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愛,是人生最高級的修行

2021-03-02 慈懷讀書會

作者:青衣

朗誦:羋兒

編輯: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羋兒朗誦


慈懷音樂推薦音樂《我倆的時光》

有人曾說:

人生是一場修行,有一些人陪你走一段,最終你都是一個人前行。

在人生修行的這條路上,陪你走完全程的,只有自己,一定要把自己陪好。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些人,經過一些事,心態是關鍵,自愛是根本。

亦舒說:自愛,沉穩,而後愛人。

人生最高級的修行,從自愛開始,然後才能擁有愛人,以及熱愛生活的能力。

自愛,需要放大格局


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在武則天登基女皇后,曾經寫過一篇《為徐敬業討武瞾叫檄》。

把武則天說到不堪的地步,褒貶她的出身,甚至用極其激烈的言辭,諸如:

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

從旁觀者的角度讀來,簡直到了目不忍睹的程度。

如果武則天本人閱讀,一定會勃然大怒,或許會帶來一場血腥的屠殺。

據《新唐書》所載,武則天初觀此文時,還嬉笑自若。

當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句時,驚問是誰寫的?

並且感嘆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宰相之過也!

讀到此處,不得不感嘆武則天的格局之大,境界之高。

她看了罵自己的文章,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心生歡喜,並且感嘆駱賓王的文筆之好,替他沒被提拔而感到不平。

往往我們聽到別人讚美就欣喜,聽到不好的評價,就心煩意亂,聽到謾罵會心中不滿,產生怒氣。

自愛的人,需要格局,不會為他人的評價而活著,會實實在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本本分分做自己能做的事。

別人怎麼說,那是別人的事。

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難。

前不久,我曾遇到過一件糟心事,我一位堪稱閨蜜的人,竟然在我的背後造謠,言語極端惡劣。

我回想這麼多年的感情,兩人到了無話不談的地步,想想自己也沒有對不起她的地方。

遭受如此無端的傷害,越想心裡越委屈。

後來,一位朋友的一句話,幫我解開了心結。

你並沒有對不起她,你比她好,讓她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她想辦法貶低你,來尋找內心的平衡,這都是嫉妒心作的怪啊。

流言蜚語最能打亂一個人內心的安寧,最容易在他人的中傷中迷失自己。

我們在社會上行走,難免會遇到不公正的待遇,遇到居心叵測的人,被冤枉,被陷害,被誤解。

自愛,需要放大格局,看淡那些莫須有的事,站穩腳跟,做好自己是關鍵。

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榮辱,內心會變得冷靜,才能真正看清事件的本來面目。

點擊圖片發現更多免費美文

自愛,要學會苦中作樂


叔本華說過: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之間擺動。

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不苦的,如何在苦中品出一點甜滋味,需要大智慧。

木心最是一個苦中作樂的人,十年動亂期間被抓進監獄。

他在寫檢討書的紙上作詩、寫散文。

在紙上畫上鋼琴鍵,每晚借著囚窗的一絲光,在囚牢中「彈鋼琴」,心中流淌著巴赫的曲調,陪自己度過一個個寂寞的夜晚。

他在方寸之間的牢房中,自己縫製衣服,擦拭皮鞋,把自己打理得乾乾淨淨。

別人被釋放時,精神頹靡,思想垮塌,唯獨他精神爍爍,目光炯炯。

他走出牢房,穿著得體的西裝,乾淨體面得像個旅行歸來的西方紳士。

正如勃特勒所說:生命是從缺憾中獲取完滿的一種藝術。

木心是真正懂得生活藝術的人,真正明白生命的自愛,就是來自苦中作樂的大境界。


弗蘭西斯·培根曾說過:

如果問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

那麼回答則是:第一,無所畏懼;第二,無所畏懼;第三,還是無所畏懼。

蘇東坡可以說是一個無所畏懼第一人,他一生顛沛流離,仕途不順一貶再貶。

從杭州到黃州,再到人煙罕至的惠州,在別人看來是赴死的路上,他總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他滿腹才學,躬耕田野,絲毫不減快樂,他能與村婦坐在田埂上聊家常,天黑了都忘記回家。

