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腰椎管狹窄,只用1分鐘

2021-02-07 影領學苑



我們之前的文章裡打過很多比喻,估計大家都已經明白,脊柱是由一塊塊帶孔的骨頭組合起來的,而這些帶孔的骨頭摞在一起,就形成了椎管。椎管裡面主要走行的是脊髓,脊髓又分叉出很多神經根。這些神經根經過椎管兩側的椎間孔走出。


椎管的前壁由椎體後面、椎間盤後緣和後縱韌帶構成,後壁為椎弓板、黃韌帶和關節突關節,兩側壁為椎弓根和椎間孔。


椎管狹窄可以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


1、發育性腰椎管狹窄:這種椎管狹窄是由先天性發育異常所致。包括營養、外傷等原因造成的先天性椎管狹窄。大部分人開始可能不出現任何症狀,但到中年以後,由於脊柱的一些老化或損傷,會有椎管狹窄症的症狀及體徵出現。


2、後天因素導致的椎管狹窄:這個主要是因為脊柱的退化引發的:

(1)間盤突出:當間盤突出時,突出的間盤會佔用管腔的位置,從而導致椎管狹窄。


(2)黃韌帶、後縱韌帶肥厚:當脊柱出現退化不穩定時,黃韌帶及後縱韌帶受到的應力增高,常常會導致其變性或斷裂,而長期的損傷、修復過程必然使黃韌帶、後縱韌帶增厚,那麼椎管官腔的空間就會變小,從而導致椎管狹窄。

(3)椎小關節增生:所謂的椎小關節,指的兩個椎體之間的關節。正常的椎小關節表面是有軟骨的,活動也比較自如。但是當脊柱發生退化後,關節表面的軟骨磨損,出現骨與骨之間的摩擦,從而產生骨質增生。(原理類似於我們的手經常幹活、摩擦會長繭子。)這些增生的骨質佔用椎管或椎間孔的位置,從而出現椎管狹窄。

(4)椎體滑脫:當椎體發生錯位滑脫時,因為上下椎管前後移位,使椎管進一步變窄。


(5)脊柱外傷:脊柱受外傷時,特別是外傷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脫位時常引起椎管狹窄。



一般椎管狹窄的患者主要的特點是症狀重,但臨床體徵輕。

1、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較輕微,臥床休息則減輕或消失,一般腰向前屈沒有症狀,後伸時症狀明顯。

2、明顯的腰腿痛症狀和間歇性跛行:這是椎管狹窄的症狀表現最主要的一點。患者常在步行一、二百米,甚至是十幾米時產生腰腿痛,彎腰休息一會或下蹲後症狀會立即減輕或消失,若繼續再走,不久疼痛又出現。脊柱後伸時症狀加重,前屈時症狀減輕。

3、馬尾神經壓迫症:出現馬鞍區的症狀與體徵以及括約肌的症狀,嚴重者可以導致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甚至造成下肢不完全性癱瘓。

4、神經根管狹窄引起相應的神經根受壓迫或受刺激症狀及體徵。有些病人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現為持續性放射性神經根症狀,多為酸痛、麻痛、脹痛、竄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經根症狀的部位與受壓神經根有關,表現為相應的神經根性分布區針刺覺減弱、痛覺異常、肌肉力量減弱及腱反射異常。

腰椎管狹窄並不等同於腰椎管狹窄症。很多人片子上可以看到腰椎管狹窄,但沒有不適症狀,這種情況是不需治療的。只有當影像上有腰椎管狹窄,並有相應症狀,我們才稱之為腰椎管狹窄症,這時候才需要進行治療。

1、臥床休息:急性期,也就是症狀比較嚴重的時期,臥床休息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

2、口服藥物:

(1)非甾體抗炎藥:主要用於急性期的消炎鎮痛。

(2)脫水藥:也稱作消腫藥。可以有效的消除神經根的水腫,減輕症狀。

(3)營養神經類藥:如甲鈷胺片等。

3、理療與康復鍛鍊:物理治療可以有效消除神經根水腫,促進血液循環。康復鍛鍊可以增強脊柱的穩定性,防止病情的復發。另外使用腰圍,防止腰椎的過度活動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


4、硬膜外封閉:



這個治療是一種往腰椎神經根受壓部位直接注射止疼、消炎藥的一種方式。因為作用比較直接,如果診斷正確,注射精準,效果往往非常好。有很多人打完之後症狀會很快緩解或消失。

