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戀相親類節目一直是綜藝市場上不可或缺的品類之一。在形式更迭、內容多變,不斷興起又升級、不斷出新又換代的同類節目中,《新相親大會》第四季憑藉一如既往的調性與氣質站穩一席之地,並獲得了不俗的觀眾口碑和行業反響。
節目於7月12日晚完美收官,csm59城整季平均收視達1.12%,單期最高達1.75%,穩坐周日同時段收視前列,並問鼎同類型節目收視冠軍。節目主話題#新相親大會#微博閱讀量達19.3億,新增閱讀量5.1億,討論總量71.9萬,新增討論量20.4萬,相關子話題閱讀量4.7億,討論量8.9萬,官微閱讀量近9000萬,#新相親大會#、#新相親大會 孟禹私#、#新相親大會第四季收官#等話題上榜微博熱搜7次。
有媒體評價稱,《新相親大會》第四季為觀眾構建了一個全景式的家庭式婚戀視角,讓父母陪伴參與到子女相親的過程中,並通過規則的不斷優化,尋求到兩代人婚戀話語權的最佳平衡點。也有行業人士指出,節目通過相親話題不斷擴展代際溝通的邊界,觀照現實生活,引領觀眾回歸家庭,引發婚戀相關話題的發酵與代際溝通的良性回歸。
「當之無愧的相親節目Top1,帶著爸媽去相親充分體現了婚姻本就是兩個家庭的結合」、「感謝節目讓我們全家在晚餐時間其樂融融」「老少鹹宜,時常感動」等則是無數觀眾的心聲。
縱觀第四季整季節目,《新相親大會》立於已有模式和內容輸出的基礎上,憑藉與婚戀相關的話題,引起了全民關於社交、戀愛、婚姻、家庭、教育等一系列社會議題的探討,實現了節目在行業、觀眾、社會影響等領域的多維度突破。
立足當代社會婚戀剛需
以素人樣本折射適婚群體
結婚率下降、離婚率升高等受關注度極高的社會現象背後,有社會的更迭變遷,有大眾的思想變化,也夾雜著無數社會問題。但,婚戀需求一直是當代社會適齡男女的剛需。
人類學知名學者項飈提出在當代青年群體中存在「附近的消失」現象,更多的適齡男女回歸到父母介紹式婚姻,則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婚戀的剛需。
《新相親大會》第四季正是立足於這樣的用戶剛需,為適齡男女提供了相親婚戀的平臺,體現出節目的生活樣態和服務屬性。同時,節目也以此為基礎打磨出娛樂化的內容,為觀眾帶來了與眾不同的視聽體驗。「剛需」對節目而言,意味著紮實、廣泛的受眾基礎,而娛樂化元素的融入則意味著契合當下受眾收視喜好,節目也因在這兩方面的專注和深耕,具備了較前三季更強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區別於市場上眾多婚戀相親類節目,《新相親大會》第四季延續了前三季的模式與內容,以真實的素人樣本、真實的家庭樣本為基礎單位,以真實的婚戀訴求為出發點,展開真實的婚戀相親,更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化狀態和場景。
在一眾素人樣本中,如30歲母胎單身的牙科醫學博士劉光元,不敢跟女生主動示愛;文質彬彬的法學博士黃章令勇敢追愛,在舞臺上向孟禹私浪漫表白;人生受到母親和小姨掌控的劉思晨;對父親的感情從討厭到依賴,從沒有交流到無話不談的池夢雨;有過婚史且與前妻育有一子的蔡子傑;在上一段感情中迷失自我,最終懂得「愛不是生活的全部」的賴譽尹等等,他們的性格、家庭、婚戀觀等都具備一定的樣本代表性,他們的經歷和狀態反映出了熒幕前廣大觀眾的真實生活面貌和觀念。
節目通過如此迥異的素人樣本集合,折射出了當下適婚男女觀眾群像,一定程度上刻畫出了青年男女的婚戀圖鑑。對他們而言,節目中的嘉賓儼然就是一面鏡子,照見個體行為和觀念的同時,也激起了群體的集體討論和反思。
代際碰撞推動話題出圈
以家庭收視掀起全民議論
《新相親大會》第四季本身模式構建就立足代際碰撞的獨特視角,既有對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呈現,也有對由婚姻到家庭的社會現實的觀照。
