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悲哀,每個朝代也有自己的遺憾,覆巢之下沒有完卵,國破之際,任何集團、任何個人也都嘗盡苦痛與無奈。北宋于靖康二年被金兵攻破都城亡國,作為大宋最能徵善戰的西軍也迎來了謝幕,而此時的西夏離滅國已經不遠……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西夏人的祖先是党項人,他們本來在四川青海交界地帶遊牧逐水草而居。後來強大的吐蕃崛起,他們便沒有了生存之地,轉而依附唐王朝,後被大唐皇帝賜姓李氏,安置在陝北。安史之亂,尤其是黃巢起義,党項人多次參與平叛,勢力逐漸崛起。又經過五代十國及北宋初年的力量集聚後,党項人已經不再甘心仰人鼻息,在宋太宗晚年時期自立為王,挑起與大宋的戰爭。終於在宋仁宗時期徹底撕破臉皮,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從此開始了與北宋近百年的戰爭。
我們知道北宋一開國就吸取唐末及五代十國的教訓,為了防止武將坐大,重文輕武收歸兵權,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沒過多少年便戰鬥力大大下降。這也是西夏得以坐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宋夏戰爭的初期,宋朝敗多勝少。後來我們熟知的範仲淹來到了西北主持軍務,他很快就找到了問題根源,在於宋軍的機動性太差,而且西北地區地形複雜糧草運輸困難,於是範仲淹提出了防禦守城為主的策略,發揮自己的優勢。當然僅僅防禦被動挨打還不行,範仲淹開始著手建立一支針對西夏的邊防軍,這給大宋西軍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西夏開國初期勢頭正旺,一直處於攻勢,西軍自然就處於守勢。畢竟西夏佔有西北的馬場,多騎兵,軍隊機動性很強,而宋軍則以步兵為主,要想克敵制勝就必須發揮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守城為戰,當然這不是被動的守城。經過多次交鋒後,宋軍摸索出了成功的經驗,就是採用類似「碉堡戰」的方式,同時各個據點密切聯繫相互配合,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而西夏攻城能力並不佔優勢,這就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暴露了對方的短板,通過多年不斷築城步步推進的方式逐漸壓縮西夏的生存空間。同時也加強訓練西軍的戰鬥力,在遇敵的時候能迅速展開布陣,西夏雖有騎兵卻佔不到什麼優勢了。正是在西軍的這種打法下,西夏不斷損兵折將,疆土一天天萎縮下去。平定西夏指日可待。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全國一盤棋。西夏奄奄一息之際,傳來了金兵南下圍攻都城開封的消息,西軍奉命勤王回師東京開封,西夏得以緩口氣,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西軍從此更是一去不回,被迫四處救援,在陝西富平一戰失敗後徹底衰落,也可說正是在西軍的殊死搏鬥下,南逃的趙構政權才得以在江南苟安下來。北宋末年可真是皇帝無能,累死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