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高分電影《陽光普照》:孩子叛逆,父母做錯了什麼?

2020-12-21 小務虛

導演鍾孟宏談「陽光普照」的含義:「人們會說,父母的愛就像太陽,毫無保留地給了孩子。但我有時會想,世界上真有什麼東西,是再多也無害的嗎?」

這部豆瓣評分8.4高分的電影,確實值得細細品味,細細回味。

看完了電影《陽光普照》,我一直在思考,到底這部片最大的意義在哪裡,它到底想觸發父母進行什麼樣的思考,毫無疑問,這是一部關於家庭題材的電影,其中核心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對孩子的影響。

如下是這部片的簡介:

平凡的一家人阿文和琴姐育有兩個兒子,叛逆的小兒子阿和與好友菜頭砍傷人進了少年輔育院,但阿和的女友小玉卻帶著身孕來家裡…琴姐不顧阿文反對,將小玉留下來照顧。此時,被砍傷者家屬也來找阿文求取巨額賠償,阿文受不了總是帶來麻煩的小兒子,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資優生大兒子阿豪身上,卻不知道溫暖善良的阿豪心中也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豆瓣上有非常多資料解讀每個角色,因此,我不再作人物解讀,我倒想深入了分析一下,是什麼樣家庭環境會造就這樣一種現象:

被爸爸阿文寄以厚望的優等生大兒子,溫柔穩重善解人意,卻在高考失利復讀的時候,走上了不歸路。與哥哥相反,小兒子卻頻繁惹禍,打架滋事,還因此進了少年輔育院。同樣的父母,為什麼會送出區別如此大的兩個孩子?

駕照需要考,為何不需要考?

影片諷刺的是爸爸阿文是一位駕校的教練。

每一位學車的人,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才能上路,這一點,阿文是非常清楚的,開車不是鬧著玩的,是會出人命的。

因此,每一位學員練車時的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嚴格按照要求去做,否則就不可能拿到駕駛證。

阿文的口頭禪(也是駕校的口號):「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成了他的教養兒子們的理念,或者說成了他對大兒子殷切期待的信念,而對於小兒子阿和,他似乎已經完全失去了信心,他對外人說,他只有一個兒子,他對小兒子已經絕望到了不承認他的存在。

這更進一步促使阿文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大兒子阿豪身上。

影片並沒有過多的鏡頭放在他們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但是我們可以從一些談話的細節得知這對父母的教養理念。

有一點完全可以肯定的是,這對父母,並沒有像重視考駕照一樣重視學習育兒方面的知識,這是一個社會普遍現象,我們從來沒有真正重視到底怎樣才能正確培養孩子!

我覺得這部片的最大價值,就在於此,車沒有學好,每一個人都可以直觀的感受到車禍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但是如果沒有學習正確的教養理念,那麼父母盲目的熾熱的愛,就極有可能把孩子推上不歸路。

而且幾乎是決定性的,每一位父母早期為孩子塑造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未來的人生,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父母有不可逃脫的責任,大兒子走上不歸路,小兒子變成了小混混,這完全就是家庭教養造成的。

因此,引起父母重視科學的教養方法,我覺得是這部片的最重要價值之一,每一位父母,都必須學習科學的育兒方法來培養孩子,如果孩子叛逆,打架甚至走上不歸路,罪魁禍首就一定是父母。

教養需要科學方法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就像每一位想開車的人一樣,都想把車開好,但是車的危險我們能直觀感覺得到,因此,我們花了相當的時間去學習開車的每一個細節,直到這些科學的開車方法都訓練成了自動化的習慣,我們才開始上路。

而且一開始還是在教練的陪同下上路的。

我們如此重視開車的危險,但我們卻對盲目教養孩子的後果視而不見,盲目的按照自己的人生經驗來教養孩子,這是造成種種悲劇的根源。

育兒,教養也是需要科學方法的。

否則,就是在拿孩子的命開玩笑,同時也在拿父母自己的命運開玩笑,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影響的。

沒有退路的恐懼驅動力

我們的大腦有個特徵,就是它可以是被外力驅動著去做事,也可以是被自己驅動著去做事,這是兩種驅動力,會造成完全不同的2個結果:

