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旅港小記】香港年輕人心中的內地:我們和而不同,但我們終是一家
不得不說,交流,真的是打破思維定勢最好的方式。
7月2日,我聯繫上了在上海的髮小羅小姐。聽說我來旅遊,她主動要求當嚮導,說一定要帶我逛逛不一樣的香港,第一站就是她現在住的堅尼地城。
像羅小姐這樣在香港大學度過本科四年和研究生階段的內地學生,不少人畢業後都選擇居住在港大附近,堅尼地城、西營盤都是首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方便回學校。
這不,參觀完堅尼地城新海旁的「濱江大道」,羅小姐就帶我到港大轉了轉。在學生飯堂吃炸雞脾配新款紅豆冰時,碰巧遇到了羅小姐的好友,同為港大畢業生的「港仔」梁彼得。配著米粉、厚多士和炸雞,我們三人不知不覺聊了快兩個小時。
熱愛奧運冠軍和航天員
梁彼得能迅速認出羅小姐,是因為當時我和她正一邊啃著炸雞,一邊伸長脖子抬著頭,看著飯堂裡唯一的電視。畫面中正在重播新任特首林鄭月娥女士的就職典禮,飯堂裡不少食客都抬頭或轉身看著電視。當畫面裡宣誓完畢的女特首走向監誓的習近平主席時,梁生興奮地坐在了我們對面。
「點解你系度ge?呢個係唔系你個fd吖?(你今天怎麼在這裡,這是你朋友嗎)」梁彼得個子瘦高,背著一個巨大的黑色雙肩包,戴了副黑框鏡,一看就是個經常去健身房的朋友。得知我從上海來,梁彼得頓時切換「頻道」,帶著標準的港普口音問我:「哇,你這兩天來,是來看煙花的嗎?」
7月1日晚上,維多利亞港上空舉行煙花表演,尖沙咀附近的廣東道、彌頓道等主幹道晚6時後都會暫時封路至凌晨,陣仗好比每年國慶長假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
於是我索性問他,香港的年輕人如何看待回歸20周年。沒想到,梁彼得先是哈哈大笑,馬上又一臉認真地回答我:「關心肯定不會只放在嘴上,就比如國慶節的時候大家心裡都知道,『今天有點特別是國慶日』,但不會只在這一天愛自己的國家呀。」
「不過,每次有奧運冠軍或是航天員來,大家都會很想去現場看看他們……還有馬上要來港的『遼寧』號,我肯定會去看。」喝了口凍檸茶潤了潤嗓,梁彼得說,之前我國在敘利亞、葉門的幾次撤僑行動,以及去年紐西蘭大地震時大使館迅速撤離中國遊客的「霸氣」行動,在香港年輕人中都有廣泛討論。
梁彼得1歲時就隨父母從廣州遷居香港,那是1991年。那一年,深圳股票交易所剛成立,張國榮和周潤發主演的電影《縱橫四海》上映,距離香港回歸還有6年。但在他印象中,第一次頻繁接觸到內地同齡人,已經是2008年上大學的時候。
「我們普通話不太好,你們又不會粵語,交流總會有障礙。」談話間,經常能從梁彼得口中聽到「你們」和「我們」。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內地學生的「學霸」作風,很多人回到舍堂(宿舍)就是念書,平時討論最多的就是選課和作業。
梁彼得對內地年輕人印象的變化,來自於近年來內地本身的變化。本科主修風險管理的他一直很關心內地市場,對內地的創業潮也早有耳聞。當年在同一個教室裡上課的內地同學,已經有人在做科技創業,公司就註冊在深圳前海,梁彼得攪了攪凍檸茶裡的檸檬片說,好像多少明白了內地同學賣力讀書的原因。
擔憂香港的創新土壤
聊得投機,我們便轉換場地,到港大隔壁的西寶城「續攤」。西寶城是一個大型社區商場,有本地居民每日光顧的大賣場惠康超市,也有專賣家居用品的連鎖雜貨店日本城,以及各種連鎖美食和服裝品牌。在香港的大型社區中,這樣的社區商業綜合體隨處可見。
在一家壽司店門口等位時,我說起30日下午剛到香港,在酒店樓下的7-11便利店試圖掏出手機付款,跟收銀小哥對視兩秒後終於反應過來,尷尬地掏出八達通卡趕緊付款走人。
「其實我們也很希望本土有支付寶這樣的東西誕生,會很鼓舞年輕人士氣。」
聽了他的話,我想起去年夏天來港時,第一次在尖沙咀的一家名表店內看到微信支付的標籤。這次再來香港,不僅免稅店DFS早就可以使用支付寶,連銅鑼灣深街小巷裡的海鮮大排檔,也在店門口貼出了二維碼。
其實在2014年初,支付寶就進駐了香港部分OK便利和卓悅門店,但3年過去,香港零售業的電子支付情況並不普遍,現金、銀行卡和八達通仍是最主要的支付手段。
「你覺得,是因為八達通實在太方便嗎?」我問道。
梁彼得回答:「香港人應該沒想到,過去20年給大家帶來無限便利的八達通,如今可能成為香港擁抱移動網際網路的阻礙。」1997年9月1日,八達通卡橫空出世,作為全港通用的電子收費系統,如今已成為香港的特色之一。
但梁彼得也說,香港本地的創業因子不顯著,是更大原因。「你看香港有那麼多地產大佬,但只有李嘉誠關心高科技,投資了AlphaGo。」我覺得他這個觀點很有意思,忍不住打開訊飛語記,把他的話記了下來,沒想到卻引來梁生當天的第N次驚訝——原來手機APP的語音交互準確率可以這麼高。
我向梁彼得簡單介紹了訊飛語記的「爸爸」科大訊飛,他對這個打破人類語言「巴別塔」的科技公司很感興趣,立即打開手機開始搜索,正巧看到關於語音系統為「一帶一路」戰略搭橋的新聞。
順勢問他香港年輕人是否關心「一帶一路」「滬港通」這些比較「高大上」的時事,梁彼得的回答很客觀:「這些對社會高層次人士,比如商界人士很有影響,對普通人的影響倒不明顯……但是香港保持競爭力,必須要學會向內地看,共贏總是沒錯的。」
從「你們」到「我們」,沒有什麼不同
酒足飯飽後,我們趁著夜色在皇后大道上走走消食。港島西區的街區尺度很小,不知不覺我們就走到了港鐵站。臨別之時,梁彼得說有幾個問題一定要「反問」我一下,第一個問題就差點讓我善意地「爆笑」。
「前兩年A股市場暴跌,內地炒股票的年輕人怎麼辦?會很發愁嗎?」「相比炒股,內地年輕人置業壓力更大,香港應該也一樣。」
「你們平時會去哪裡relax呢?都宅在家?」「宅在家和去戶外運動皆有,全世界年輕人應該差不多啦。」
「最近『香港01』好紅,大家都在上面看八卦,你們看新聞多還是八卦多?」「額,我們也有……今日頭條!」
回答了「好奇寶寶」梁生一連串問題後,末了迎來他的「終極提問」——
「你覺得,你們和我們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你覺得呢?」我反問他。
「沒什麼大不同,我明白了,其實我們都一樣。」
在港鐵站分別時,梁彼得很認真地與我握了握手 。不得不說,交流,真的是打破思維定勢最好的方式。
(圖片由作者提供,題圖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