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

2020-12-21 祁華勝

布施,絕不是為我所用之術,而是道; 它的本質就是自我對他人的分享,再同時接受他人的分享;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在現代商業社會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利他思維,無論做人做事,都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別人的利益,以及別人的立場,高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別,不僅是思維上的立體,而是全方位的為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提供成熟的解決方案。

社會是有層次的,三教九流,說的是階層,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底層邏輯並非都是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人上人是願望還是境界,需要每個人自己去驗證。

毫無疑問,利益這個東西,並不是一個獨佔的東西,謀略也不能和太多人分享,有且只有一種,利益可以大家分,主意必須自己拿。

其實動物和人很多地方是共通的,動物也有思維,也有智慧,只不過我們站在人的立場看不到而已,實際上,世間萬物,皆有靈,唯獨人類自己的靈需要自己尋找,自己賦予意義,我們才能在芸芸眾生脫穎而出。

開發大腦的智慧,需要我們讀更多書,走更多路,思考和踐行,在紅塵滾滾中找到真我,正智,要提升自己的專注力,遠離觀念、道德、倫理、文化、哲學這些圈子,由內而外生發智慧。

無論是唯心主義還是唯我主義,不要站在對立統一的角度去思考,換個角度,對於自身認知世界、宇宙、自身的角度來看問題,莫向外求,心內有佛,向心內求。

人的動物本能是利己的,是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決定的,動物都有領地意識,通過控制資源和分配資源的權力獲得地位。但同樣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就跟狼群一樣,除了有狼性法則,還有頭狼理論,同樣,人群之中也有人王,領袖,而作為領導,如何分配資源,分配利益,分配任務這些都是必修課。

芮小丹說丁元英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丁元英有那種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境界,我們完全看不到丁元英利己,或者精緻,實際上私募基金操盤也好,格律詩扶貧也好,丁元英是參與者,同樣丁元英也是既得利益者,只不過局內人,和局外人都看不到丁元英得到了什麼。

丁元英用社會實踐驗證自己的天道輪迴之路,他想讓芮小丹看到的實事求是,見路不走,是上帝視角之下的「神跡」,而造就這個神話的主體是參與遊戲的所有人。

什麼是究竟、什麼是圓滿、什麼是無量。我想說,為人民服務就是究竟,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就是圓滿,啟迪眾生的智慧和慈悲就是無量。

《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

水最擅長的事情看起來是隨波逐流,實際上是道法自然,無為不爭。水的德行是最高的,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但是水的循環和新陳代謝是永恆的,水因為不爭所以強大,水因為養育萬物而功德圓滿。

愛也是如此,無論人類為了繁衍還是永生,愛就像一條無形的水,滋潤我們的靈魂,慰藉我們的生活,讓原本複雜的生活在平淡中心安,在寧靜中致遠。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看起來是對立的,但是也是統一的,有分別心的是人,利己也好,利他也罷,都是資源共享,相互依存,相互轉換,相互陪伴。

沒有絕對的利己和利他,每個人都在利己和利他中平衡和均衡,都在掌握這個度,剛剛好。出奇意外的是有人把利他做到了完美,同時他也受到別人愛的供養。

學會布施,無所謂是誰的,而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錢財、權力、名望、聲譽,看起來是我們自己的,其實是別人賦予的,權利和義務永遠是統一的,沒有平白無故的因,也沒有毫無意義的果,因果之間都是人世間的事情,利益和愛。

可以這麼想,愛本身也是一種利益,只不過這種利益足夠封閉,容不下第三個人,放不下對愛的執念和偏執,得不到永遠在騷動,偏愛的有恃無恐。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多站在別人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換位思考,我們就看到的不僅是自己的利益,還有大家的利益。對於這一點來說,只有大家好了我們才會好,如果一味為自己好,很快就會沒朋友。

亞里斯多德喜歡研究事物本身變化的情德理,情是人和人之間的規矩,德是人和物之間的規矩,理是物與物之間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外圓內方也好,內圓外方也好,我們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辦事,規矩就是道理。

人性是逐利的,人性不變的特性,很多,不知道從何說起,只能說每編古文經典裡面都藏著人性的規律。人性本身是自私的,利己的,但是我們要修行養性,就是防止自己的人性把自己拉入深淵。