被外力驅動著去做事,是恐懼驅動力,因為害怕才去做。自我驅動著去做事,是快樂與做事並存的驅動力,因為快樂才去追求。恐懼驅動力,作用於杏仁核;

自我驅動力,作用於前額葉;

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情時,都可以由這兩方面的驅動力驅動著:

比如,不喜歡學習,但是還是拼命的學習。

影片中的阿豪被父母寄予厚望,弟弟的反面襯託更是讓他成為了這個困頓家庭的唯一希望,爸爸阿文還希望復讀的阿豪能考上醫學院(補充一點,臺灣醫學院通常是高考滿績分才有機會考上,天之驕子了)。

父母所有的愛都在他身上,所有的陽光都在他身上,這讓他成為了一個「懂事」的孩子,換句話說,這份厚愛原本是兄弟倆的,但是現在卻唯獨落在他身上,他學習越好,越「懂事」,弟弟越被認為是爛泥扶不上牆,這種偏愛就越嚴重。

這就是來自整個家庭的壓力,阿豪因此被恐懼驅動力推動著,以至於他都認為,他不能犯一點錯,他時刻都必須做到完美,而所謂的完美,就體現在父母的期待上,即考上天之驕子的醫學院。

過於懂事的孩子,把所有的重擔都抗在自己的肩膀上,這是造成阿豪走上不歸路的原因。

弟弟之所以入獄,這個懂事敏感的哥哥甚至還極有可能把原因也歸咎到自己身上,正是因為他如此完美,把原本屬於弟弟的那份愛也剝奪過來,這使得他因此深深的愧疚。

而另一方面,當學習變成是重重的外力驅動著的時候,學習本身變得枯燥乏味的過程,這會使得他甚至厭學,他因此在教室裡產生幻覺,在課堂上走神,還被老師點名趕出教室。

這種現狀會使得他學習不進去,一方面是不想辜負父母和弟弟的責任感(即考出好成績,不辜負家人的期待),而另一方面卻是學習上的無力感,而弟弟的入獄成了導火線,把這種無力感推到了極端狀態,這應該就是他走上絕路選擇跳樓的原因。

逼孩子學習,逼孩子做事,逼孩子做那些父母們認為重要的事情,是造成阿豪悲劇的核心原因,表面上看,父母並沒有逼阿豪,但實際上,他們的行為跟逼沒有區別,特別是行為極端的爸爸阿文,弟弟不好好學習,則是直接就被阿文忽略,不承認是他的孩子。

父母的行為明顯表明:學習好才是我的孩子,才能得到愛,學習不好渣都不是;

這就是恐懼驅動力,這是沒有退路的驅動力,孩子會因此很恐慌,不得不拼命前進。

我們可以想像得出,阿文這種極端的愛,在兄弟兩的成長中,起著何等重要的影響力,阿豪因此長期處於害怕失去愛而拼命學習,因為他看得到弟弟因學習不好被爸爸忽略的事實。

因此,這種基於外力驅動的學習成了孩子跨不過去的檻,就好比他一直處於被鞭策中前進,從小到大都是如此,而學習本身成了實現目的的工具,他時刻都處於恐慌中,因為隨時都有可能考不好。如此大的恐慌壓力,一直到他意識到,他無法再繼續這樣下去了,因為高考考醫學院的這個完美目標,似乎讓他感覺到無力感。

壓力是外在的,不得不的,然而自己又已經意識到無法達成,這種無解的矛盾就是這類事件的核心原因。

可選擇的自我驅動力

沒有退路的外在驅動力是大多數人所面臨的苦惱。

這類情況表達為,我們不喜歡某事,但是我們卻又不得不做,這就是恐懼驅動力,它的核心要點就是我們是否出自自我的願意,我們喜歡與否。

比如,我們不喜歡目前的工作,但是我們又不得不做,因為我們必須靠這份工作養家餬口,工作成了工具,而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必須要賺錢,因此,即使手頭的這份工作讓我們覺得厭惡,但我們還是每天做著它,這就是外在的恐懼驅動力。