他做東坡肉,吃的不亦樂乎;他手植翠竹,吟詩作畫;他自製墨,燒了房子,一臉烏黑,卻嬉笑如常。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儘管人生諸多不幸,蘇東坡仍是那個無所畏懼的人。

真可謂:黃連樹下彈琵琶,苦中作樂的第一人。

生活從來沒有圓滿,真正的自愛,就是要學會苦中作樂,才能與幸福相伴,才能得人生的大圓滿。


點擊圖片發現更多免費美文

自愛,做個精神富足的人


許知遠曾講過一次普通的旅行中,一次偶然的相遇。

那是2007年,他到長春的白城旅行,隨意進入一家普通的旅店。

他看到吧檯上的女孩兒,正在讀一本書《窮爸爸,富爸爸》。

他立刻知道,這是一個懷揣夢想的女孩兒,渴望通過實現財務自由,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次遇見給他啟發很大,他覺得人生就要有夢想,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心。

每一個人無論身處何處,無論生活如何,都應該懷揣著不滅的夢想,做個精神富足的人。

只有努力朝著認定的目標行進,不停下腳步,總有一天會到達。

人生是一場修行,物質上有欠缺,精神上一定要做個富足的人。

前蘇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流放西伯利亞。

在那個冰天雪地的蠻荒之地,連一棵樹、一株草都不生長的地方,周圍的人群是殺人犯、流氓、無賴。

他沒有一片可以欣賞的風景,沒有一個可以交流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憑藉哥哥為他寄去的書充實內心,在閱讀中逃離現實的殘酷,幫他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刻。

後來,走出困境,反觀那段經歷,完成流芳百世的著作《卡拉馬佐夫兄弟》。

愛自己,不浪費時間,在困境中慢慢積澱,才能走出至暗時光,過好餘生。

自愛是一種能力,在不斷充實內心的同時,人漸漸變得富足而強大。

屠格涅夫說:人應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

人生一世,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境遇,或許外在物質非常貧乏,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放棄自己的辦法,就是渾渾噩噩度日,讓光陰虛度,讓精神世界荒廢。

自愛,就是在精神世界中播種秧苗,不自滿,不自輕,辛勤耕耘,終將收穫人生的豐盛。

點擊圖片發現更多免費美文

呂凱特說: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於度過。


在人生這場修行中,保持自愛的能力,放大格局,不要活在他人的評價中。

人生實苦,要學會苦中作樂,保持樂觀的心態。

無論境況多麼糟糕,物質多麼貧乏,都要堅持內修,不斷豐富自己。

在自愛中不斷修行的人,人生一切皆有可能。

一本精英女性力量故事集

獻給想衝出舒適區、快速成長的你

慈懷新書

《所有的答案都在人生裡》火熱銷售中

↓↓↓

▲▲點擊連結,即可搶購▲▲

*作者:青衣,十點讀書籤約作者,寫有溫度的文字,交有深度的朋友~個人公眾號:青衣的微態度(qingyi20186)。本文首發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因書明理,以慈懷道,轉載請在後臺回復「轉載」。

