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4日19時訊(通訊員 蔡婕)今(4)日,筆者從重慶市江北區郭家沱街道獲悉,街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破解人口老齡化率近40%帶來的社會難題,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積極探索養老服務新路徑。街道聚黨委、政府、社會、公眾多方之力,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以「三養」模式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社會託養,病有所醫
為了解決老年人「養老、醫療、陪護」的社會性難題,郭家沱街道創新探索「社會託養」模式,通過鼓勵轄區醫院參與、提供醫療保障、生活照料、託養護理、健康管理等多方面服務,切實提升老年人群體的幸福感。
今年年底,郭家沱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佔地面積1600平方米,床位48張。7樓室外平層修建1000平方米戶外花園及120平方米透明玻璃觀景臺。這個以國藥重慶望江醫院為依託的養老服務中心,是第一個屬於街道自己的「醫養結合」式康養中心,也預示著「社會託養」模式在現實推行中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背靠森林公園、俯視廣闊江景、呼吸清新空氣、享受悉心醫護……「咱們郭家沱有了這個養老服務中心,以後床邊有氧療、身邊有醫護、樓下是醫院,咱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可是直線提升啦!」正在郭家沱街道養老服務中心進行前期入住登記的楊阿姨興奮的說道。
藉助專業化醫療服務、精細化護理和實時健康監測,老人們看病護理難題得到了解決。
鄰裡助養,弱有所扶
俗語有言,遠親不如近鄰。長期滋養的慈孝文化、鄰裡互助的優良品質以及睦鄰、扶弱、孝老、愛親的良好氛圍,是郭家沱街道探索「鄰裡助養」模式的精神土壤。
飛嵐婭社區的龔大爺是一名年過八旬的獨居老人,由於行動不便,家裡的廁所損壞也遲遲沒能修理。住在樓上的陸師傅得知了這個消息,第一時間帶上工具箱替老鄰居維修起廁所設施來。當有人誇讚起這位樂於助人的陸師傅時,他總是樂呵呵地說:「住在一棟樓這麼多年,我們是鄰居也是家人,家人遇到了困難,哪有不幫的道理!」
像這樣暖心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近年來,街道通過拓展志願服務、開發公益性崗位、強化宣傳引導、實施愛心銀行「紅存摺」+「綠存摺」積分鼓勵等形式,對轄區的獨居、困苦、羸弱老人開展鄰裡照護服務。大街小巷貼上了「孝老、愛親」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百姓依櫥」志願服務項目的志願者們為老人們捐贈衣物、維修家電、送菜上門……
鄰裡助養,已不僅僅是一種養老模式,更是一種難得的鄰裡情懷。
資源共養,情有所系
「咱們社區的養老服務站就要投入使用了,以後就近就能養老,咱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璉珠社區的居民袁大爺說道。
為了最大程度上整合社會資源,提升養老服務質量,郭家沱街道提出了「資源共養」模式構想。璉珠社區便是其中一個試點社區。在今年,街道共計整合公共空間2000平米,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文化、體育等活動場所功能銜接,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娛樂、醫療康復、體育健身、溫情陪伴等服務。
同時,為了豐富老年群體的文藝生活,郭家沱街道大力發展註冊基層老年文體協會50餘家,平均每周1場大型活動。在社區就能看展演、讀書籍、勤健身、話家常……
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郭家沱街道將一直推進養老服務事業,豐富養老形式、增加服務供給,不斷擦亮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