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地區現存的仿古式建築多是祠堂廟宇,離我家比較近的一座廟叫茅慄嶺包孝肅公廟。廟裡的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從外向內依次是廟門、戲臺、香亭、正殿。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正殿的廳柱聯:「孝為百事先,好語規人正直賢良神必佑;肅令三申戒,警言勸世奸貪邪惡法難容。」正殿正中供奉的是包拯包孝肅,左邊是觀音大士,右邊是財神。2019年在正殿左側建起了觀音殿,並且重新修了觀音大士金身,而原來正殿的觀音大士金身則被拆除。
包公廟可能是瀏陽地區現存最多的廟宇之一,儘管叫法不一,有包公廟、包孝肅公廟、孝肅包公廟、包公殿、赤馬殿、龍圖閣、龍圖寺,等等,但廟中供奉的都是包拯包孝肅。僅末齋家附近就有好幾座包公廟,除了茅慄嶺包孝肅公廟,還有利方衝青龍山包公殿、白石衝包公廟、木耒衝岐鳳山包公廟等,其中白石衝包公廟在通往文家市、中和的荷文公路旁,青龍山包公殿在天子灣風景區門口。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合肥肥東)人,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二月十五日,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因曾授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逝世,諡「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高祖包業,曾祖包襲,祖父包士通,父親包令儀,母親張氏,原配張氏,續配董氏,侍妾媵孫氏,子二,包繶(曾任潭州通判)、包綖(改名包綬,字君航)。女二,一適陝州硤石縣主簿王向,一適國子監主簿文效。孫五,包永年、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
瀏陽的包公廟(包孝肅公廟)
據同治《瀏陽縣誌》記載的包公廟共有十七座,但前面提到的幾座包公廟都不在其中,這也說明瀏陽的包公廟歷來就比較多,尤其是在南鄉。瀏陽縣城的北城外下濠隆興寺的舊址,原來有建於道光八年的包孝肅廟。在今天的集裡街道東沙村、平水村西湖山腳下都有包公廟。
瀏陽東鄉載於縣誌的包公廟(包孝肅祠)有三座,分別在高坪的三合水,沿溪澄潭的李家山,小河凰岡水口。其中小河鄉皇崗下彭(皇碑村下彭組,原凰岡水口)孝肅包公廟始建於明朝崇禎年間,由三羅兩沈姓等五位長者為首捐資倡建。從地圖上看高坪雙江口建有包公廟,古港梅田村有紫陽山包大丞相紀念館。
同治《瀏陽縣誌》祀典志,縣東祠廟,包孝肅祠,三合水一,澄潭李家山一,凰岡水口一。
瀏陽南鄉載於縣誌的包公廟(包孝肅祠)有六座,分別在金剛南嶽村江家衝,金剛柘溪,文家市樓前,文家市大成村墨斗嶺,六龍山,鐵山界。其中文家市鎮巖前村和江西萬載黃茅鎮洪爐村交界的鐵山界包公廟始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嘉慶、道光都曾重修增建,這座包公廟一半屬湖南瀏陽,一半屬江西萬載。文家市鎮大成村井泉片建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墨斗嶺包公廟,是瀏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在澄潭江鎮虎形村苑衝片上山組有一座包公廟(包公殿),該廟始於康熙三年,雍正年間建,文革時期古廟被毀,文革後歐陽榮鵜等人為首重建,1987年被燒毀,次年重建。
同治《瀏陽縣誌》祀典志,縣南祠廟,包孝肅祠,江家衝一,柘溪市一,沙溪牌樓前一,洞仙觀側一,六龍山一,鐵山界一曰龍圖寺。
瀏陽西鄉載於縣誌的包公廟(包孝肅祠)有四座,分別在棖衝與楊花交界處的黃崗嶺,普跡蛇頭(叫東京寺),普跡江家渡,葛家馬家灣賀家嶺(叫龍圖閣)。末齋在地圖上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地名叫廟衝,在黃崗嶺、江家渡附近都有廟衝。