真理的總和即大道,道即真理,老子指出,天道與人道二者是有區別的,奉行天道的人應該損有餘而補不足。他說: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意思是:天道是減損有餘的,增補不足的。人道就不是這樣,而是減損不足的,增補有餘的。

老子認為,天道的運行規律是損有餘而補不足。

學會布施,無所謂是誰的,而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得道的秘訣就是慈悲,就是救苦救難,在紅塵中修行,幫助更多的人。每個人都在追求利益,但是求而不得,也有人為了別人活著,為了守護大家的利益而存在,人民忘不了他們,祖國忘不了他們。

強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要利他,通過自己的強大潛移默化影響更多的人,每個人都是一個磁場,與強者通行,你也能成為強者一樣的人。

想要智慧的過一生,就要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被利益和勝利衝昏頭腦,錢也好,權也好,不如自己自由自在,自己即使富甲天下也要想得兼濟天下。

人只有脫離利益(個人利益)的立場才能看到更多,因為屁股決定腦袋,一旦選擇守護自己的個人利益,就容易局限在自己思維的泥沼裡不能自拔,因為利益本身就像囚徒困境一樣限制我們的自由。

相關焦點

  •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當眾人汲汲以求時,他卻堅守本心,不為表面現象所迷;當眾人都厭棄追求時,他這時會反其道而行之,反倒汲汲以求。他總是處在社會大趨勢的對立面。當整個社會都趨炎附勢時,他會嗤之以鼻;當整個社會都厭棄趨炎附勢時,他卻對權力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就是上善,雖然不被大多數人接受。這就是上德,「上德不德」,這樣就可以理解老子的「道非道,非常道」了。可是為什麼聖人要這樣做呢?
  • 老子名言故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他多次提到水:「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六十六章)江海處百川之下,故百川歸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一切河流的總匯,百川歸之而為水王。老子之道也像江海一樣無所不包,它產生了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最後又復歸於它。老子因而奉勸最高統治者也要有這種胸懷,「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做一個像水一樣的人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就是像水一樣。水的形象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裡很重要。「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滋潤萬物,自然界的植物動物離開水都不能生存。人類最早的文明都發源於水邊。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文明,非洲的尼羅河文明,我們的黃河和長江文明。水潤澤萬物卻不求回報,「水善利萬物」是不爭的事實。
  • 《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利而不害,為而不爭《老子德經第八十一章》云: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意思是:天之道只會給人類帶來福祉而不會帶來傷害,聖人之道只講奉獻而不求索取,只講順勢而為而不和萬物對抗爭奪,認真努力做最好的自己。這兩句話是對《道德經》全篇的高度濃縮和高度概括,是《道德經》的總結論、總原理、總綱領,吃透了這兩句話,就把握住了《道德經》的整體精神和總體理念。
  • 從利己到利他,是一個人的升華
    一個人,想要讓自己站在更高處看這個世界,想要讓自己的一生變得卓然不同,變得更加有價值,就必須在保持利己本能的同時,懂得利他從利己到利他,是人生升華的一個關鍵,因為利己主義者會錯失很多人生的風景,而利他主義者,能夠體會到完全不同層次的幸福。
  • 上善真的若水嗎,水真的利萬物而不爭嗎,《道德經》誤民兩千年
    邏輯分析:用天「天道」的運行方式推理出「人道」根本不可取。首先天地運行的規則是怎樣的,別說是老子那個時期,就是當今科學發達的時代科學家們對於世界的運行規則也沒有完全弄清楚,只探索出部分定律定理等。用未知的「天道」能推理出「人道」來嗎?
  •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 真善美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人前人後都能坦然相待,內心知曉真實的自己是誰。 真實的言辭不華麗,華麗的言辭不真實。童言無忌,除去一切機巧,最真。孔子亦言: 巧言令色,鮮矣仁。
  • 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道德不以利他利己來衡量。道德對真正的慈善有著遠比利他的言行及效果更高的標準:一顆真正的愛心。道德不只是利他,也是利已。我們之所以這麼做,不圖美名,不求人知,只因唯其如此,我才無愧,我才心安;如果不這麼做,我什麼也不會損失,除了心安。
  • 存思:當心被利他思維洗腦!
