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養 長沙如何探索全方位養老新路徑?

2021-03-02 長沙觀察

視頻丨《總編輯調查:老有所養 長沙如何探索全方位養老新路徑》

「讓發展更有溫度,讓生活更有溫情,讓市民享受更有質感的幸福,是長沙孜孜以求的城市理想」。前不久,長沙連續13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在2020中國幸福城市論壇上,長沙的「幸福宣言」讓人心生溫暖。其中,讓百姓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就是提升市民幸福指數的一大源泉。

長沙,到底是如何探索全方位養老新路徑,如何構建起「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的呢?來看記者的調查。

冬季的長沙,寒冷、多雨。天心區裕南街道白沙路,依稀有趕路的行人迎著刺骨的寒風匆匆而過。馬路旁的小巷裡,有網紅美食打卡地「東瓜山」,其實,有好多家頗具實力的養老機構在這裡扎堆,卻少有人知。記者走進最靠馬路邊的長沙天心巴普護理院,只見20多位老人聚在一樓大廳裡談天說地、打牌娛樂,一股熱騰騰其樂融融的氣息撲面而來,讓人全然感覺不到一絲冬季的溼冷。巴普護理院董事長文華告訴記者,巴普護理院是一家集養老院、護理院和居家上門服務「三位一體」的嵌入式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在一樓休閒娛樂的都是家住附近的健康老人,如果有什麼小的病痛也可以在一樓診室看病開藥。樓上還有四層,共有80張床位,住的基本上是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或者是完全不能自理的高齡老人。在4樓走廊上,記者遇見了今年96歲高齡的陶奶奶,雖然已是鮐背之年,但老人依舊聲音洪亮,只是聽力稍差、行動有些遲緩。因為家中兒孫實在沒有時間照顧她,才於半年前讓她住進了這家護理院。圖為96歲高齡的陶奶奶向記者介紹她在巴普護理院的洗漱用品陶奶奶笑呵呵地告訴記者,剛開始住進來還有點不習慣,但是現在已經完全適應了。因為在護理院,每天都有專職醫生來詢問自己的身體狀況,有專業護理員照料自己的洗漱和一日三餐,尤其是看到陶奶奶是江蘇人,護理院還特地為她準備了沒放辣椒的清淡菜品。陶奶奶說,自己家境還可以,所以每個月3650元的護理費並不算多。陶奶奶的記憶力很好,她拉著記者的手高興地說:「護理院是真的對我們這些老人好!上周,護理院還專門給住在5樓的劉奶奶一起慶祝了百歲壽誕呢!」巴普護理院董事長文華告訴記者,以前一直從事媒體職業的他是從5年前才涉足養老事業的。在中國,業內人士有著「9073」養老模式的說法。也就是說,國內的老年人90%由家庭自我照顧,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還有3%由專業機構代為照顧養老。正是看準了巨大的養老市場,他才創辦了目前我省第一家醫療性「醫養結合」護理機構。在這裡,不僅實現了「居家護理——社區護理——機構護理」三點互聯互通,還能有針對性地向老年群體提供「一站式」服務,內容涵蓋家庭康復、社區養護、慢病調理、綜合治療等方面。圖為巴普護理院為天心區裕南街道60歲以上老人建立的健康檔案記者沿著白沙路往東南走,發現這裡還聚集了青山祠社區養護中心、葆真堂養老中心、白沙泉老年公寓、康乃馨老年養護中心等一批醫養深度融合示範機構。近500個床位覆蓋周邊坡子街、裕南街、城南路、金盆嶺等多個街道近6萬名老年人,逐步實現了區域內老年人步行15分鐘就能滿足養老服務需求,讓老人在熟悉的環境中、親情的陪伴下頤養天年。記者從長沙市民政局獲悉,目前,長沙市現已建成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958個。其中,僅2020年就新建集託養、助餐助行、上門服務、文化娛樂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的街道綜合型養老服務中心42家,盡力補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短板。圖為天心區赤嶺路社區二機小區由社區和熱心志願者發起建立的「暖心廚房」,老人們在這裡只要花7塊錢就可以吃兩頓飯,每餐三菜一湯。志願者還會把飯菜免費送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中。長沙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負責人告訴記者,為解決好居家養老老年人的吃飯難問題,去年開始,長沙市探索開展老年人助餐配餐試點,並從市級福彩公益金中給予試點區縣各100萬元的資金支持,計劃通過助餐配餐試點,到2021年底,實現城市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助餐服務全覆蓋,推動養老助餐配餐服務標準化、規範化發展。

