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口腔最裡面的第三顆磨牙,通常在智力發育鼎盛的年齡萌出,所以被稱作「智齒」。不過,智齒本身與智慧沒有一絲關係,反而更像是進化不完美的產物。人類由於飲食結構變化,牙槽骨空間比遠古時期縮小,然而牙齒數量卻沒有變化,因此留給智齒的空間就不充足了。
空間有限,智齒也就不容易順利生長,很多時候會長得東倒西歪,甚至完全阻生。這就會引發一系列問題,比如傾斜的牙齒不容易刷乾淨,時間長了可能造成相鄰牙齒的損害,有些還會反覆發炎。因此,沒有咬合功能以及容易出現問題的智齒,醫生會建議預防性拔除。
很不幸,我擁有四顆醫生認為毫無保留價值的智齒。已經記不清這四顆智齒出現的確切時間,它們最初被覆蓋在牙槽骨裡面,後來逐漸生長出來,幾乎沒有發炎和疼痛的經歷。正因如此,若干年前醫生建議拔除它們的時候,雖然我理解預防的理念是防患於未然,但一想到拔牙時大動幹戈的場面,我便退卻了。
這樣糾結著過了好幾年,事情的轉機始於我開始工作以後。或許因為身邊同事都是醫務工作者,對健康的意識和認知水平比較高,我了解到眾多拔除智齒的案例。這些榜樣給了我勇氣,我琢磨著試一下未嘗不可。然而我自己也沒料到,最終的突破遠超最初的想像。
通常,如果有四顆智齒需要拔除,人們一般會選擇先拔一側,留下另外一側能正常咀嚼食物,比較容易接受。但是,我的醫生是大家公認的拔牙高手,他的建議是如果我能接受,一次拔四顆也沒有問題。這種操作,如果放在多年以前,我斷然不會考慮。但是,我了解身邊人曾有相同經歷,這說明人可以承受這種創傷。思前想後,我下定了決心,再說,實在不行還可以中場叫停。
拔牙時間選在了上午十點。考慮到如果真的拔了四顆智齒,大概好幾天不能正常吃飯,於是早上好好地吃了一頓早點。到達診室,先拍攝X光片,發現下頜智齒距離神經比較近,為了看得更清楚補拍了CT。口含複方氯己定漱口水消毒後,開始打麻藥。計劃拔除四顆牙齒,所以上下左右都打了麻藥,針頭很細,疼痛完全可以忍受。過了一會兒,口腔連同嘴唇開始變麻了。
拔牙畢竟是一場小手術,躺倒之後,為了防止汙染,我的上半身被蓋上了一塊藍色手術巾,只留下口腔部位暴露在外面。這樣做的間接好處是,我可以避免看到暴力拆卸的工具,減輕心理壓力。手術開始,先拔除兩顆上頜智齒。我可以感受到牙齒被夾住和扭轉,但是沒有疼痛,非常奇妙。還沒等我反應過來,牙齒就被完整取出。
接著輪到下頜智齒。這時我意識到,設想的中場叫停完全沒有必要。一是因為前兩顆牙的拔除體驗可以接受,另一個原因是,麻藥都打了,不拔浪費。然而,由於下方智齒距離神經太近,在扭轉過程中無比酸爽,打過麻藥也無濟於事。僵持時間較為持久,場面一度比較慘烈,無法大聲呼喊的我只能象徵性地跺了兩下腳。無法感知時間過去了多久,最後兩顆智齒終於被順利移除,僅有一顆牙齒被切除一角後才被取出,其餘牙齒十分完整。因為出血很少,所以不需要縫合以及咬棉球止血。最後我得知,整個過程大概持續了十五分鐘,可以說相當順利。
拔牙後的感受也超出預期,止疼藥可以完全不用。經歷了幾天以牛奶、雞蛋羹和粥為食物細嚼慢咽的日子,一周左右逐漸恢復正常。現在回想,在可行情況下選擇一次性拔掉四顆智齒非常明智。長痛不如短痛,如果遲早要完成,與其花費兩次時間拔牙及恢復,不如一次搞定。況且誰知道如果體驗糟糕,我是否有勇氣再來一遍。
一些朋友在了解我的「壯舉」後感到不可思議,另一些朋友表示自己也糾結是否要拔掉智齒,以下是我的幾點感受和建議:
1. 不要低估自己的忍耐力,要勇於嘗試。想像中很困難的事情,挑戰過也許會發現不過如此。
2. 如果醫生建議拔除智齒,晚拔不如早拔。有朋友因為懷孕前沒有檢查牙齒,孕期智齒發炎又不適合拔牙,十分痛苦。另外,高齡的老年人往往會有慢性病,很多情況下也不適合拔牙。所以,最好還是不要等到不得不拔的時候再下手。
3. 要重視牙齒保護,定期洗牙,平時注重刷牙,使用牙線。隨著對牙齒健康意識的提高,我一般每年會進行洗牙。洗牙的同時,醫生會幫助檢查牙齒是否有其他問題需要治療。由於疫情的原因,今年沒有及時洗牙,之後在拔牙前拍攝的片子上發現了一顆齲齒,幸好不太嚴重,及時修補就好。如果沒有定期檢查的習慣,等到齲齒程度很深,症狀明顯時再去治療,花費的金錢和治療的痛苦程度可能都會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