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起底《最強大腦》蜂巢迷宮
鮑橒復原路線
鮑橒盲走迷宮
「迷宮行者」鮑橒
上周五播出的《最強大腦》第二期節目,繼「中國雨人」周瑋後,出現了歷史上第二位滿分選手——最聰明的「迷宮行者」鮑橒!選手天賦異稟的腦力讓評審和觀眾們訝異不已,「史上最強道具」「蜂巢迷宮」也引起了廣泛關注。蜂巢迷宮的「幕後黑手」究竟是誰?是誰設計出這麼變態的題目?迷宮背後的操控者——來自北京師範大學腦與認知學院的科學團隊,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揚子晚報記者 張漪
諾貝爾獎帶來設計靈感
這次電視史上的首次迷宮挑戰,是《最強大腦》幕後科研團隊做出的「最大尺度」的嘗試。
「這是一場讓專家腦洞大開的創作。」北師大教授李添透露,第一季幾乎沒有純靠空間認知的挑戰項目,第二季中幕後「最強團隊」致力於創造脫離記憶的挑戰項目。在創作的最初,團隊的想法是打造一座前所未有的「異形迷宮」。為了打造這一前所未有的挑戰,專家們可謂是集體「腦洞大開」。
專家解釋道:「我們在創作的過程中參考了不少科幻大片,做了成百上千種嘗試。比如管道式迷宮、『潘神』式立體迷宮、『心慌方』式移動迷宮都在考慮範圍之內。在沒有確立項目前,團隊先是分組展開了不同的圖紙創作。管道式迷宮的難點在於接口的多樣化,接口種類多達幾十種;『潘神』式立體迷宮的出口具有上下左右四個方向,形態千變萬化,三維度的組合方式多達四位數;另一種移動迷宮以著名科幻片《心慌方》命名,其中更是變化萬千。」
究竟選擇哪一種迷宮?2014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獎者的研究,給了團隊極大的創作靈感。「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為六邊形,而大自然中的蜂巢正是六邊形結構!六邊形會打亂人類的判斷方向,身在其中只能靠純粹的空間感知能力摸索,這一舉突破了常規迷宮的概念。」
李教授興奮地說,在接下來的300多天裡,專家們開始逐步確立蜂巢迷宮的規模以及挑戰規則,過程中畫出了幾千張稿子,足有大半個人高,「整個實驗室就好像是一個變態迷宮展覽!」
一幫博士進去「迷路」了
「蜂巢迷宮從雛形到成品真是足有億步之遙!」李添說,「想出陷阱之後就想著能否再難一點,路線確定之後就開始較真迷宮規則。從讓選手先看圖紙再走,到盲走迷宮,最終決定讓選手走出來並復原最短路徑,我們在頭腦風暴中不斷地修改規則,目的就是要消除所有的運氣成分。」
在迷宮初步搭建19個蜂巢時,專家顧問團的教授劉嘉帶領一幫博士生進去規劃路線,最終一幫人暈頭轉向,只能開鎖走出。
專家們估算,有高達500位數的路線可能性,不禁對項目的可行性產生了質疑。鮑橒的出現,讓專家們驚喜不已!他雖然是圍棋盲棋界的世界第一人,十分擅長於「閉目運動」,但直到挑戰的最後一刻,整個團隊也不知道鮑橒是否就是科研團隊要找的那個「他」。
最終方案確定後,科學團隊預想的完成時間保守估計是10個小時,而挑戰過程中,鮑橒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淡定和超凡的空間感知能力,最終只用了4個多小時就完成挑戰,「蜂巢迷宮好像就是為鮑橒打造的!」專家們都豎起了大拇指,滿分選手當之無愧!「其實蜂巢迷宮還是沒有做到極致,難度是無止境的,重要的是能否有人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