在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養護一區護理班長張利丹告訴記者,她今年38歲了,11年前來到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上班。科室現在有110個老人,失能失智的老人佔了多數。張利丹介紹說,家屬們放心老人到福利院來,有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福利院現在是醫養結合,老人要是發病了,養護區都會把老人及時送到醫療區去住院,非常方便。

圖為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的老年人聚集一堂開展文娛活動

記者了解到,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1987年成立了長沙老年康復醫院,在湖南省率先實行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對特殊養老服務對象進行兜底保障,通過融合醫養、看重護理、輻射居家、豐富康樂等措施,在全市的養老機構中發揮著示範標杆作用。圖為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護理班長張利丹在病房照顧住院的老年人目前,長沙全力推進醫養融合發展。鼓勵開辦醫養結合機構,鼓勵養老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統籌規劃,毗鄰建設,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籤約合作,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的康復醫院(康復醫療中心)、護理院(護理中心)、安寧療護中心等接續性醫療機構緊密對接,建立協作機制。同時,支持鄉鎮衛生院在具備條件的敬老院開設醫療專區,為敬老院及農村周邊的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提高敬老院的專業照護能力。長沙縣青山鋪鎮敬老院是一家典型的村鎮敬老院,2016年,張碧雙女承父業,從父親手中接下了院長一職。從2017年開始,敬老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幾個連空調、電視、熱水都沒有的土磚屋變成了帶電梯的高標準老年公寓。張碧雙告訴記者,敬老院收住的都是本鎮的特困老人。以前敬老院只是為住在院內的老人服務。從今年六月份開始,在民政部門和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們把這些專業的服務覆蓋到了全鎮。目前,上門服務對象有15位,日託服務有8位。張碧雙介紹說,目前他們對這類人員是無償或者是低償收費,所以在經濟上老人的家庭可以承受得住,她認為,這將是農村敬老院以後發展轉型的方向。記者從長沙市民政局獲悉,近年來,長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養老服務工作,出政策、優環境、建設施、育品牌,從「養老」到「享老」,目前,長沙市共有養老機構192家,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958家,總床位4萬餘張,「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按國際上通行的老齡化社會的確定標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總人口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達到總人口的7%,該地區即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

目前,長沙市常住人口815萬人

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143.62萬人

65歲以上95.76萬人

完全失能3.18萬人

部分失能18.79萬人

人口老齡化率(65歲及以上老人佔總人口的比率)約為11.75%

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

記者在走訪調查中了解到,隨著社會轉型發展及老齡化加快,當前的家庭結構也逐漸發生變化,呈現出小型化、空巢化的特點。家庭成員在家親自照料老人越來越困難,致使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老百姓期盼政府和社會加強養老公共服務和基礎保障的願望日益迫切。

圖為長沙市青山祠社區養護中心職工在照看老人

巴普護理院董事長文華告訴記者,護理院的5層樓房是裕南街街道辦事處免費提供給他們的,這讓他非常感動,解決了他創業之初資金不足的問題。從這兩年的運營來看,雖然政府的各類補助也有一些,但實際上護理院基本只靠一些床位費來維持運轉,兩年下來,幾乎沒有什麼盈利。但是他固執地想要堅持做下去,準備在湖南開滿20家護理院的連鎖院。用文華的話來說就是,做養老事業,再難,也要走下去,因為這是一個行善積德的事業,留下來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圖為長沙天心巴普護理院外景,巴普是英文Bless and protect的縮寫英譯,意思為「上天賜予,科學呵護」。為更好滿足居住在家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規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促進居家養老服務健康發展,目前,長沙已經啟動養老服務立法工作,制定《長沙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草案,旨在從制度層面解決居家養老服務用房、人員和資金等要素保障不夠充分,政府、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邊界不夠明晰等問題,規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促進居家養老服務健康發展。2020年10月29日,市政府第44次常務會議審議了《長沙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草案·送審稿)》。長沙市民政局表示,他們還將進一步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創優養老服務發展環境,加快完善市、區縣(市)、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養老服務網絡,努力打造養老服務的「長沙樣本」。「十四五」期間,長沙的養老服務還有三個實實在在的目標要實現: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