*朗誦:羋兒。新浪微博:羋兒兒。懶人聽書:羋兒。蜻蜓FM:羋兒。

- ♫ -

慈懷讀書+小程序

    海量美文免費聽

慈懷讀書+小程序【聽美文】欄目上線,集合慈懷讀書會優質內容,美文電臺,好文無限聽。

每日清晨,看美文聽美誦,共享讀書好時光。

點擊下圖,免費收聽海量美文

↓↓↓


相關焦點

  • 自愛是女人最高級的自律
    不自律的方式有多種,都和不自愛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接下來你看看自愛的結果,就可以知道自愛對女人的重要性了。首先,自愛的女人她會非常的尊重自己。無論她做什麼?幹什麼?都會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理?她會自覺的修正自己的行為讓大眾認可。
  • 做更好的自己:自省、自律、自愛
    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就要學會:自省、自律、自愛。01.自省,最高尚的品格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連古今聖賢都要"吾日三省吾身",更何況凡夫俗子一如我們。人不怕犯錯,就怕始終認識不到自己的過錯。自省,是一個人最高尚的品格。遇事不急於指責他人,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將一發的矛盾點,扼殺在爭執不休的搖籃裡。以一顆純淨之心,將複雜的紛爭化繁為簡。
  • 善忘,是人生最高級的智慧
    或許是造化弄人,或許是自己修行不夠,想忘的人和事,總是忘不了,想記的東西,卻總是記不住。漸漸才發現,原來善忘,才是人生最高級的智慧。餘生,不想想太多,只想學會善忘,將該放的放,該忘的忘,不被過往所羈絆,不被爛人爛事所打擾,活得輕鬆自在點,如何善忘?我認為,我們應該從這三方面著手。
  • 自愛是人生浪漫的開端
    奧斯卡·王爾德曾說:「自愛是人生漫長浪漫史的開端。」
  • 人生,最高級的修行:歷練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
    人生就像一場修行,得意時,一日看盡長安花;艱難時,潦倒新停濁酒杯;但生命的跋涉不能回頭,哪怕,位居巉巖不可攀;哪怕,無人會登臨意;也要猛志固常在。這份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才是我們人生路上真正的彩虹。01人生實苦佛說,人生實苦。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短短幾句話,句句不離慎獨。慎獨能夠讓人心神安寧,而我們平時的修行就在於養心,養心的關鍵,則在慎獨。人心坦蕩,沒有一件有愧之事,則是處世泰然,內心是快樂、滿足、寬慰、安然的,這是人生自強的第一途徑,也是尋求快樂的良方,是守住身心的任務。那麼,「慎獨」是什麼意思呢?
  • 曾國藩智慧: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慎獨自律」4字
    在2000多年前的著作《禮記·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說是道出了千百年來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這句話便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自律,是人生修行的最高最高境界。獨處時,並不僅僅是指空間上的獨處,更是指精神上的獨處,追求一種內在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底線,做到「表裡如一」,而不是人前一個樣人後一個樣。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則始終如一。
  • 內心通明透徹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就像內心的通明透徹,才是通向佛家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的路徑,禪宗的修行法門並不在於苦修,而是在「不修之修」中尋找這種通明透徹的狀態,於日常生活中「無心做事」,不再追求專門的用功與修行。能夠達到這種狀態,就和千千萬萬修行者所追求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了差別,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得修行有結果。
  • 人生追求的,莫過於樸素與簡單的修行
    人生追求的,莫過於樸素與簡單。賈平凹所言:「人生的真正意義,在於淡定從容地過這一生。」心簡單,生活就簡單。林清玄也曾嘆曰:「越樸素單純的人,越有內在的芳香。」人活一世,歸根到底,追求的莫過於樸素與簡單的修行。人這輩子,有人求人生大富大貴,有人求生活順風順水。怎樣活得從容通透、淡泊簡樸,享受生活的清歡,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 人生最高級的幸福:「孤獨」