然而,我們還有另外一類驅動力,那就是基於前額葉的自我驅動力,它與外在恐懼驅動力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我們發自內心的,自己喜歡的,內在的驅動力。

比如,基於這樣的驅動力,我們不會隨便選擇一份工作,不會隨便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唯一標準,就是愛好,感興趣與夢想。

在這個驅動力的作用下,學習也好,工作也好,它成了目的本身,而不是為了結果,也就是我們會樂在其中,享受探索知識所帶來的樂趣,學習與思考成了一種有快感的東西,分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內心深處某個追求的答案。

一面恐懼驅動一面自我驅動

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由這兩種驅動力之一驅動著,唯一的區別就是心態。

比如半杯水,有人說:「只有半杯水了」,而另外一些人說「還有半杯水」,第一種人是恐懼,第二種人是幸運,一種消極一種積極。

同樣一份工作,我可以想著為了養家餬口而做它,我也可以試著去發現工作裡面的樂趣,發現工作裡面可以讓我成長的東西,因為做一個事情有成就有進步,就會感覺到樂趣,會使得我們感覺到人生的價值,這會進一步使得我們沉浸在工作裡面,不斷的提升工作能力。

比如我寫作,我最開始寫作確實就是為了賺取一些補貼家用的錢,這是我的出發點與目的,因此,當一篇文章,能帶來金錢的收入時,我就會感到高興,但如果花了數天寫的文章無法帶來收益時,我又會極端痛苦,這就是外在驅動力的弊端,為了物質,為了名利,這些東西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宰,驅動著我們。

網上有很多人,寫文章確實是為了名利,因此,被名利驅動著時,所有與名利有關的事情,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宰,驅動著我們,比如有些人就會因此研究如何獲得更多瀏覽量,因為這個關係收入,被結果驅動著時,我們就不會花心思在文章的質量上,不會去管到底寫出來的文章是否有用,讀者是否真的能夠有所收穫等等。

因此,目的不同,就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同時,也會形成不同的心態,結果造就不同的人生。

而任何一件事情,隨時都是這兩種驅動力搖擺的結果,也就是,當我們自制力好時,調動前額葉形成自我驅動,此時可以使得自己把注意力放在事件本身上,通過告訴自己,享受當下,關注當下,做好當下,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每一個人都有一層更為基礎的動物性,它會隨時籠罩著我們,這一層動物性,是最容易被環境影響的,而一旦被它牽著走,我們就容易進入動物性的物慾名利的驅動中,結果就不自覺被恐懼驅動著前進,形成對結果的不自覺追求。

公平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經緯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夜的時間都各佔一半。

太陽的公平是這部影片貫穿始終主題,這是理解這部片的關鍵,我看影評有人把它理解為人生有快樂與痛苦的時候,因此要看開點,雖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明顯不是這部片的主題。

很顯然,影片的這個家庭是不公平的,極度不公平,父親全部的愛,都給了大兒子阿豪,阿和則什麼都不是。

更為不公平的是,這種愛是自私的,或許換句話說,它是父母的一種單方面的獨裁,孩子們沒得選擇,沒得商量,只能接受。或者說,沒能力反抗。

阿豪死後,阿文在夢裡夢見阿豪,他們倆一起走著走著,阿豪停了下來,他第一次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爸爸,我不跟你走了,我要走這邊」,這是對公平與自由的一種宣言,而阿豪只有在死後,才敢於說出心裡話,可見父母的這種單方向強勢,到底給兒子們造成多大的心理壓力!

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存在大量的家庭中,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家庭,我們的父母明顯缺乏一種信任與尊重孩子的態度,我們會過多的幹預孩子,命令孩子。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於是很多事情都直接替孩子決定,這就會導致這種典型的家庭悲劇,孩子們被逼瘋,變得叛逆與反抗,甚至最終還走上不歸路。

所以,太陽的公平隱喻的就是這樣一個呼聲:父母要信任與尊重孩子,與孩子們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心聲,而不是單方面的獨裁,從這個角度出發,僅孩子與父母地位平等,家庭中的所有孩子,地位也應該平等,人格是不能以分數來標定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被尊重與獲得同等量愛的權利

這就是公平與自由在家庭裡面的重要意義!