同治《瀏陽縣誌》祀典志,縣西祠廟,包孝肅祠,黃岡嶺一,蛇頭一曰東京寺,江家渡一,明傅君茂構覆以茅,乾隆間募資易瓦。馬家灣之賀家嶺一曰龍圖閣。
瀏陽北鄉載於縣誌的包公廟(包孝肅祠)有三座,分別在龍伏相市村,沙市河背(叫元明古剎),赤馬殿。瀏陽最有名氣的包公廟要數北鄉赤馬湖畔的赤馬殿了,可能很多沒有去過的人都和末齋一樣,只知赤馬殿,並不知赤馬殿又叫包公廟。1958年建成的赤馬湖(原名紅旗水庫)因赤馬殿而得名。
赤馬殿的殿址原名龍頭山。據碑文記載,北宋仁宗時,龍頭山下的仰山嶺有個叫藍偉人的從軍當了個押解糧食的小官,一年藍偉人解糧路過剛發生水災的河南蘭考,見到處都是饑民,便私放官糧賑濟災民,私放官糧,依律當斬,因包拯在朝堂力爭,藍偉人才能得釋返家。後回到家的藍偉人聽聞包拯去世,便設牌位朝拜奉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當地鄉民將古樟樹的樹蔸雕成包公像,並修建赤馬殿供奉。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包公誕辰,文革時被毀1985年至2002年先後重建。赤馬殿有一副嵌入附近十大姓的對聯(邑人羅漢吾撰):陳情殿左,傾不盡滿腹箴言,瓣香何所求,惟祈周道如砥,黃河肅清,水陸平安光四表;戴德神聰,剖幾多無頭疑案,凡人喻斯義,須知李下防微,劉風默化,閻羅包孝振千秋。
瀏陽的觀音廟(觀音殿)
在瀏陽除了包公廟外,觀音廟的數量也是比較多的。而在瀏陽各大寺廟中,供奉最多的應該是觀音大士,而且很多廟裡都另外建有觀音殿。瀏陽四大名寺中的大光寺、寶蓋寺都建有觀音殿,護國興華禪寺也有奉祀觀音大士。有1700多年歷史的社港登龍山登龍寺(原名普濟禪寺,湖南現存最早的兩座古寺之一)也建有觀音殿。瀏陽縣城的西湖山也建有觀音寺,在東鄉小河凰岡原來有一座石蓮寺,也叫觀音堂。
同治《瀏陽縣誌》祀典志中記載的觀音廟就有十座,分別在東鄉的永和市、張坊市、青荷洞、金谿山,南鄉的楊花觀音閣、文家市、跳石港、白石衝,西鄉的紗帽港和北鄉的長壽山。其中不少觀音廟至今仍在,像始建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太平橋紗帽港觀音廟(慈雲閣),破四舊時遭到嚴重破壞,僅剩下一對方形麻石柱和一尊麻石香爐,2004年進行了重修。
同治《瀏陽縣誌》祀典志,觀音廟,縣東,永和市一,在洲上,四面皆水,叢篁饒閣;張家坊一;青荷洞一,曰石井庵;金谿山一,眾置田產。案:觀音大士直省州縣奉祀者多宋以來封「靈威廣大」四字,道光二十三年加。縣南,距縣五十裡一,明萬曆間建;文家市一;跳石港一,曰慈雲閣;白石衝一,曰香蓮寺。縣西,在紗帽港,亦曰慈雲閣。縣北,在長壽山,蘇姓建。
另外瀏陽還有些地方的命名是因為當地建有觀音廟,比如荷花的觀音路,從浦梓港注入瀏陽河的支流清渭水(也叫淨溪河)流經的荷花坊段有一座觀音庵;南鄉楊花的觀音閣(今觀閣村),瀏陽觀音閣彭氏就是明末從嶽陽甘田遷到觀音閣的;東鄉官渡的觀音塘(今觀音塘村),曾建有堪稱「瀏陽東區第一」,佔地近5畝的觀音廟。在北鄉龍伏的石柱峰還有一條長約16裡的觀音古道。
在瀏陽南鄉荷花,建有包公廟的地方,不遠幾乎都建有觀音廟,不知道別的鄉鎮是不是也這樣?像前面提到的木耒衝岐鳳山包公廟,過荷文公路往瀏陽方向不遠就是原來的跳石港觀音廟。再過去一點的白石衝既有包公廟,又有觀音廟。從荷文公路過環島轉到瀏陽南前面走西環路,過瀏洪高速路橋下不遠是鄭家園觀音廟,距離茅慄嶺包公廟和青龍山包公廟都不到兩公裡。
據《鄭家園迴龍山觀音廟記》載,康熙二十九年(1700年)庚午六月瀏陽鄉民,宗聖公曾參的第六十六世孫曾尚菘由江西南安府上猶縣迎回觀音大士金身一樽,其家族武城曾氏自此人丁興旺,附近鄉民慕名前來朝拜,到雍正七年己酉(1729年)眾鄉紳倡建觀音廟於瀏陽南鄉鄭家園迴龍山,至今近三百年。
瀏陽東鄉永和七寶山的鰲山觀音廟(普濟寺)是瀏陽境內建築形式比較有特點的一座觀音廟,坐落在蔣埠江大橋旁的巖壁上,依山臨河而建,山腳是瀏陽河上遊的支流小溪河,廟始建於明末清初,香火源於廣東嘉興洲蓮花塘。
(文/末齋,關注方志、族譜的文史愛好者)
參考資料:嘉慶戊寅《瀏陽縣誌》、同治癸酉《瀏陽縣誌》、謝建國《瀏陽歷史建築遺存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