    人生最高級的幸福:「孤獨」李白在將進酒中說「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李白還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是寂寞的,所以呼酒買醉,對月而歌。正是這樣的李白,留下了傳頌千古的不朽詩篇。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其實人生也是孤獨的。朱自清曾寫道:「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每次當我漫步在繁華的大街上,在店鋪林立的城市中穿梭的時候,深有同感,看上去這個世界熱鬧喧囂,讓人應接不暇,其實我們的內心卻充斥著孤獨和彷徨。
  • 接受,是人生返璞歸真的最高級
    接受,是人生返璞歸真的最高級葵先生/作人生有很多美好,所以,我們始終對這戀戀紅塵充滿期待。人生也有很多不如意,縱使經歷千難萬阻,我們卻從來不肯輕易放棄。人常言,人生有三把鑰匙:接受,改變,離開,確有道理,但相對於主動的改變和不得已的離開,接受似乎更有意義,它可以使我們返璞歸真,完成更好的自己。接受是一種帶勇氣的智慧。能夠接受自己的命運和遭遇的人,會正確判斷自己的生存環境和成長條件,明白自己的缺陷、弱點和不足,分析自己能夠擁有的資源和可以發揮的優勢,揚長避短地去讓自己不被短板限制,充分地實現自己的最大價值。
  • 最高級的人生,是做一個「 無用 」的人
    我想這並不是消極怠惰之論,而是經歷人生起伏才得出的人生哲理。真正的態度,又何需為旁人所知。別人笑我太瘋癲而已。多年以後回頭看,你曾收藏過的、盤玩過的、鑑賞過的「奇淫巧技」,很可能正以春風化雨的養分暗自回報給你。
  • 禪悅佛心:【人生處處是修行】
    說起「修行」這個詞,已經越來越大眾化、生活化、世俗化,不再僅僅局限於僧道人士。對人對事不要太苛求,也不要太挑剔,當然,自己的內心也要有底線,所謂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所謂靜坐常思己過,都可以當做自我修煉的準則。婚姻是兩個人的修行。相愛容易相處難,兩個不同性格、不同脾氣、不同家庭背景的人處在同一個屋簷下,天天生活在一起,能夠修行到執子之手與之偕老,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一顆包容心尤其重要,不僅要包容對方的缺點、弱點,甚至要包容對方家人的缺點、弱點。
  • 內在功課|人生課題の修行、業、潛意識
    最後,重複了和上一輪人生差不多的結局,繼續輪迴。而打破這個輪迴的關鍵就在於,通過學習人生課題等方式,來改變潛意識中的習慣,打破這個「業」的循環。每個人的人生課題,肯定是和潛意識中某些根深蒂固的信念相反的。所以,當你真的開始學習人生課題,開始自我修行時,其實就是在改變你的命運。所謂的改變命運,其實就是改變各種各樣的習慣。
  • 天天修行,擁有一個快樂平靜美好的人生
    天天修行,擁有一個快樂平靜美好的人生 2020-10-11 0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日本刺青,一針一刺都是人生修行
    刺青在他的手間已不僅是一個技藝的錘鍊,更像是一場人生的修行。只是因為喜歡而成為刺青師的他一直就沒什麼宏圖大志,單純因為喜歡而想要做到最好,而做到最好就儘可能地努力去做,然後再在無數次的努力中,越來越深刻地感悟到人生教給他的東西。
  •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1、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悟」知識,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取,但智慧,僅僅通過學習,是很難獲取的。一個人的智慧,除了學習,更需要悟,悟,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如何去悟?人生需要沉澱,生活要懂取捨,取是一種能力,舍才是生活的智慧,會舍的人,往往活得更好,更明白,人活著,要會舍。3、生活的最高境界是「樂」生活是否能過得快樂,得看人,有的人,並不富裕,卻活的很快樂,而有的人,坐擁金山銀山,卻很焦慮。
  • 人生是一場修行,且行且珍惜!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過去的種種,終將是過去了,接下來的日子,還需要我們去面對,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去逃避。生活是一場旅行,人生是一場修行!《西遊記》我相信大家都看過,唐僧師徒四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成就正果,眾人皆知。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純淨透明。不同的心態,成就不同的人生。春去冬來,花謝花開,四季輪迴,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生存定律,大自然賦予的生命,都有各自的生命歷程,而我們人類的這場人生,是一個升級打怪的過程,也是一場不斷適應和磨合的修行。在這人生修行中,有的人失落痛苦,有的人抑鬱不得志,有的人激情滿懷,有的人躊躇滿志。
  • 驚蟄,原來是人生的兩種大修行
    [詳細]2020年 1月12日 08:39星雲法師佛法看世間修行評論(7)來果禪師:修行人留心因果來果禪師:修行人留心因果參禪人,首知違犯佛法僧戒,及世間聖賢,名錯大因果。如世間人,不講因果,不知因果為何物,不必與論。參禪辦道之人,要緊第一,留心因果.最惡莫過於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