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香港青年梁可民(Basa)曾因被 「黃媒」誤導,一度對內地十分排斥,但隨著工作與內地的接觸增多,終識破謊言。梁可民感慨「『黃媒』摧毀的不僅是我們的認知,更是香港的下一代」,談及近日熱議的「港區國安法」,梁可民直言令人振奮。
圖為梁可民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梁可民在接受採訪時開口便形容自己是一名「資深黃絲」,「在我讀書的年代,學生都是從小看『黃媒』新聞長大的,因為相比其他媒體,『黃媒』的色情、暴力元素更多,例如跳樓新聞,只有『黃媒』不打碼,正值青春期的年輕人很容易被這些低俗元素吸引」。梁可民說:「長期受影響的結果很明顯,就是覺得內地處處落後,所以當初我和好多同學一樣都好『黃』。」
踏入社會工作後,梁可民成為一名樂隊經理人,常常要到內地宣傳,有時一住就住上十天半個月,經過長時間接觸,他發現內地根本不像報導中那種情況。梁可民提到:「香港『黃媒』會大肆報導內地遊客的不文明行為,例如有人隨地大小便等,令人覺得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但事實上,許多大城市的文明程度並不比香港落後,我在內地就從來沒見過這種不文明現象」。梁可民表示,香港年輕人對內地的負面觀感是長年累月留下的刻板印象,與「黃媒」的偏頗報導密不可分。
比起負面報導,漫天謠言同樣可怕。2019年「修例風波」期間,關於「8·31」遊行、「新屋嶺」的謠言不絕於耳,在梁可民看來,是十分詭異的現象。他說:「謠言可能只是某個網站上不負責任的一句話,但闢謠的警方要為自己說的每句話負責,為什麼還是有人選擇信謠言而不信警方?」他認為,這些造謠者故意散播負面暗示。
對於「修例風波」後,部分年輕人熱衷街頭暴力,梁可民痛斥,很大一部分年輕人的想法在「黃媒」的洗腦和煽動下,認為循規蹈矩地工作沒有價值,街頭抗爭才是其價值所在,「如果這種風氣不扭轉,香港會往怎樣的方向發展?我不敢想像!」
目前,梁可民通過在社交平臺點評國內外時事,成為擁有超20萬粉絲的博主。在鏡頭前直播的梁可民,形象很固定:圓臉上架著一副圓眼鏡,語速較快,帶著一絲香港特有的無釐頭,對香港乃至國際時事侃侃而談,深受社交平臺網民喜愛。
梁可民感慨,「黃媒」去年在「修例風波」中製造謠言抹黑,對年輕人洗腦,煽動他們上街,令他們誤將街頭抗爭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這摧毀的不僅是我們的認知,更是香港的下一代」。談及近日熱議的「港區國安法」,梁可民直言振奮:「立法最大的好處是,不用再擔心在路上走著走著會被人圍毆,不用再擔心因為政見不同而被『人肉』。」
延伸閱讀:
涉暴」黃師」重返學校執教?香港教育局:嚴肅跟進
香港「修例風波」已過去一年,暴力陰霾仍未散去。有香港市民爆料稱,曾暴力衝擊香港警方防線的教師楊子俊已於近日重返學校執教。對此,香港教育局表示,將嚴肅跟進。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在去年(2019年)6月12日的暴亂現場,香港拔萃女書院通識科教師楊子俊暴力衝擊警方防線,被警方以暴動罪拘捕,他隨後「踢保」,近日又被曝出重返學校執教。12日,香港教育局在回復《文匯報》查詢時表示,教師發表意見時應採用和平理性的方式,不應帶有仇恨或以違反社會道德標準的方式表達。教師也不應參與任何違法活動,更絕對不能因個人的政治立場而影響教學,誤導學生、灌輸負面的價值觀。
香港教育局表示,一直在通過不同渠道,提醒香港教師緊守崗位,以身作則。教師的職責是教育學生,守護學生,其言論和行為應合乎專業操守和社會期望,香港社會十分重視教師的專業操守,任何損害教師專業形象的行為都絕不接受。學校亦有責任確保其聘用的教員是否為合適人選,是否能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香港教育局重申,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任何人士不應利用學校作為表達政治訴求的場地,學校有責任把關,不讓政治進入校園。
香港教育局稱,一向在以審慎的態度,根據客觀事實,嚴肅跟進教師涉嫌失德或違法的個案。由於每宗個案有其獨特性,不會就個別個案的詳情作出評論。香港教育局收到有關教師涉嫌違反專業操守的投訴後,將按一貫程序進行調查。若指控屬實,將嚴肅跟進,情況嚴重者,香港教育局會考慮依據《教育條例》取消有關教師的註冊。
香港教育局官員:教育從業者應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價值觀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17日表示,歷史對一些事件已有強有力的定論,教師選取的資料應正確反映該事件的事實,這對於還在基礎學習階段的中小學生尤為重要。在中小學從事歷史教育的人士應幫助學生從小樹立人文、道德、歷史方面正確的價值觀。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網站17日刊登了康陳翠華的文章。康陳翠華指出,一些牽涉大是大非的題目,例如侵略、屠殺等,不可能有國家會在課本甚至試題中讓學生討論其利弊。但在今年的文憑試歷史科中,卻有題目要學生回答「是否同意『1900—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陳述」。眾所周知,日本於1900至1945年間多次發動對華戰爭,造成數以千萬計同胞喪生。試題對學生的引導不但與課程宗旨不符,更會嚴重傷害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完全不符中小學歷史教育之義。
康陳翠華表示,有關試題距離可接受的考核題目水平相差很遠,未能有效全面客觀評估考生的成績,教育局要求取消有關題目,目的是保障考生的利益。在教育的議題上教育局不是無關的第三者,也不是純粹的資源提供者而不須負責教育質量。教育局對試題表達看法和提出處理的意見,絕非以政治來幹預考試。她呼籲所有在不同教育崗位的人士都要反思教育的使命,不要讓教育專業蒙羞。
康陳翠華指出,因發生個別教師不正確教授鴉片戰爭和文憑試題目事件,教育局特意在網上上傳了由專業教師編訂的教學資源供公眾閱覽。教育局期望能與教師及社會人士攜手,為學生締造良好正面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良好的品格和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及歸屬感。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環球網 人民日報海外版 新華網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