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影遇上菜市場譯名 國內的翻譯真的比臺灣好嗎?

2020-12-21 阿山帶你觀電影

前段時間,我在寫一部韓國電影影評之時沒有配圖,於是我在某網站搜索圖片時,突然發現這部電影的臺譯特別有意思,看到國內片名翻譯為《OK老闆娘》,臺譯的則是《特務搞飛機》,看完片名不禁讓我好奇,到底這些外語片的中文片名是誰決定的,而決定者的腦袋又在想什麼呢?

電影翻譯無上限

在臺灣,外語片的翻譯由出品方決定,翻譯種類繁多,不論是直譯;如《怪物史瑞克 》《Shrek 史瑞克》(臺譯)選擇用流行用語翻譯,《盜夢空間》臺灣則翻譯成《全面啟動》區別於國內市場,臺灣片商都抓緊一個原則;市場考量至上,為了方便常取一些適用於商業推銷的片名。

正因如此,臺灣片名翻譯常背離電影本意,甚至出現了菜市場翻譯名。

什麼是菜市場翻譯名?

例如玩命、當家、第六感、決戰、追殺、星際、終極等等,這些符號,已經潛移默化地在臺灣觀眾的認知中,談到玩命脫離不了競速、賽車,談到當家脫離不了小孩、搞怪等等。

菜市場片名的現象模糊了觀眾對電影的記憶,例如談到《加勒比海盜》臺譯為《神鬼奇航》,很容易讓人一頭霧水,明明是關於海盜的電影,名字卻譯的很奇幻,臺灣片商用這些熟悉的菜市場譯名,希望引起共鳴,但卻也漸漸形成了無新意的局面。

我們來看看國內是怎麼翻譯的吧。

國內的翻譯大部分以半譯半為主,例如《Tenet》國內譯為《信條》臺譯為《天能》、《Fast & Furious 》國內譯為《速度與激情》臺譯則是《玩命關頭》,臺譯看似在翻譯上少了那麼點中文之美,但也沒有偏離英文原名。

然而,這樣的半譯半意風格,在臺灣市場就不一定買單,臺灣觀眾傾向一看到片名就能理解電影內容,如上所說的《特務搞飛機》(臺譯),若以譯為《OK老闆娘》為片名上映的話,除非電影劇情很亮眼,否則實在堪憂票房結果。

臺灣的風格曾受到國內網友的抨擊,認為缺乏了中文之美,甚至覺得翻譯荒唐可笑,而國內也反擊臺灣翻譯片名浮誇不夠貼切。

但是我認,為片名翻譯是很主觀的,有時必須符合當地文化與用語習慣做調整,翻得好與壞見仁見智。

華語電影有時到西方國家也會出現翻譯上的爭議,例如《臥虎藏龍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認為翻譯過於直白,失去了臥虎藏龍深藏不露的警世含義。

而後期,為了避免翻譯問題重蹈覆轍,非英語為主的電影都陸陸續續取了英文片名,像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譯為《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雖然英文片名有時不如中文優美,但英文片名的誕生,確實可以讓國際宣傳上更便捷。

一部電影的片名就像一張名片,要如何打動觀眾的心,以及滿足觀眾期待,片名就是一切的開始。

因此,翻譯片名也不能馬虎,雖說片名翻譯很主觀,但是若因為商業考量,而犧牲電影,我認為這有損整個電影團隊的心血,也汙名化了電影作品本身。

實際上,在翻譯學中有著信(它強調理解原文)、雅(翻譯語言的美感)、達(通順的言語表達)三大要素,臺灣在這三者中都尚缺平衡,而且最常出現缺少「信」的理解。

外語片在國內宣傳時,時常將原名或英語片名字體縮小,甚至直接用中文取代之,然而我認為以現在的國民英文水準,有必要讓原名保留甚至被同等對待。

因為譯名只是輔助我們去理解內容,我們應當留意原名之意,對於翻譯的謬誤,學習批判思考而非照單全收,過度依賴中文翻譯來理解電影,反而窄化了自己的視野。

最後,製片方以市場至上的思維,或許能造成話題性,高票房。但觀眾在欣賞影片的同時,去審視翻譯背後的細節,別讓「標題黨」成為我們的耳目,更別讓電影因為滑稽的翻譯而付諸流水。