模式上,節目始終直指家庭式群體受眾和「合家歡」式收視,帶領觀眾真切感受了不同家庭對於婚戀擇偶的多元想法,催化了子女與父母、家庭與家庭之間的情感溝通。而且,第四季在製作及內容話題上的創新嘗試和探索更進一步,促使節目進一步破除綜藝壁壘,以大眾傳播的方式走向廣泛的大眾視野。
本季節目中,《新相親大會》首開雲探班直播間,主持人孟非、張純燁與網友展開零距離互動,觀看量總計60.55萬。「618」直播混戰中,節目開啟了具有IP屬性的直播特別節目,在3小時內,巧妙地移植了綜藝功能,共計全網有765萬網友圍觀直播,並斬獲1.02億元的帶貨戰績。
如此,《新相親大會》第四季在模式和內容上把控社會熱點和行業新趨勢,做出了更細緻化的嘗試,不僅進一步積聚了人氣,拓展了節目在全媒體端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也讓節目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跨界嘗試上具備了更多的想像空間。而且,節目藉此打造出的全新視聽形態和內容也刷新了觀眾的視聽體驗。
節目在播期間,由內容所引發的話題探討,從節目內擴散到網絡媒體、社交媒體,掀起了全民關注和熱議。與婚戀相親相關的話題,如「母胎單身」「離婚帶孩子」「二婚」等,婚戀關係的潛藏話題,如「前男友幫忙相親」「男生帶紅顏知己來相親」「因兄弟友情放棄女友愛情」等,甚至是與父母家庭的關係,如「媽寶」「父母掌控子女婚姻」等,都從節目中延伸開去。
首先,這些話題本身就具備了潛在的社會議題屬性,節目將這些話題引出,並在傳播和探討過程中引起全民關注,實現了節目的出圈。其次,這些話題的傳播也助力節目打破了綜藝的圈層壁壘,開啟了面向廣泛群體的大眾傳播,實現了節目在內容層面的價值輸出。
以小見大積聚節目能量
厚積薄發輸節目價值內涵
縱觀《新相親大會》第四季,節目在模式上以樣本見群體,內容上以婚戀見社會,受眾上從家庭到全民,價值上從愛情拓展至生活能量,皆從小處或具象化、具體化對象著手,折射出更大範圍、更廣泛領域的影響力。
回溯到節目的初衷和源動力,作為一檔以滿足受眾婚戀需求為出發點的婚戀相親類節目,《新相親大會》第四季從具體個體化的愛情故事,家庭式的觀念碰撞為初始元素感染了無數觀眾。其中,既有走出「家暴」影響,再次勇敢尋愛的事跡,也有受到深刻的情傷再次鼓起勇氣追愛的故事,有父母強力幹涉子女婚姻後又尊重子女意願的態度轉變,也有從「媽寶」走向獨立成熟的經歷。
比如遭遇前男友家暴的湯楠,最嚴重的一次甚至由鄰居幫忙報警才得到解救,而她則在經歷被傷害、被求和之後才得以收穫單身的自由和幸福,如今則勇敢地站上了《新相親大會》的舞臺,追求真愛;比如大年初三主動請命奔赴抗疫一線的楊旭蓓,在救治病患過程中冒著巨大的感染風險卻沒有絲毫退縮,用勇氣和大愛之心鼓舞了觀眾。而與男嘉賓王崧權牽手開心的樣子則成了節目中的「名場面」,也讓觀眾全程以「姨母笑」的姿態見證了這一場浪漫之愛。
這些內容和元素在廣大的青年群體中和當今社會背景下,擁有極大的共情基礎,節目也因此激發了廣泛的受眾共鳴。在能量傳遞和價值輸出上,《新相親大會》第四季鼓勵適齡男女在平凡的生活中勇敢追求自己的愛情,為自己的愛情和婚姻做主,追求幸福,也引導著全社會對諸多婚姻問題的積極取向。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而婚姻又是組建家庭的核心,婚姻的幸福與否關係到每個家庭的幸福,也牽動著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於此,《新相親大會》對適齡男女在婚戀相親層面提供的助力和觀念輸出,也具備了相當的社會貢獻。
《新相親大會》第四季在繼承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又破又立,打破素人樣本和素人家庭的局限,掀起更廣泛人群和家庭的感悟和思考,打破家庭式收視的受眾圈層壁壘,掀起全民關注,打破婚戀的話題壁壘,形成社會議題的探討和傳播,讓節目所凝結的能量和價值走得更遠也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