也是這部片最深刻的價值!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因此,它實際上主張全大類都應遵循這樣的法則,即人人平等。

自由

什麼叫自由?

自由的深刻意義又是什麼?

某種程度上來說,公平是為了自由!

而所謂的不公平,就是父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標準做事,這種不公平,就會造成孩子不自由,特別是心靈層面的不自由,表面上,阿豪懂事聽話成績好,是一個標準的好孩子,然而他的內心沒有任何自由可言,他不是為了自己活著,他的心被無數的枷鎖捆綁著,這就是無數的在外驅動力,這些外在驅動力,使得他內心痛苦萬分,但又無處訴說,他即使找女同學訴說,也是徒勞,因為這個枷鎖無解!

比如,我們假設,他跑回家,跟爸爸阿文說我不讀書了,我想過自己的人生(正如他在死後,才有勇氣跟爸爸說,我要走另外這條路!),那麼此時阿文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打擊兒子?

從他對待成天無所事事的小兒子就可以看出,這會招致阿文何以強烈的責罵!

因此,阿豪的這個痛苦是無解的,他必定走上不歸路。

這就是自由的深刻意義,孩子需要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按照父母的要求來過。

某種程度上來說,特別是在中國,今天99%的孩子是沒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父母總以為孩子不懂事,不懂如何做出有利於未來的決定,於是在很多重要的事情上,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要求孩子這樣做,限制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

前額葉有個特徵,越是沒有給他自己做決定,他最終就更不會做決定,結果前額葉會退化,最終變成乖乖兒,好學生,中規中矩。

限制到一定程度,人將產生自我限制的意識,這就是為什麼,真正意義上自由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這就是自由,最可怕的自由限制不是人身限制,而是心靈上的,阿豪和阿和就是這兩個極端的體現,而實際上,他的爸爸媽媽,甚至他的整個家庭,都是心靈自我限制的體現。