另外,硬膜外封閉注射,除了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外,還是一種有效的診斷方式,用這種方式,可以明確我們之前的診斷是否正確。


5、手術治療:原則是減壓、固定、融合。



1.椎管狹窄症的輔助檢查

(1)X線平片:在發育性或混合性椎管狹窄者,主要表現為椎管矢狀徑小,椎板,關節突及椎弓根異常肥厚,兩側小關節移向中線,椎板間隙窄;退變者有明顯的骨增生。在側位片上可測量椎管矢狀徑(圖2),14mm以下者示椎管狹窄,14~16mm者為相對狹窄,在附加因素下可出現症狀,也可用椎管與椎體的比值來判定是否狹窄。

(2)CT,CTM及MRI檢查:CT檢查可顯示椎管及根管斷面形態,但不易了解狹窄全貌;CTM除可了解骨性結構外,尚可明確硬膜囊受壓情況,目前應用較多,此外,MRI檢查更可顯示腰椎椎管的全貌,目前大多數骨科醫師已將其作為常規進行檢查。

(3)椎管造影:常在腰2,3椎間隙穿刺注藥造影,此時可出現尖形中斷,梳狀中斷及蜂腰狀改變,基本上可了解狹窄全貌(圖3),由於本檢查屬侵入式,目前已少用。

2.側隱窩狹窄症的輔助檢查

(1)X線平片:於X線平片上可有椎板間隙狹窄,小關節增生,椎弓根上切跡矢狀徑變短,大多小於5mm,在3mm以下者,即屬側隱窩狹窄症,此外,上關節突冠狀部內緣內聚亦提示可能有側隱窩狹窄性改變。

(2)CT,CTM及MRI檢查:CT檢查能顯示椎管的斷面形狀,因而能診斷有無側隱窩狹窄及有無神經根受壓;CTM檢查顯示得更為清楚,MRI檢查可顯示三維影像,可同時確定椎間盤退變的程度,有無突出(或脫出)及其與硬膜囊,脊神經根之間的關係等。

(3)椎管造影:用非離子型碘造影劑omnipaque,isovist造影可見神經根顯影中斷,示有側隱窩狹窄或神經根受壓徵,但此種檢查不易與椎間盤突出症所致的壓迫相區別。



1.非手術治療

  (1)臥床休息。


  (2)持續牽引。


  (3)理療、推拿、按摩。


  (4)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或激素硬膜外注射。


  (5)痛點封閉。


  非手術治療無效,症狀繼續加重,疼痛。大小便出現問題。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需手術治療。

  2.手術治療


  (1)頸椎管狹窄①前路手術:如頸椎前入路椎體次全切鈦籠置入術、頸前路間盤摘除經椎體間椎管減壓術。②後路手術:頸後路微創椎間盤鏡後路減壓術、頸後路顯微鏡下後路減壓融合手術、頸後椎管擴大成形術。


  (2)胸椎管狹窄胸椎後路360°環形減壓術、胸椎側方入路椎體次全切椎管減壓鈦籠置入術。


  (3)腰椎管狹窄①前路、側路手術:腰椎前路腰椎椎間融合、垂直外側椎管減壓椎體間融合術、極外側椎管減壓椎體間融合術。②後路手術:經皮微創椎間孔鏡下椎管減壓術、經皮微創後路減壓椎弓根螺釘固定術、經椎間盤鏡下腰椎管減壓術、腰椎後路經椎間孔減壓椎體融合、腰椎後外側減壓融合術,腰椎後路腰椎椎體間融合。


  3.手術後注意事項


  (1)術後患者要佩戴頸託、腰圍保護4-6周,翻身時要呈脊柱呈一體,軸位翻身。避免過度活動使內置物鬆動。


  (2)術後加強四肢活動,防止神經根粘連,再次疼痛。


  (3)密切觀察四肢活動情況和感覺異常改善情況,如患者出現下肢疼痛加重,可行激素及神經營養等治療。肢體疼痛可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


