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從小愛看臺灣偶像劇的緣故,我對那慢悠悠小情調的臺灣電影也頗感親近,所以看到《陽光普照》的資源時,就毫不猶豫點開。兩個半小時確實有點慢悠悠,但一點也不小情調,甚至很生猛。像是在飄揚的小船上看風景,陡然幾個巨浪襲來又離去,海面復歸平靜但風景已全然不同,回味間又有種新鮮的感悟照亮心懷,所以想記錄下來。
影片講述了一個普通的四口之家——當了一輩子駕校教練的父親;寡言地充當家庭基石的母親;帥氣溫暖又優秀的哥哥阿豪;愛打架的混混弟弟阿和。一般講述家庭的電影必不可少會有全家一起吃飯的場景,但這部電影完全沒有這種「聚餐」,甚至沒有一個場景是四個家人都出現的。
影片一開場,阿和就以一種生猛的方式與這個家分離。開場的大雨是影片四場雨(都在夜晚)中的第一場,第二、三場雨中阿豪決絕又平靜地離開這個家,第四場雨中父親也不得不與這個家別離。或許電影的名字叫「陽光普照」,其中一個深意便是曬一曬這三場足夠溼冷的雨境。影片開場,衝入視線的是阿和的好友菜頭。
大雨中,菜頭騎著摩託車載著後座的阿和,去報復黑輪(欺負阿和),菜頭毫不猶豫衝進火鍋店,一刀將黑輪的右手砍進滾燙的熱鍋。菜頭和阿和被法院審判時,阿和說只想去嚇嚇黑輪,沒想到菜頭拿了開山刀。阿和被認定是從犯判三年,而菜頭是主犯被判五年。從電影後半段菜頭再次出現時和阿和的對話,可以得知阿和當年偷了摩託車也拿了刀,叫上菜頭幫忙絕非只是想去嚇唬人而已,肯定有打架的意圖,所以法院審判時阿和確實有把責任推卸給菜頭,當時阿和哭了。
這個審判的場景中阿和身旁坐著父親和母親,菜頭坐在對面。最初感覺阿和的哭是因為父親,他被問及有何想法時,竟然說他管不動自己的兒子,希望法官可以把阿和送進去好好管教!父親的徹底放棄多少讓阿和心涼,但從他聽完後的不服和茫然中,又能體會到他對父親這種冰冷的態度並不意外,換句話說,他也早已放棄了信任和依賴父親。令阿和眼眶頓紅的是對面菜頭憤恨的怒吼——全部都推到我身上啊!這句話才是投向阿和心底的炸彈。
菜頭在這裡似乎只是阿和身邊一個過於講義氣的混混朋友,但結合後面母親回憶阿和小時候的一場戲,可以更深入地體會到菜頭對阿和的意義。母親提到阿和小時候喜歡坐在她腳踏車後座,喜歡到偏執的地步,如果不載他就鬧到不睡覺。
開場時阿和也是坐在菜頭的摩託車後座——這個動作本身就有種信賴和依靠的意味。小時候的阿和依靠著母親,或許對他而言,母親的腳踏車後座比任何地方(家)都更安穩更溫暖,那菜頭的摩託車後座對阿和是否也有著相同的情感寄託?如果有,那他在法庭上將責任推卸給菜頭——這種背叛,或許比父親的放棄,更讓他感到孤獨和絕望。
阿和被關進輔育院,徹底成了被社會拋棄的不良少年;而阿豪是被老師和父母所期待的優等生。一切本該像父親所希望的那樣——阿和被關到老、關到死;阿豪明年上醫學院。但卻出現了另一番意想不到的局面——阿豪在班裡成了「異類」,被趕出;而阿和卻在輔育院回歸「正常」,並融入其中。他被帶進輔育院的場景中有一個細節很容易被忽略。
他被摘掉了手銬,很自然地揉了揉手腕——這個細節很直觀地表現(預示出)阿和進入輔育院反倒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自由意味。輔育院的幾場戲中也暗藏了一個答案——能解開母親心中多年的謎團——阿和上學時為什麼不快樂?為什麼會參加拳擊隊到處打架?
並不是因為同學欺負他,他不得不用拳頭解決,更有可能的情況是——他學習差被同學鄙視,拳頭是用來證明自己。如果是單純被欺負,那阿和在這裡剛好被室友欺負,但結果卻很意外又很有趣——並不是一路打下去——而是他渴望和這裡的室友們成為同伴,因為他們更早地被社會和家人放棄,跟阿和打架的黃士龍連乘法口訣都背不全。
阿和有一個很可愛的小細節——讓來探視的母親買五個鐵蛋(剛好五個室友)。顯然是想和室友們分享這種小朋友才吃的小零食,他似乎在這裡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有同伴的滋味。阿和減刑要離開時,大家唱歌的場景真是有一種溫暖又清亮的釋放感。
阿和很像生命旺盛的野草,在外面是該被拔除的,在這裡反倒可以自由生長。他內心的力量在外面被壓抑成了暴力,在這裡反倒自然成長為正直、勇敢——輪到阿和給大家盛飯時,有人想多盛,阿和堅定地讓他放回去。這個細節看似有點普通但又蠻感人的。
對比阿豪在補習班的第一場戲,沒有臺詞卻完全表現出他內心的壓抑。所有同學都趴著午休,他突然醒來,先是看到周圍沒有一個人(孤獨感),後又看到周圍全是人。
「補習班」的設定很有深意(相當於復讀)。沒考上第一志願的醫學院是他明亮人生的第一個暗點,「復讀」意味著他的人生不允許有暗點。電影中沒有提到阿豪的理想有沒有當醫生這一項,但在他自殺前的簡訊中有提到一個心願——我也好想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
至於阿豪為何不能有陰影,在父親給他送學費的一場戲中便可以體會到——當時要復讀的人一定是阿豪自己,父親的眼神真的有沉甸甸的熱度,好像把本該給阿和的也統統都加給了阿豪。比起這場充滿了鼓勵和期待的戲,阿豪走神被老師粗暴趕出的戲,反倒讓人鬆口氣。
阿豪走神的那堂課,老師在講司馬光的《訓儉示康》,他走神在想一個陰森版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司馬光砸破水缸,發現裡面藏著另一個自己——這麼不好聽的故事(阿豪自己的評價)。其實這個故事有意思的點在另一場戲——阿豪去輔育院探視阿和。
阿豪很體貼地帶小玉(阿和女友,懷孕)來探望阿和,卻沒想到阿和完全不知道關於小玉的事,還因為被隱瞞而情緒狂躁。爭吵中阿豪本來是指責弟弟逃避、不負責任的,但阿和一句憤怒的喊話讓他無言以對,當場怔住——我現在在裡面,我什麼都看不到!
