技術運用於課堂,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枯燥單一,更加強調沉浸式和移動式學習,使得課堂互動效果大幅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進度也能及時反饋給教師,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我們一直都在思考,怎樣在信息化極速發展,人工智慧技術變革日新月異背景下,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吳豔說,學校推進智慧教育的目的,最終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指向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用技術不是為了炫技術
校長說:用新技術探索教學新路徑
近年來,武侯區以大數據為支撐,積極促進智慧城區建設,構建涵蓋全領域、全學科、全過程的武侯教育新模式。2019年5月,在教育部辦公廳公布的2019年度「智慧教育示範區」創建項目名單中,武侯區作為全國8個、西部唯一的區域入選。
作為四川省智慧教育學校示範校,近年來,成都龍江路小學武侯新城分校著手
智慧教育課程相關課題研究,並聯合四川省內多所名校對智慧教育手段及方式方法進行理論實踐探索。
「AR技術是智慧教育當中很重要的板塊,但我們主張恰當使用而不是濫用,新技術是為了解決老問題。」學校執行校長劉檁告訴記者,在學校的教學團隊看來,AR技術對學生的視覺衝擊雖然很大,但並不會因為它的酷炫而大範圍、高頻度地使用。「不是每一個學科都會使用到,也不是每節課都會使用。」
劉檁介紹,學校近期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和過去相比,AR技術滲透學科教學以後,學生探究意識、科學素養豐方面都得到明顯的進步。目前,該校已經將小學六年能夠運用到AR技術的課程進行了一個梳理,並圈定了使用範圍以及使用頻率,保證既不喧賓奪主,又能完整呈現課程教學內容。
目前,成都龍江路小學武侯新城分校與四川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達成合作,搭建專業的科研平臺。將基層老師的實踐探索上升為可複製可移植的經驗。「我們學校要承擔先行先試的作用,在3-5年內,用新技術探索出一條教育教學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