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的文章裡打過很多比喻,估計大家都已經明白,脊柱是由一塊塊帶孔的骨頭組合起來的,而這些帶孔的骨頭摞在一起,就形成了椎管。椎管裡面主要走行的是脊髓,脊髓又分叉出很多神經根。這些神經根經過椎管兩側的椎間孔走出。
椎管的前壁由椎體後面、椎間盤後緣和後縱韌帶構成,後壁為椎弓板、黃韌帶和關節突關節,兩側壁為椎弓根和椎間孔。
椎管狹窄可以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
1、發育性腰椎管狹窄:這種椎管狹窄是由先天性發育異常所致。包括營養、外傷等原因造成的先天性椎管狹窄。大部分人開始可能不出現任何症狀,但到中年以後,由於脊柱的一些老化或損傷,會有椎管狹窄症的症狀及體徵出現。
2、後天因素導致的椎管狹窄:這個主要是因為脊柱的退化引發的:
(1)間盤突出:當間盤突出時,突出的間盤會佔用管腔的位置,從而導致椎管狹窄。
(2)黃韌帶、後縱韌帶肥厚:當脊柱出現退化不穩定時,黃韌帶及後縱韌帶受到的應力增高,常常會導致其變性或斷裂,而長期的損傷、修復過程必然使黃韌帶、後縱韌帶增厚,那麼椎管官腔的空間就會變小,從而導致椎管狹窄。
(3)椎小關節增生:所謂的椎小關節,指的兩個椎體之間的關節。正常的椎小關節表面是有軟骨的,活動也比較自如。但是當脊柱發生退化後,關節表面的軟骨磨損,出現骨與骨之間的摩擦,從而產生骨質增生。(原理類似於我們的手經常幹活、摩擦會長繭子。)這些增生的骨質佔用椎管或椎間孔的位置,從而出現椎管狹窄。
(4)椎體滑脫:當椎體發生錯位滑脫時,因為上下椎管前後移位,使椎管進一步變窄。
(5)脊柱外傷:脊柱受外傷時,特別是外傷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脫位時常引起椎管狹窄。
一般椎管狹窄的患者主要的特點是症狀重,但臨床體徵輕。
1、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較輕微,臥床休息則減輕或消失,一般腰向前屈沒有症狀,後伸時症狀明顯。
2、明顯的腰腿痛症狀和間歇性跛行:這是椎管狹窄的症狀表現最主要的一點。患者常在步行一、二百米,甚至是十幾米時產生腰腿痛,彎腰休息一會或下蹲後症狀會立即減輕或消失,若繼續再走,不久疼痛又出現。脊柱後伸時症狀加重,前屈時症狀減輕。
3、馬尾神經壓迫症:出現馬鞍區的症狀與體徵以及括約肌的症狀,嚴重者可以導致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甚至造成下肢不完全性癱瘓。
4、神經根管狹窄引起相應的神經根受壓迫或受刺激症狀及體徵。有些病人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現為持續性放射性神經根症狀,多為酸痛、麻痛、脹痛、竄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經根症狀的部位與受壓神經根有關,表現為相應的神經根性分布區針刺覺減弱、痛覺異常、肌肉力量減弱及腱反射異常。
腰椎管狹窄並不等同於腰椎管狹窄症。很多人片子上可以看到腰椎管狹窄,但沒有不適症狀,這種情況是不需治療的。只有當影像上有腰椎管狹窄,並有相應症狀,我們才稱之為腰椎管狹窄症,這時候才需要進行治療。
1、臥床休息:急性期,也就是症狀比較嚴重的時期,臥床休息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
2、口服藥物:
(1)非甾體抗炎藥:主要用於急性期的消炎鎮痛。
(2)脫水藥:也稱作消腫藥。可以有效的消除神經根的水腫,減輕症狀。
(3)營養神經類藥:如甲鈷胺片等。
3、理療與康復鍛鍊:物理治療可以有效消除神經根水腫,促進血液循環。康復鍛鍊可以增強脊柱的穩定性,防止病情的復發。另外使用腰圍,防止腰椎的過度活動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
