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瀏陽,再唱《瀏陽河》
第一次來瀏陽時,那還是1951年,他青春年少,韶華正好,創作歌曲被選調到北京參加會演,獲得極大成功;數十年過去,這首歌早已唱響全國、全世界。而他,已是白髮蒼蒼。他就是著名歌曲《瀏陽河》的詞作者徐叔華。
6月28日,懷著對瀏陽的深厚感情,如今定居北京的徐老以86歲高齡再回瀏陽,進行為期兩天的探訪,他參觀了歐陽予倩大劇院、市志檔案館,重遊了風光橋、瀏陽河。時間歷經多少滄桑,山城變化巨大,但老人對這片故土的熱愛一如當年,就像他內心的那首歌,歷久彌新,久唱不衰……
瀏陽日報記者張玲
回憶瀏陽
激情燃燒中的傳世之作
「徐老來了!」28日下午四點半,解放路,花鼓戲劇團,一群戲曲愛好者奔走相告。這是老人探訪瀏陽的最後一站,前往花鼓戲劇團,回味激情燃燒的歲月。很多人都不知道徐老和花鼓戲的淵源,就如同很多人都不知道《瀏陽河》這首歌,也和花鼓戲有關。
在眾人簇擁下,徐老應邀聊起《瀏陽河》的最初創作。「它其實一開始,就是花鼓戲的唱段。」徐老笑著說。
故事追溯到1950年,湖南土改運動開始,當時湘江文工團一批搞文藝工作的年輕人被分成幾個工作隊下到田頭採風,19歲的長沙人徐叔華,也是其中一員,被分到長沙市東郊瀏陽河畔,他有一副好嗓子,愛唱民歌。很快就秋收了,分到了田地的農民有了種糧積極性,交公糧路上也頗有些你追我趕的味道。
那種熱鬧歡騰的生活氣息感染了徐叔華,他頓時來了靈感:「我想著一位爺爺和孫兒推著小車送公糧,不小心車陷水溝,他們想請一位青年幫忙抬車。青年有意逗弄,就對孩子說:你要是答得出我的問題,我就幫你抬。」
青年問了什麼問題?花鼓戲劇友們都心知瞭然,那自然是「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幾十裡水路到湘江?江邊有個什麼縣?出了個什麼人領導人民得解放?」
「咯還不曉得……」大家異口同聲回起話來,劇團內笑聲一片。由徐老創作的《推土車》,後改名《雙送糧》,受到追捧。1959年,阿爾巴尼亞藝術家代表團來湖南訪問演出,提出聯歡時唱一曲湖南民歌,經過接待方再三斟酌,將《雙送糧》的詞,結合作曲家朱立奇、唐璧光「送瓜調」的曲,「組裝」成了如今的《瀏陽河》。
興致一來,徐老帶頭和劇團志願者們一起唱起這首歌,別看老人已經86歲了,他精神抖擻,嗓音依舊非常美,充滿了藝術家風範。
再遊瀏陽
熱情澎湃中記憶依舊鮮活
有趣的是,因為徐叔華並非瀏陽人,《瀏陽河》的歌名也是後來取的,所以創作初期,他並沒有來過瀏陽。那徐老又是如何了解瀏陽,並寫活了《瀏陽河》這首詞的呢?
「我就問,從鎮頭到湘江有多遠呀!」老人哈哈笑起來。寫完《雙送糧》後第二年徐老就來到瀏陽,他住在農民家,依舊是深入基層進行創作,後來還有廣為流傳的《補鍋》等劇本。住在瀏陽,自然離不開親近瀏陽河,徐叔華也和當地人一樣,在瀏陽河洗衣洗米,連洗漱、洗澡也都離不開瀏陽河,這樣的生活他印象深刻,直至如今還記得。
除了從老人口中了解瀏陽,徐叔華還遍尋資料來了解瀏陽:古有瀏渭水,繞出九道灣,河水清亮,兩岸風光……對瀏陽的熱愛,老人始終如一。
這次在市志檔案館,他又要講解員細細講瀏陽來源,每一段歷史,每一段展廳,他都聽得津津有味。早些年,在《瀏陽河》響遍全球之後,他還買了二三十萬元各種版本的磁帶,足足幾箱,從北京運送過來捐獻給瀏陽檔案館。如今回訪瀏陽,還能看到這些,老人感到特別高興。
徐叔華的妻子表示,因為瀏陽就如同他成長的平臺,從創作到唱響,都充滿著成就和回憶,「他真的是很喜歡瀏陽,也特別感激瀏陽。」
「徐老的激情,徐老的創作,就是一種前輩的鼓勵和標杆!」瀏陽花鼓戲劇團老團長魯豐良說。
「值得學習的是我們瀏陽呀!」這位可敬的老人連連表示,藝術源自生活,更源自對生活的熱愛,而熱愛生活的瀏陽人民已經創造出屬於瀏陽人的藝術作品,那就是如今美麗的家鄉!她文化沉澱,經濟騰飛,就像《瀏陽河》,已經響遍全國,全世界!
□相關連結
《瀏陽河》差點「無名無姓」
67年了,《瀏陽河》依舊傳唱不衰。徐叔華老先生贈送給瀏陽檔案館的幾大箱磁帶,僅僅是一個縮影。67年來,《瀏陽河》這首歌曲被廣泛錄音廣播、灌制唱片、出版曲譜,不知發行、出版過多少次,成為膾炙人口的中外名曲。但因為各種原因,很長一段時間內,有關部門在出版發行歌曲集選編《瀏陽河》時,或者在演唱這首歌曲時,都將詞作者的名字標註為「湖南民歌」,而不是「徐叔華」,以至於徐老在十多年的維權路上,幾多艱辛與心酸。
2015年,《瀏陽河》曲作者唐璧光逝世(本報曾報導《<瀏陽河>曲作者在歌聲中走遠曾與瀏陽80後小夥有個約定》),當時徐叔華就有一種不舍與遺憾,他說:「我們都吃過很多苦,其中的感覺只有自己知道。」
但這一路探訪,讓所有同行以及接待的人都印象深刻的是,老人對人、對事,滿是謙卑和好感,他無論何時何地,總是充滿笑意,讓所有人都欣慰感懷的是,老人身體健康,精神矍鑠。
老人的家人表示,儘管人生路上有些坎坷,但老人心胸寬闊,能為藝術做出一些貢獻,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