「四面雲山皆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在長沙市中心的天心閣,有這樣一幅對聯流傳了幾百年,這是一種胸懷天下蒼生的民生情懷。讓市民享受更有質感的幸福,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長沙,正在孜孜以求。

共享電單車「野蠻生長」,長沙如何「辨症下藥」?

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看長沙廣電的融媒體生態圈!

相關焦點

  • 長沙構建「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
    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長沙不僅步履鏗鏘,還不斷探索創新,如今,長沙已基本健全市、區縣(市)、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養老服務網絡,「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 臨沭縣石門鎮創新養老新模式 打造幸福新家園
    結合新農村改造,全力推進農村幸福院建設步伐,逐步解決日益突出的社會養老問題,實現農村群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達到「子女安心,老人開心,政府放心」的效果,打造出具有石門特色的農村養老新模式。  2015年以來,石門鎮共建成劉塢幸福院、東新莊幸福院和東岔河幸福院三所農村幸福院,分別由各村居村民委員會進行管理,為農村老年人免費提供飲食、文化娛樂、日間照料和夜間居住休息場所,讓農村非五保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是解決老齡化,空巢化問題,建設新型社會養老模式的新探索。
  • 「花甲」人口佔比超18% 中國如何實現「老有所養」?
    來源:中國新聞網(經濟觀察)「花甲」人口佔比超18% 中國如何實現「老有所養」?中新社北京1月17日電 (夏賓)2019年末,中國大陸「花甲」人口數量突破了2.5億。中國銀行研究院資深經濟學家周景彤17日參加中新社國是論壇舉辦的「中國經濟形勢分析會」上表示,老齡人口增加對社會養老產生了很大影響。由數據變化來看,中國社會老齡化趨勢雖未加劇,但養老問題必須未雨綢繆。老有所養,民之所願。要實現這個訴求,養老金是關鍵抓手。
  • 「長者食堂」解決老人就餐難 濟南高新區探索綜合養老服務新模式
    「長者食堂」解決老人就餐難 濟南高新區探索綜合養老服務新模式 2020-12-2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溫度」化為「制度」宿遷探索多樣養老新...
    自2018年起,宿遷連續3年將養老服務提升工程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以實施國家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為契機,全力解決農村養老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場所供給不足、困難留守老人關愛難等問題,初步探索出符合宿遷實際、讓老人滿意、在省內外可複製可推廣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
  • 特靈科技與政企學研共同助力後疫情時代「健康養老」
    本屆論壇通過線下嘉賓參與分享,線上直播的方式,匯聚了來自政企機構的專家學者、公益人士共同探討解決養老問題的新思路和新觀點,分享後疫情時代健康養老的新方法和新實踐,也為養老志願服務助力健康養老指出了新路徑。
  • 以房養老是什麼意思 如何給老人挑選養老房
    對於老年人來說,肯定最大的願望就是自己可以安享晚年,所以現在有些機構抓住老年人的這種心態推出了以房養老的一些方案,很多的人在第一次聽到這個詞語都是不太清楚的,那麼以房養老是什麼意思?如何給老人挑選養老房?接下來大家就來一起了解一下這方面的相關內容。
  • 上海電視臺報導首家【長者智慧食堂】滿客寶樹社區養老食堂新標杆
    養老問題相應成為重要的民生難題,而養老問題千頭萬緒,吃飯問題當屬首位。為此,多數社區建立長者食堂,來緩解老人吃飯問題;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居民多方面需求的增加,傳統「大鍋飯」式的服務已經無法滿足老人的就餐需求。
  • 江北郭家沱街道「三養」模式讓養老更有心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4日19時訊(通訊員 蔡婕)今(4)日,筆者從重慶市江北區郭家沱街道獲悉,街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破解人口老齡化率近40%帶來的社會難題,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積極探索養老服務新路徑。
  • 【民生】在重慶,這樣實現「老有所養」
    「老有所養」,這個有溫度的話題時刻牽動著億萬百姓的心。城市養老的設施、服務怎麼樣?社會養老有哪些具體形式、能提供哪些具體服務?現有的養老模式發展如何,社會各方在為提升養老質量做什麼?
  • 盤活閒置資源,建德三都村委辦公樓蛻變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助推美麗...