4、硬膜外封閉:
這個治療是一種往腰椎神經根受壓部位直接注射止疼、消炎藥的一種方式。因為作用比較直接,如果診斷正確,注射精準,效果往往非常好。有很多人打完之後症狀會很快緩解或消失。
另外,硬膜外封閉注射,除了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外,還是一種有效的診斷方式,用這種方式,可以明確我們之前的診斷是否正確。
5、手術治療:原則是減壓、固定、融合。
1.椎管狹窄症的輔助檢查
(1)X線平片:在發育性或混合性椎管狹窄者,主要表現為椎管矢狀徑小,椎板,關節突及椎弓根異常肥厚,兩側小關節移向中線,椎板間隙窄;退變者有明顯的骨增生。在側位片上可測量椎管矢狀徑(圖2),14mm以下者示椎管狹窄,14~16mm者為相對狹窄,在附加因素下可出現症狀,也可用椎管與椎體的比值來判定是否狹窄。
(2)CT,CTM及MRI檢查:CT檢查可顯示椎管及根管斷面形態,但不易了解狹窄全貌;CTM除可了解骨性結構外,尚可明確硬膜囊受壓情況,目前應用較多,此外,MRI檢查更可顯示腰椎椎管的全貌,目前大多數骨科醫師已將其作為常規進行檢查。
(3)椎管造影:常在腰2,3椎間隙穿刺注藥造影,此時可出現尖形中斷,梳狀中斷及蜂腰狀改變,基本上可了解狹窄全貌(圖3),由於本檢查屬侵入式,目前已少用。
2.側隱窩狹窄症的輔助檢查
(1)X線平片:於X線平片上可有椎板間隙狹窄,小關節增生,椎弓根上切跡矢狀徑變短,大多小於5mm,在3mm以下者,即屬側隱窩狹窄症,此外,上關節突冠狀部內緣內聚亦提示可能有側隱窩狹窄性改變。
(2)CT,CTM及MRI檢查:CT檢查能顯示椎管的斷面形狀,因而能診斷有無側隱窩狹窄及有無神經根受壓;CTM檢查顯示得更為清楚,MRI檢查可顯示三維影像,可同時確定椎間盤退變的程度,有無突出(或脫出)及其與硬膜囊,脊神經根之間的關係等。
(3)椎管造影:用非離子型碘造影劑omnipaque,isovist造影可見神經根顯影中斷,示有側隱窩狹窄或神經根受壓徵,但此種檢查不易與椎間盤突出症所致的壓迫相區別。
1.非手術治療
(1)臥床休息。
(2)持續牽引。
(3)理療、推拿、按摩。
(4)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或激素硬膜外注射。
(5)痛點封閉。
非手術治療無效,症狀繼續加重,疼痛。大小便出現問題。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需手術治療。
2.手術治療
(1)頸椎管狹窄①前路手術:如頸椎前入路椎體次全切鈦籠置入術、頸前路間盤摘除經椎體間椎管減壓術。②後路手術:頸後路微創椎間盤鏡後路減壓術、頸後路顯微鏡下後路減壓融合手術、頸後椎管擴大成形術。
(2)胸椎管狹窄胸椎後路360°環形減壓術、胸椎側方入路椎體次全切椎管減壓鈦籠置入術。
(3)腰椎管狹窄①前路、側路手術:腰椎前路腰椎椎間融合、垂直外側椎管減壓椎體間融合術、極外側椎管減壓椎體間融合術。②後路手術:經皮微創椎間孔鏡下椎管減壓術、經皮微創後路減壓椎弓根螺釘固定術、經椎間盤鏡下腰椎管減壓術、腰椎後路經椎間孔減壓椎體融合、腰椎後外側減壓融合術,腰椎後路腰椎椎體間融合。
3.手術後注意事項
(1)術後患者要佩戴頸託、腰圍保護4-6周,翻身時要呈脊柱呈一體,軸位翻身。避免過度活動使內置物鬆動。
(2)術後加強四肢活動,防止神經根粘連,再次疼痛。
(3)密切觀察四肢活動情況和感覺異常改善情況,如患者出現下肢疼痛加重,可行激素及神經營養等治療。肢體疼痛可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
(4)臥床及肢體活動障礙的;需加強被動活動,避免靜脈血栓形成,必要時需下肢泵促進循環。排尿困難患者需加強尿道護理,防止尿路感染。
(5)出院後適當腰部負重,適度加強腰背部肌肉力量,可做遊泳及瑜伽等鍛鍊,仍存在神經症狀者可行高壓氧等神經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