相關焦點

  • 護舒寶在臺灣叫「好自在」?這些港臺電影譯名更狗血
    昨天刷手機,有條「外來名詞神翻譯」的新聞驚掉了碗哥的下巴。以前只知道Benz在內地叫奔馳,大氣奢華;在香港叫平治,日式素雅;臺灣叫賓士,男神味道。沒想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在兩岸三地,也有完全不同的叫法。比如標題所說,這些年被男生放在鞋子裡吸收臭味的護舒寶,原名Whisper,在臺灣的名字就很貼切很走心了:好自在。
  • 汽車品牌譯名:大陸、香港、臺灣大比拼,哪種翻譯最好聽?
    今天咱就比較一下,同一汽車品牌,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以及中國臺灣,哪種譯名翻譯的比較好一些呢?而港臺地區的譯名乍一聽似乎沒有內地譯的好,但越品越有味道。除此之外,這個譯名還完全的表明了該品牌原有的含義,不得不說,港臺地區這個譯名確實是比內地譯的要好一些。
  • 看完香港和臺灣的電影名翻譯,我懷疑自己是從火星來的...
    英大周末去看了《美女與野獸》,被Emma和大表哥的盛世美顏給驚到了!
  • 論翻譯|香港宅男遊行抗議「皮卡丘」譯名:港產譯名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說不盡的港澳臺翻譯問題在各種論壇和主流門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比較電影、遊戲、小說內地和港澳臺譯名的帖子。這固然有網民對於排名與高下的執念(如三國人物武力大排行,巔峰梅西和貝利可否一戰),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對文化優越感與話語權的爭奪,似乎哪方譯得好,就是文化優越的體現。然而電影遊戲譯名有時只與發行公司有關,又如何能代表地區的文化水平?
  • 那些被喪心病狂翻譯耽誤的好電影,你還見得少嗎?
    糖主還看到迪士尼和皮克斯的英文名,難道這兩家公司聯手開小黃車嗎?>☞糖主神點評:我查了資料,據說肖申克在臺灣上映時,發行方剛發了一部監獄題材的電影叫《刺激》,賣得盆滿缽滿,所以為了蹭熱點就起了這個名字,據說臺灣當年幾乎所有動作片都叫「刺激XXX」。
  • 臺灣高校食堂現神翻譯 亂用翻譯軟體鬧出各種譯名笑話
    臺灣高校食堂現神翻譯 亂用翻譯軟體鬧出各種譯名笑話時間:2017-09-25 12:4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灣高校食堂現神翻譯 亂用翻譯軟體鬧出各種譯名笑話 網民發現臺灣交通大學食堂出現神翻譯餐牌。
  • 「神翻譯」VS「標題黨」——怎樣的桌遊譯名是你心中的靈魂翻譯?
    不知道在標準的「翻譯」尚未出現時,語言文字並不相通的人類,是藉助什麼方式理解和表達彼此想要傳遞的準確信息的。但在很多科幻電影中,當外星人降臨地球,人類與外星人第一次嘗試交流時,往往都是從試探性地介紹自己的名字開始的。由此可見,名字是打開交流之門的的一把鑰匙,一個翻譯得好的名字,所起到的作用更可能超乎想像。
  • 電影譯名從何來?
    譯名是觀眾接受外國電影的第一步電影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電影院裡可選的電影越來越多,國產電影和外國電影同時放映,好電影與爛片混雜在一起,一時間令人眼花繚亂,不得不在觀影之前做一番細緻研究。
  • 那些年,兩岸三地讓人笑cry的電影譯名
    《燥底師兄生擒富二代》會比《老手》精彩嗎?《黑客帝國》和《廿二世紀殺人網絡》是姊妹篇嗎?《肖申克的救贖》和《刺激1995》有關係嗎?然而有時候大膽的翻譯,卻比中規中矩的直譯要精彩。《這個殺手不太冷》(Léon)這個翻譯實在太深入人心,比大陸一開始的《殺手萊昂》好很多。《人鬼情未了》(Ghost)也夠悽美,如果直譯成「幽靈」或者「鬼魂」,和電影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嚴重不符嘛,這煞風景的片名不僅得不到小情侶翻牌子,還欺騙了鬼片愛好者的感情。
  • 以海南出版社的翻譯為標準對比《龍珠》中20個角色的不同譯名
    《龍珠》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最火爆的漫畫,在國內被各種公司發形出版,我們熟知出版社有海南出版社、內蒙古出版社、遠方出版社、東立出版社(中國臺灣)、文化傳信(中國香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中國大陸)。臺灣的東立出版社則使用克林(跟庫林差不多)。見面禮最奇怪的是港版翻譯,他們竟然把小林叫成無限,這個翻譯邏輯真的搞不懂,無論是和小林的名字發音還是翻譯,都沒有任何關係,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另一個人!5.短笛大魔王、笛子大魔王、比克大魔王短笛大魔王的必勝手勢短笛其實是意譯,原名為Piccolo,它的意思就是短笛。