相關焦點

  • 豆瓣電影年度榜單發布:《陽光普照》登頂高分華語電影榜;《新神榜...
    豆瓣電影年度榜單發布:《陽光普照》登頂高分華語電影榜;《新神榜:哪吒重生》發布IMAX海報 | 毒家日報 時間:2020.12.2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毒眸
  • 周六侃電影︱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譯  名 陽光普照/A Sun◎片  名 陽光普照◎年  代 2019◎產  地 中國臺灣◎類導  演    鍾孟宏◎編  劇  張耀升 / 鍾孟宏◎主  演  陳以文 / 柯淑勤 / 巫建和 / 劉冠廷 / 許光漢 / 尹馨 / 溫貞菱 / 吳岱凌 / 林志儒 / 龍劭華 / 胡鴻達 / 施名帥 / 張立東 / 張少懷 / 黃信堯◎簡  介   平凡的一家人阿文(陳以文 飾)和琴姐(柯淑勤 飾)育有兩個兒子,叛逆的小兒子阿和
  • 《陽光普照》:失去了太陽,還有人心
    2019年臺灣金馬獎最大的贏家,《陽光普照》,獲得了最佳劇情長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五個獎項。因為某些原因,中國大陸所有電影人集體缺席金馬獎。而在同時間的中國電影金雞獎上頒獎典禮上,憑藉《地久天長》獲得影帝的王景春說:希望中國電影陽光普照,願所有的愛地久天長。和《地久天長》一樣,《陽光普照》同樣是聚焦社會底層小人物家庭的悲慘生活,表現了似乎不可調和的父子矛盾。
  • 為什麼說《陽光普照》是2019年最好的電影?好在哪兒?
    正好現在是奧斯卡頒獎季,其實有很多熱門可以看,而且今年都奧斯卡被稱為是一次大年,因為著實是有一些不錯的電影出現,比如《婚姻故事》、《愛爾蘭人》等等。但是,我今天要推薦的另一部電影,叫《陽光普照》,這部電影被稱讚為2019年最好的華語電影。
  • 電影《陽光普照》,許光漢的內心獨白臺詞,太經典了
    中國臺灣電影《陽光普照》,這部電影極度動人的。他沒有教人走出陰影,必須和解的正能量片子,卻是直面陰暗,破碎的人生。在我們焦慮鬱悶重重壓在心頭時,可以看看《陽光普照》。「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也有人說,世界上最公平的東西只有兩個:一個是時間,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一個是死亡,一出生,我們所有人的終點都一樣。但是如何利用時間,在讓我們死亡之後還能被人們記住甚至是流芳百世,這中間的過程就是,我們的選擇。
  • 《陽光普照》:一部非常成熟且具有深沉社會思考的電影
    這部電影很早就想看,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也不是沒有時間,總覺得看一部好電影,需要一個合適的氛圍,需要有些儀式感。9月的一個下午,把其他事情先放一邊,花了將近三個小時,細細觀看了這部《陽光普照》。看完之後,拉開窗簾,已是傍晚。
  • 電影《陽光普照》解讀
    因為從小愛看臺灣偶像劇的緣故,我對那慢悠悠小情調的臺灣電影也頗感親近,所以看到《陽光普照》的資源時,就毫不猶豫點開。兩個半小時確實有點慢悠悠,但一點也不小情調,甚至很生猛。像是在飄揚的小船上看風景,陡然幾個巨浪襲來又離去,海面復歸平靜但風景已全然不同,回味間又有種新鮮的感悟照亮心懷,所以想記錄下來。
  • IME影評《陽光普照》:光影斑駁
    自新冠疫情以來,我國電影院線至今沒有再更新過電影,高中畢業生們也即將迎來疫情影響下推遲的高考。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電影《陽光普照》是一部關注家庭與個人,圍繞一家人展開的劇情片,該片於2019年9月6日在第44屆多倫多電影節「當代電影世界單元」 首映,2019年11月1日在中國臺灣上映。《陽光普照》由鍾孟宏執導,陳以文、柯淑勤、巫建和、許光漢主演。
  • 陰影遍布下的家庭,陽光普照下的希望——《陽光普照》
    臺灣電影向來風格多樣,有被觀眾熟知的臺劇的小清新畫風,也有長時間以來一直沒有被淹沒的現實主義畫風。很明顯,《陽光普照》便是現實主義一類,雖然深入真實的中國家庭中去,在導演鍾孟宏的溫情關懷下,卻洋溢著犯罪片的黑暗氣息,片中不間斷的黑色幽默與黑色暴力,會讓觀眾情不自禁地反覆思考臺灣的現實家庭,給人一種獨特的「冷峻之風」。
  • 《陽光普照》:明暗交織光影斑駁終是恆常
    《陽光普照》是鍾孟宏指導的劇情片,與 2019 年 11 月 1 日在中國臺灣上映,攬獲了第 56 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包括最佳劇情長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在內的六項大獎,是導演鍾孟宏聚焦於普通家庭的又一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影片最令人唏噓的莫過於花絮裡的那一張「全家福」,提醒觀眾這個普通的臺灣四口之家,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影片中沒有過一次同框。
  • 《陽光普照》中的光與暗、善與惡,既不純白、也不全黑