  (4)臥床及肢體活動障礙的;需加強被動活動,避免靜脈血栓形成,必要時需下肢泵促進循環。排尿困難患者需加強尿道護理,防止尿路感染。


  (5)出院後適當腰部負重,適度加強腰背部肌肉力量,可做遊泳及瑜伽等鍛鍊,仍存在神經症狀者可行高壓氧等神經康復治療。


相關焦點

  • 了解腰椎管狹窄,只用1分鐘(簡單、專業)
    其實,真正的腰椎間盤突出症,中青年患者佔大多數,而老人多發的腰腿疼,很多是因為椎管狹窄症導致的。談起腰椎間盤突出,可能很多人都比較了解,也能大概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腰椎管狹窄是怎麼形成的,應該如何治療?這個問題恐怕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那我們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椎管狹窄的那點事兒。還是老習慣,我們在講病之前,先了解一下正常的結構。
  • 了解腰椎管狹窄
    其實,真正的腰椎間盤突出症,中青年患者佔大多數,而老人多發的腰腿疼,很多是因為椎管狹窄症導致的。談起腰椎間盤突出,可能很多人都比較了解,也能大概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腰椎管狹窄是怎麼形成的,應該如何治療?這個問題恐怕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那我們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椎管狹窄的那點事兒。
  • 腰椎管狹窄.
    其實,真正的腰椎間盤突出症,中青年患者佔大多數,而老人多發的腰腿疼,很多是因為椎管狹窄症導致的。談起腰椎間盤突出,可能很多人都比較了解,也能大概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腰椎管狹窄是怎麼形成的,應該如何治療?這個問題恐怕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那我們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椎管狹窄的那點事兒。還是老習慣,我們在講病之前,先了解一下正常的結構。
  • 腰椎椎管狹窄,你了解嗎?
    其實,真正的腰椎間盤突出症,中青年患者佔大多數,而老人多發的腰腿疼,很多是因為椎管狹窄症導致的。談起腰椎間盤突出,可能很多人都比較了解,也能大概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腰椎管狹窄是怎麼形成的,應該如何治療?這個問題恐怕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那我們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椎管狹窄的那點事兒。還是老習慣,我們在講病之前,先了解一下正常的結構。
  • 腰椎椎管狹窄症
    疾病分類腰椎椎管狹窄症根據狹窄的部位分為: 中央型、神經根管側隱窩狹窄型、混合型病因腰椎椎管狹窄症的病因有先天因素以及後天因素,多見於腰椎椎體發育不良、黃韌帶肥厚、椎板肥厚以及醫源性腰椎椎管狹窄症,常見於40~50歲的中年男性患者。
  • 腰椎管狹窄症Lumbar Stenosis
    l 定義:腰椎管、側隱窩、椎間孔因原發或繼發因素造成結構異常,管腔內變窄,引起馬尾神經或神經根受壓迫,出現以間歇性跛行為主要特徵的腰腿痛,即為腰椎管狹窄症。l 特點:1.腰椎管狹窄是指腰椎管和/或神經根管狹窄;2. 馬尾神經和腰神經根受壓,導致神經根缺血和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3.
  • 腰椎管狹窄症診療常規
    腰椎管狹窄症是一組慢性進行性脊髓及脊神經疾病,是由於腰椎管、神經根管或椎間孔的骨性或纖維性狹窄,刺激或壓迫由此通過的脊神經根或馬尾神經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
  • 腰椎管狹窄症的特殊徵象
    通常將椎管前後徑<10mm和硬膜囊面積<100 mm2作為椎管狹窄的診斷標準。然而,也有一些容易忽略的特殊徵象提示腰椎管狹窄症的診斷。臨床工作中,進行腰椎MRI閱片時,多關注於椎間盤、小關節、韌帶、脊髓圓錐位置等,很少會注意硬膜外脂肪情況。殊不知,老外早在1975年就已經關注這點。
  • 主任提問:腰椎管狹窄症知多少?
    腰椎管狹窄症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腰椎骨與軟組織(關節突關節、椎板、黃韌帶、椎間盤等)發生形態與組織結構的變化,導致中央椎管、神經根管、椎間孔處狹窄,使神經根和(或)馬尾神經受到壓迫,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的疾病。臨床上以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為主,多見於老年人。根據病因分為原發性腰椎管狹窄和繼發性腰椎管狹窄。
  • 腰椎管狹窄症患者指南(一)