    為了讓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安,三都鎮積極聯繫建德市民政局,在所轄十九個行政村中挑選出和村村作為居家養老中心建設的試點村。在和村村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是惠民利民的重點民生工程,也是打造三都鎮美麗城鎮生活美得重要組成部分。受制於土地指標及投入資金的限制,建設新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不僅建設周期長、資金投入大,還面臨選址困難。
  • 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萬頃沙組織人大代表集中視察...
    人大代表實地視察了萬頃沙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的建設情況和運營情況,聽取了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和敬老院的工作情況匯報,深入了解區、鎮基層養老服務情況。代表們認為,近年來,萬頃沙鎮不斷完善養老服務工作體系,加強養老服務項目建設,全力推進養老服務工作新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 「物業+養老」開啟多元養老服務新模式
    養老那些事兒: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將是發展趨勢,僅就養老而做養老,已經被證明是一條很艱難的道路,而養老+,養老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將是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比如今天講的「物業+養老」。 獨居老人在家中遇到跳電情況該如何解決?
  • 養老驛站開業 居家養老再加砝碼
    原標題:養老驛站開業 居家養老再加砝碼   近日,經過政府及多方聯合,作為舊宮鎮首個具備老年飯桌的養老驛站——美然
  • 專家齊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討會探索新思路新路徑新實踐
    專家齊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討會探索新思路新路徑新實踐 作者:白雪
  • 「AI+勞模」探索數字農業新路徑
    豔九天巾幗隊的孫鬱晴,正在比賽基地中準備草莓定植用的基質、肥料等物資。「這次比賽的初衷,在於探索將國際最前沿的數字農業科技做本地化應用,形成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與經驗,並在中國各大農業產區落地。」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龔元石說,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之路,希望參賽選手能夠為小農戶對接新科技、走向大市場,探索出一條新道路。
  • 以評價改革引領教育創新的長沙新探索——長沙發布2019年教育質量...
    長沙市自2017年以來連續發布了三輪普通中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報告,構建了長沙新時代教育評價的新模式,也得到了教育測量評價領域專家的高度肯定。一起來看看北京師範大學辛濤教授對本次報告的點評吧!長沙市一直以來積極探索教育評價改革工作,自2013年被確定為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後,研製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增值評價模型、研發評價系統平臺、創新教育評價進機制,持續開展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探索運用「四個評價」破解「五唯」,撬動教育發展,構建了長沙新時代教育評價的新模式。
  • 上海電視臺報導首家【長者智慧食堂】,滿客寶樹行業新標杆
    滿客寶聯合愛護網打造上海長者智慧食堂,著力為廣大老人群體提供智能化、精細化、高效化養老服務,實現從「老有所養」到「老有頤養」,打造有溫度的社區食堂。據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報告預測,到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養老問題相應成為重要的民生難題,而養老問題千頭萬緒,吃飯問題當屬首位。
  • 大家保險集團郝朝輝:打造「城心養老」新模式 以品質服務助力保險...
    大家保險集團信息科技中心規劃及項目管理部負責人郝朝輝在主題為《科技如何重塑保險生態新模式?》的互動對話中談到疫情對公司的影響時,郝朝輝表示,公司在2019年制定了未來三年的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已經開始實施線上化和數位化等戰略,所以雖然今年初突發的疫情讓人措手不及,但基於公司提前搭建好的科技化運營和服務平臺,受到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