    光,可以是性格的陽光,可以是善良,可以是希望;暗,它是挫折,它是苦痛,它是邪念,它也可以是暗無天日的絕望。陽光普照,陽光普照,片名溫暖,故事殘忍。但片名陽光普照卻恰恰能與片中的每一個人物、事件勾連,恰恰是電影的主題的凝聚點。
  • 《陽光普照》:原來愛人的臉上總是光影斑駁
    大兒子阿豪是家庭的陽光,承載了父母所有期望。這份期望也是重擔,他第一考試失敗,於是復讀,一定、必須要考上。家裡還有叛逆的二兒子阿和。在影片一開頭便因為教唆同伴菜頭鬥毆,砍斷手掌而被判入少管所3年。父親對外否定他的存在。他從小便活在阿豪的陰影裡,卻也因此得以陰影躲藏,獲得自由。受到父母認可的阿豪並不快樂。他被壓抑的自我,就像躲在水缸裡的司馬光。
  • 2019年金馬獎最佳華語片——《陽光普照》
    大家都知道,去年的金馬獎沒有大陸電影和電影人參加,臺灣地區就自己湊了幾部電影參選,在內地沒有掀起任何熱度,雖然很慘澹了,但是其中的一部取自於真實事件的故事——《陽光普照》,還是拍得很好的,說是19年最佳華語片,也當之無愧!
  • 光明和黑暗——電影《陽光普照》觀後感
    我覺得這部電影講的是,「只有陽光普照,是不行的。別忘了你的陰影,它必須是你的負擔,你的承擔,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阿豪跳樓那一段,導演的處理,就是想要觀眾不明白,一瞬間懵掉。鄰居忽然來敲門,就一句話,「你下來看一看,樓下好像是你兒子。」,這臺詞!
  • 臺電影陽光普照獲美媒評為2020十大最佳電影之首
    臺灣電影陽光普照被美媒綜藝首席影評人選為2020年十大最佳電影之首,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藍祖蔚表示,陽光普照除了跨越語言獲得共鳴,OTT平臺也讓臺灣電影能見度增加。由鍾孟宏執導的電影陽光普照除了將代表臺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也獲美國媒體綜藝(Variety)首席影評人德布魯(Peter Debruge)肯定,選為2020年十大最佳電影第一名。藍祖蔚目前是影視聽中心董事長,也是選擇代表臺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甄選會議召集人。
  • 豆瓣8.4的《陽光普照》:國民老公許光漢的演技又上新高度啦!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01 父親:我只有一個兒子這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和我們多數的普通家庭沒什麼區別,唯一的不同是,父親母親只認為他們只有一個兒子。父親是教練,母親是酒店造型師。有兩個兒子,一個呢叫阿豪,學習成績優異,聽話懂事,是「別人家的小孩」;另一個呢叫阿和,是每個父母都為之頭痛的孩子,叛逆,成績差、成天鬥毆打架,惹是生非。當女學員問起:」教練,你有幾個孩子。」父親毫不猶豫地回答:「一個,明年上醫學院。」
  • 本周影視推薦-豆瓣高分電影6部C
    繼續推薦豆瓣高分電影(支持正版,抵制盜版)黑水 【美國 動作】利刃出鞘【美國 動作】南山的部長們【韓國 動作】愛爾蘭人【美國 傳記】陽光普照【中國 動作】異界【俄羅斯 科幻】導演: 託德·海因斯編劇黑水的劇情簡介 · · · · · ·基於Nathaniel Rich在《紐約時報》上發表的文章《The Lawyer Who Became DuPont’s Worst Nightmare》,圍繞羅伯特·比洛特展開,他擔任辯護律師長達8年之久,他對化工巨頭杜邦公司提起了環境訴訟,這場官司揭露了幾十年來杜邦公司化學汙染的歷史
  • 不要被《陽光普照》的名字所騙,其實講述的是一個家庭的悲情故事
    《陽光普照》是由鍾孟宏執導的劇情片,該片於2019年9月6日在第44屆多倫多電影節「當代電影世界單元」 首映,2019年11月1日在中國臺灣上映。《陽光普照》海報作為網友們評為2019年華語前三的電影,先來看看《陽光普照》都獲得了哪些大獎。
  • 從光影、鏡頭和色彩三個角度來微觀分析《陽光普照》的劇情走向
    前言:《陽光普照》是中國臺灣影片,豆瓣上有87291人評價,打分是8.4的高分,影片改編自己同學真實故事,透過一家四口展現當代家庭矛盾以及背後複雜的社會關係。《陽光普照》是導演鍾孟宏的第五部作品,一亮相金馬電影節,一舉多得了包括金馬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在內的五項大獎,無疑成為這屆金馬電影節上最大的贏家。雖然內地影片的缺席,但是《陽光普照》依然是近些年來華語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一、阿豪有心理研究表明:聽話懂事的孩子,會習慣於服從成人的命令,會把父母(外在)的期望和要求內化為自己(內在)的期望和要求,希望成為父母和老師心中的好孩子。這本來也是好事,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嚴,期望太高,那就會導致孩子過於苛求自己,太過嚴格要求自己,向自己施壓。一旦孩子努力了也達不到自己定的目標時,就會產生因為成不了大人心中的好孩子的內疚感和自責心理,甚至形成強迫型人格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