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守初心擔使命 為民解水憂
客家新聞網 見習記者歐豔芬
「終於喝上乾淨水了」「有了井水灌溉,村裡40畝晚稻喜獲豐收」「改管道造以後,水壓變大了,水質更加清澈、乾淨」......初冬時節,興國、尋烏等地的群眾因水而樂。近來,贛州市全市持續乾旱少雨天氣,導致部分地區日常生活用水、農田灌溉用水告急,贛州市黨員幹部將主題教育與日常工作有機融合,相互促進,為水奔忙,確保群眾生產生活用水無憂。
為水奔忙解民憂
清晨,興國縣良村鎮雄崗村小福善組的老潘打開家門口的水管,接水,洗漱,準備開始一天的勞作。「以前村裡的蓄水池有泥沙淤積,管道流出的水不僅發黃而且水量很小。我們不得不到數百米外的小河挑水喝,挑一轉得十多分鐘。現在蓄水池的泥沙清走了,我們在家就能喝上乾淨的水了。」飲水問題得到了解決,50多歲的老潘連連感謝村幹部,笑呵呵地豎起了大拇指。
良村鎮雄崗村飲水問題得到及時解決,這是興國堅持弘揚蘇區幹部好作風,黨員幹部深入調研,積極為民服務解難題的一個縮影。興國縣是蘇區幹部好作風的發源地,在主題教育過程中,該縣在抓實抓好學習的基礎上,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解決「關鍵小事」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為解決群眾反映急切的用水問題,興國縣還擇機實施人工增雨作業2次,成立找水打井突擊隊,為10個鄉鎮的15處缺水村組實施探採結合井。
晨霧散開之後,大餘縣青龍鎮二塘村的成熟晚稻一片金黃,村民們將收割好的稻穀,一袋一袋運往家門口進行晾曬。「在晚稻抽穗期缺水時,縣紀委監委給我們打了一口井,才能有這麼好的收成。」正在曬穀場翻曬稻穀的貧困戶黃豔毛說。
黃豔毛說的「連心井」,是二塘村日前新打的一口農田灌溉井。主題教育期間,大餘縣各級領導幹部沉到一線深入調研,開展「四問於民」,採取談心談話、個別訪談、政治家訪、召開座談會、設立意見箱、發放徵求意見表、進村入戶等方式為民分憂解難。大餘縣紀委監委幹部了解到掛點村二塘村海眼裡小組26戶農戶,約40畝農田灌溉缺水,經過研究商討,迅速出資打了一口灌溉井,為周邊農田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改造管網暖民心
11月12日,尋烏縣流田徑管網改造片區,施工人員正在做最後的路面平整,通過供水管網改造,當地居民已經用上了新管道供應的太湖水。市民們紛紛表示,改造了管道以後,水壓變大了,水質更加清澈、乾淨,使用起來很方便、很放心。
圖為尋烏縣石圳片區老舊供水管網改造施工現場。陳星亮 攝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在主題教育調研中,我們組織幹部逐戶上門,通過談話交流、調查問卷等方式,聽到了群眾最想說的話,徵集到群眾最真實的意見建議。現在城區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工程穩步推進,有部分群眾已用上了安全放心水,我們也感到很欣慰。」尋烏縣住建局副局長陳東林說。尋烏縣廣大黨員幹部下沉一線,傳承和弘揚「求真唯實」的尋烏調查精神,上門入戶開展調查研究,他們奔著問題去、帶著問題學、盯著問題改。為群眾解決了飲水難題,尋烏縣開展了為期1個月的農村集中式供水專項監督檢查,切實保障了全縣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
生活用水關係著千家萬戶,水質好,供水情況穩定,是每位市民的期盼。贛州市中心城區一些供水管網使用年限長,老化腐蝕嚴重,還有淤泥堵塞,管網破損也時有發生。「贛州水務集團將主題教育與日常工作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各生產一線部門加大力度做好管道、電路等供水設施的巡檢、維護、保養,確保供水設備處於完好狀態,重點監測管網末梢、未改造的老管網,確保中心城區供水平穩有序。」贛州水務集團集團相關負責人李小青說。
結合主題教育,贛州市水務集團進一步加大水源地保護區巡查力度,及時發現影響水源水質的各種汙染因素,嚴格執行水質檢測中心三級水質檢驗制度,合理安排各水廠之間的制水量、供水量和供水壓力,確保中心城區供水平穩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