    利他即利己,最大的自私是無私。不過在這裡,我得警告你,當心利他思維,片面的理解利他思維,可能讓你痛苦萬分。為什麼這麼說呢?1、當心宣揚利他思維的人。宣場利他思維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真君子,一種是偽君子。真君子身體力行利他思維,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偽君子也宣揚利他,目的卻是操控你的行為,滿足他的私利。你看看很多成功學大師,在課程現場大肆渲染利他,告訴你花冤枉錢才能撐大格局,其實不過是讓你花錢報名時能更快下決心。
  • 《老子》的思想特徵:天道自然無為 樸素可貴
    1.天道自然無為的哲學思想老子的哲學思想以「道」為核心。據統計,「道」在《老子》五千言中出現過七十多次,足見其重要性。以「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乃老子之首創。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萬事萬物存在與變化的普遍原則和根本規律。「道」的提出,標誌著人們認識世界的抽象思維能力的大大提高。老子反對上帝有知、天道有為,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
  •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各位看看這個文字,美不美!像詩經一般的文法,簡練而精要,並且句句都是人生至理!吾輩厚生,當為往聖繼絕學,乃國人義不容辭責,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更何況如此美文,句句讀來皆讓人,心曠神怡,茅塞頓開。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上善」的智慧當如「若水」之柔中有剛,剛柔一體。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首先就是哲學三連問:我是誰,哪裡來,哪裡去。我如何生存,如何實現我的生命價值。如果你有自信和扎克伯格和賈伯斯那樣,就輟學去紅塵歷練,修道不在心中,在紅塵中,在各種利益中,修行未必在深山,紅塵亦是大道場。
  • 《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老子給我們留下的文化經典,其中有一章是「不爭無尤,上善若水。」此章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心,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那麼「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日本陶笛演奏家宗次郎:《大黃河》最想傳達的是善良和利他
    而這一次,在《國家寶藏》2020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中,邀請到一位日本陶笛演奏家擔任國寶守護人,他就是宗次郎。宗次郎此次出任「國寶守護人」,源於他和中國、和黃河的一段不解之緣。1986年,中國和日本合拍紀錄片《大黃河》,NHK電視臺邀請宗次郎為紀錄片創作音樂,自此他一舉成名。
  • 成長|上善若水,水的十種德性
    於是,我堅信水的十種德性值得學,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把水的十種德性寫出來,供參考學習。01善 利「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潤澤萬物,成就其他事物,同時成就自己——雙贏。水,有三不爭:一是有邊界不爭;如湖有湖畔,河有河堤,海有海岸,水只在邊界裡面,而不與其他事物爭功。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在這世界上,不爭就不會樹敵。而那些爭強好勝的人,在老子看來都是缺乏任性的。所以他說,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無獨有偶。老子認為,水的身上就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是最高的善——上善。他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說: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柔弱不爭,卻沒有什麼事物能勝過水,這就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認為人也應該像水學習,柔弱不爭,卻能勝過那些整天爭名奪利的人。
  • 《天道》丁元英:真正的高人,懂得揚長避短,以退為進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睡前翻看《菜根譚》,讀到這一句,腦海裡飄過一些字句,還有畫面。「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這兩句話大多人都知道,有些人還將它作為座右銘。
  • 真正卓越的領導人,不但需要領導力和前瞻性,更需要一份利他精神
    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在於人們的心,是利己,還是利他。在成傑的記憶深處,利他精神的萌發,來自於父親的培育。父親農閒時在老家修建土屋,一抷抷泥土、一根根木頭,修築起成傑樸素踏實的童年生活,也引導出他堅毅敦厚的性格。父親帶著一幫徒弟,重活自己上,利益平均分。父親一生貧苦,但深受大家尊重與愛戴。他教會兒子的,是一輩子都受用不盡的「領袖精神」。
  • 餘生,靜而不爭
    不爭,是人生至境。」不爭眼前之利,不爭瑣碎之事,自然能遇事淡然,處事坦然。不爭不搶,自有天地。01不爭,自在人間《西遊記》中有句詩是這樣寫的: 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 人生在世,爭名奪利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