這句話像是在說——我被關在水缸裡,我什麼都看不到啊!阿豪顯然被這句話所觸動——他一直想有陰影可以躲藏,而弟弟卻那麼渴望照見陽光!那麼溫暖的阿豪在那一刻一定有怨自己,是不是奪走了本該屬於弟弟的陽光。這是阿豪自殺前的最後一場戲。
電影中第二場雨,深夜阿豪整理好房間,細心到把皮帶抽出,把褲子疊好,然後跳樓自殺。比起第一場雨的生猛和躁動,阿豪跳樓的這場雨平靜無聲到極易被忽略,只有地面還殘留陰冷的積水。或許是周到的阿豪不想在大雨中離去,他肯定不願意太麻煩別人。
阿豪的離去太突然太壓抑,但或許有一點值得欣慰——離開後的他真的如願找到了陰影躲藏,就像他出現在父親夢境中的樣子,笑得那麼燦爛陽光,又那麼輕鬆自在。
他一如往常溫暖地說——只是來看你啊!又好似卸下重負般說——我不陪你了,我回去了。阿豪除了出現在父親夢境的這場戲,還有一場他獨自去探視阿和的戲沒有呈現,只在阿和向父親的講述中提到。當時他也對弟弟說了同樣的話——只是來看你啊!這場留白的戲也足夠感人,不知道阿和聽到哥哥的這句話後,有沒有感到照見了一點陽光。
父親夢到阿豪的那個雨夜是電影中第三場雨。雨中他獨自走在駕校的廣場,向遠處張望、找尋,卻空無一人,孤獨又無力。恐怕直到這場雨,父親才不得不真正接受了阿豪永遠的離開,那個寄託了他所有溫情和期望的兒子,已經不能再陪伴他了。
這個場景中剛好出現了駕校的校訓——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父親的人生準則,也是他和阿豪生前唯一的那場(送學費)戲中,鼓勵阿豪的話。對於這句話,阿和從小就沒聽從過,母親說「只當成笑話」,就連阿豪也用結束生命的方式表示「我不想再聽了」。
這個全家都不曾認同過的父親,原來也是活在陰影裡的,比阿和的陰影更絕望。阿和還可以渴望陽光,而父親卻已經習慣了陰影,他渴望的只是注視著兒子站在陽光下。當阿豪離開後,父親突然生出的白髮很直觀地表現出他生命中的「陽光」都黯淡了。
但與此同時父親終於看到了同樣站在陰影裡的阿和,從此以後他內心的渴望就只剩下幫阿和站在陽光下。父親應該沒有聽阿豪講過那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但他最後用石頭砸向菜頭的動作像極了司馬光砸破水缸的動作,就像是幫阿和砸破困住他的最後一層水缸。
很多觀眾質疑父親砸死菜頭的行為是否太過極端,尤其是菜頭這個所謂的「壞人」卻完全讓人恨不起來,他只是在被陰影吞噬時太過孤單,想要阿和像以前一樣結伴同行罷了。但從父親的角度看,他能把阿和推出陰影的唯一辦法就只有如此,哪怕他將徹底被陰影吞噬。
很心疼這個家中的母親,她總是默默地替阿和擋住一道道陰影,默默地將這些陰影變成陽光。有一場探視阿和的戲,她沒有直接問小玉的事,而是問有沒有仇人、有沒有欠人家錢。阿和什麼都沒說後,她沉默了幾秒,最後選擇向阿和隱瞞,把這件事獨自吞下。
其實比起家中其他三個人,母親內心的陰影才是最大的,因為沒有可以傾訴的人。這個家有個奇怪的現象,只有對外人才能平靜地傾吐心事。父親可以對駕校學員講兒子的告別式;阿和可以對心理師說活在哥哥的陰影下;阿豪會將自殺前的簡訊發給剛認識幾天的同學。而母親除了最後靠在父親肩膀痛哭外,她始終都沒有找到一個人,說一說她對阿豪有多愧疚。
所幸故事的結尾是溫暖的。林蔭小道,阿和騎著腳踏車載著後座的母親,母親抬頭照見了陽光,半明半暗之間溫暖和煦。很鍾愛這個場景中阿和的一個細節——腳踏車是他偷偷開鎖「借」的。阿和並沒有變成像阿豪那樣完美的人,而是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
阿豪自殺後,阿和曾在輔育院奔潰狂奔,後來他在和心理導師的談話中提到——(難道)要變得和我哥一樣好?阿豪的自殺讓阿和心中這個「光明的目標」坍塌,他同時也意識到根本不必變成阿豪那樣「陽光普照」的人,原來一半沐浴陽光,一半躲進陰影,才最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