  • 這些日劇換上臺灣譯名後,你還能猜到是哪部劇嗎?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臺灣地區的日劇譯名。首先拿我嘎的日劇《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鎮樓,這部劇在大陸地區的翻譯是「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或者「逃跑是可恥但是有用」,不管是哪一個都可以說是按照日文直接翻譯過來的。
  • 香港宅男遊行抗議「皮卡丘」譯名:港產譯名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說不盡的港澳臺翻譯問題在各種論壇和主流門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比較電影、遊戲、小說內地和港澳臺譯名的帖子。這固然有網民對於排名與高下的執念(如三國人物武力大排行,巔峰梅西和貝利可否一戰),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對文化優越感與話語權的爭奪,似乎哪方譯得好,就是文化優越的體現。
  • 電影譯名從何來?_娛樂頭條_大眾網
    電影院裡可選的電影越來越多,國產電影和外國電影同時放映,好電影與爛片混雜在一起,一時間令人眼花繚亂,不得不在觀影之前做一番細緻研究。如此看來,電影的名字便是它留給觀眾的第一印象,能夠引發觀眾許許多多合理的遐想。  所以,一個好的電影名字就顯得尤為重要。抓人眼球、令人眼前一亮的電影名,更容易調動觀眾觀影的興趣。
  • 國外經典遊戲譯名
    原名:METAI GEAR SOLID大陸譯名:合金裝備臺灣譯名:潛龍諜影好吧,一個遊戲名字與一個電影名字。。。原名:Fallout大陸譯名:輻射臺灣譯名:異塵餘生自我感覺臺灣翻譯的不錯,挺文藝的,像進口電影一樣的譯名風格。
  • 同一部電影,港臺譯名的腦洞真是大,最後一個不得鳥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看外國電影的觀眾又多了一個樂趣,對比電影的內地譯名和港臺譯名,比如大家最熟悉的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臺版翻譯作《刺激1995》,港版翻譯作《月黑高飛》,雖說兩岸三地文化略有差異,譯名差異較大是正常現象,但是有些港臺的翻譯的確腦洞夠大,下面這些是近段時間的一些外國電影的港臺譯名與中文名對比
  • 港臺同胞,再說自己翻譯好我要報警了!
    變形金剛差「譯」》為題,稱臺灣網友嘲笑「大陸的翻譯很瞎,把帥氣的變形金剛變俗氣」了,並批「擎天柱之名雖好威卻也被笑好俗氣」。在《變4》中,蘭博基尼變身的反派金剛Lockdown,在臺灣被翻譯成「地獄獵人」,在香港、大陸則被翻譯成「禁閉」,也被許多臺灣網友吐槽俗氣而且整個氣勢都沒了。等一下。「禁閉」比「地獄獵人」俗?你確定後者不是某個初中生的QQ暱稱?
  • 這些奇葩電影名讓我窒息
    掐指一算,這麼接地氣的畫風,一看就是香港翻譯的版本沒跑了。翻譯電影名,向來是一門學問。一個好的電影名,能夠錦上添花,激發人觀看的欲望。而「重口味」則主要指臺灣翻譯電影名時,樂此不疲的「神鬼」和「魔鬼」系列。比如,《貓鼠遊戲》臺灣譯名為《神鬼交鋒》。
  • 電影譯名從何來?烏瑪·瑟曼的《千鈞一髮》字面意思竟然是這個
    譯名是觀眾接受外國電影的第一步電影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電影院裡可選的電影越來越多,國產電影和外國電影同時放映,好電影與爛片混雜在一起,一時間令人眼花繚亂,不得不在觀影之前做一番細緻研究。
  • 這些雷人遊戲譯名讓你一臉懵逼
    一個好的遊戲譯名,能給玩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亦可帶來不錯的宣傳效應。
  • 大陸多用前者 臺灣多為後者
    早期臺灣卡通版的《變形金剛》中,曾經將「擎天柱」翻譯成「無敵鐵牛」,「汽車人」翻譯成「歐特巴族」。其中無敵鐵牛最讓人啼笑皆非。  觀察者網在《臺灣同胞,再說自己翻譯好我要報警了!》這篇文章裡是這麼下評論的,「背負著「無敵鐵牛」的黑歷史,這是要有怎樣的勇氣和無畏,才敢吐槽「補天士」和「驚破天」這樣的譯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