    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腰椎管狹窄是55歲以上成人背部疾患的常見病因。這個指南能幫助您理解· 本病是怎樣引起的· 醫生如何診斷本病· 有哪些治療方案解剖在腰椎中,椎管通常給脊神經提供足夠大的空間,一般在17-18毫米左右,略小於一美分硬幣。當通道縮小到12毫米甚至更小時,出現椎管狹窄。當尺寸減小到10毫米以下時,出現腰椎管狹窄嚴重的症狀。許多病因可發展為椎管狹窄。
  • 你了解:腰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椎管狹窄 ?
    腰椎有5個椎體,多數腰痛與下半段的腰椎相關。
  • 世界脊椎日:聊聊腰椎管狹窄那些事兒
    那麼腰椎管狹窄,顧名思義,椎管正常應該這麼寬(1.7-1.8公分),因為某些原因,這個管道直徑變小,小到接近1公分,甚至不到1公分,我們就稱之為腰椎管狹窄。腰椎管狹窄又分為先天的和後天的,先天的椎管狹窄大部分人開始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但到中年以後,由於身體的老化,會造成椎管進一步狹窄。下面主要講講老年人中常見的後天導致的腰椎管狹窄。
  • 腰椎管狹窄?千萬不能錯過的手術指南
    ,統稱為腰椎管狹窄症。4mm為狹窄臨界狀態,3mm以下者為肯定狹窄。•先天性(發育性)腰椎管狹窄        1.  特發性        2.  軟骨發育不全•繼發性腰椎管狹窄        1.  退變性        2.
  • 這樣的腿疼很可能是腰椎管狹窄!
    比如說有的人走上幾百米,甚至幾十米,好一點的可能走上千米就會出現上述的症狀,他坐下來或者蹲下來,過五分鐘或十分鐘症狀就緩解了,再起來走上幾十米、幾百米又出現症狀了。 這種情況我們叫它——間歇性跛行。間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狹窄症的典型症狀,對本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好發於中老年人。
  • 腰椎滑脫伴椎管狹窄,該怎麼治療?
    腰椎滑脫加上突出是現在很常見的一種疾病,一般這種患者的椎管還會變的狹窄,黃韌帶肥厚。那麼這種第5腰椎1度滑脫伴突出、椎管中度狹窄、黃韌帶肥厚並且雙腳麻木腰痛的人應該如何治療呢?第一,輕中度的椎管狹窄可以採取保守治療法。
  • 間歇性跛行 當心腰椎管狹窄症
    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脊柱相關疾病的高發,使老年性腰椎退變性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並呈年輕化趨勢,腰椎管狹窄症就是其中一種。  腰椎管狹窄症會引起腰背疼,多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和重體力勞動者。其最典型的臨床症狀是間歇性跛行。
  • 腰椎管狹窄症中醫診治策略及經驗分享
    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椎管狹窄,因有其獨特性,不列入腰椎管狹窄症內,但腰椎管狹窄症可合併有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症的主要症狀是腰腿痛及間歇性跛行,所以屬於中醫「痺証」及「腰腿痛」的範疇。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約80%發生於40-60歲,男性患者較女性患者多見,體力勞動者多見。
  • 從解剖、影像診斷到治療,全面講解腰椎管狹窄症!
    (一)概念  腰椎管狹窄症(1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腰椎骨與軟組織(關節突關節、椎板、黃韌帶、椎間盤等)發生形態與組織結構的變化,導致中央椎管、神經根管、椎間孔處狹窄,使神經根和/或馬尾神經受到壓迫,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的疾病。
  • 腰椎椎管狹窄是怎麼回事?可以服用舒筋健腰丸治療嗎?
    椎管狹窄可以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1、發育性腰椎管狹窄這種椎管狹窄是由先天性發育異常所致。包括營養、外傷等原因造成的先天性椎管狹窄。大部分人開始可能不出現任何症狀,但到中年以後,由於脊柱的一些老化或損傷,會有椎管狹窄症的症狀及體徵出現。2、後天因素導致的椎管狹窄這個主要是因為脊柱的退化引發的:(1)椎間盤突出:當椎間盤突出時,突出的椎間盤會佔用管腔的位置,從而導致椎管狹窄。
  • 【綜述】退行性腰椎椎管狹窄症的診斷與手術治療進展
    ,轉發或分享此文腰椎椎管狹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椎管、椎間孔或側隱窩狹窄,導致硬膜囊或神經根受到壓迫,從而引起以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下腰背痛等症狀為特點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