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在崑山市政務服務中心,張文宏饒有興致地參觀科學抗疫展,在電子屏上看到了自己寫的書 新民晚報記者 董純蕾 攝
2020年過半,新冠疫情依然在全球範圍內蔓延。中國用兩個多月的時間,率先走出了新冠病毒爆發的「至暗時刻」,在國際上最早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階段性勝利。「中國經驗」不僅包括醫務工作者的無私付出和全國人民的眾志成城,還蘊藏著尊重科學規律、踐行科學精神的態度。昨天下午,首度走出上海,走入長三角的新民科學咖啡館,特邀張文宏教授在崑山主講《全球新冠疫情發展態勢和中國抗疫新常態策略》,並透徹解析了中國疫情防控中的「科學之道」。
「中國答卷」:科學精神尤其可貴
隨著中國逐步走出新冠疫情的陰霾,中國防疫「答卷」中的經驗和方法,成為全球醫學科學界關注的焦點。近幾個月來,張文宏教授在不同場合與許多國外專家、民眾等,就疫情展開了幾十場的交流和對話。美國防疫專家十分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如此出色地控制住新冠疫情的蔓延,主要原因是什麼?」張文宏坦言,中國防控政策快速有效很重要的原因是,防控舉措科學得當,抓住了流行病傳播的科學規律,也就是應檢盡檢,發現病例、疑似病例及其密切接觸者就果斷隔離。
其實,就病毒核酸檢測能力和實際檢測數量來說,美國的檢測能力很強大,檢測覆蓋人群一度超過中國。但令人困惑的是大量檢測並未帶來對疫情的有效控制。「那是因為核酸檢測之後,沒有及時隔離。」張文宏說,對疫情最好的控制方式是,早發現、盡追蹤。在疫情爆發之初的上海,我們的檢測能力有限,為何避免了暴發態勢,就是做到了「病例發現早,追蹤做得狠」。張文宏是上海抗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在上海疫情防控過程中,臨床醫療和流行病預防團隊是緊密結合的。「一旦發現病例,所有密接者都要追蹤到。所以,上海在這次疫情過程中,自始至終樣本量很小,沒有形成流行病學上的一次特徵顯著的波峰。」
圖說:張文宏與援鄂醫療隊代表合影
一旦樣本量增多,出現暴發態勢,密接者幾何級增長,跟蹤就無法做到了。面對疫情可能出現的大爆發,科學應對之道,就是大量檢測、徹底隔離,「如果不隔離,檢測也是沒有用的。」1月23日,中國政府果斷決定「武漢封城」,其英明之處就在於此。它不僅尊重流行病發展過程中的科學規律,將「武漢隔離」;而且在武漢「封城」的那段時間裡,針對不同患者以及病程的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隔離」方法。「火神山」「雷神山」集中收治重症患者,其他醫院集中醫療資源應收盡收確診患者,方艙醫院則集中隔離輕症者。同時,還開闢了酒店專門隔離密切接觸者和來自重點地區的人群等。
在出現第一次大爆發的兩個隔離期之後,全國各地到武漢「震中」的疫情,逐步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從今年1月底2月初疫情的「最難時刻」,到4月8日武漢重啟,只用了兩個月時間,這場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大流行大蔓延,被中國遏制住了。
歐洲「群體免疫」實際上已經放棄
在新冠疫情剛登陸歐洲時,英國曾提出「群體免疫」。普通人略感陌生的「群體免疫」,不是個科學新名詞。人群獲得群體免疫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然感染,一種是接種疫苗。
面對新病毒入侵時,人體免疫系統會首先啟動沒有記憶的天然免疫。以新冠病毒感染為例,通常到感染第10天病情最重,之後病毒攻擊開始減弱。因為人體內的抗體開始生成。張文宏解釋說,人體免疫系統受到攻擊後,留下了病毒記憶,形成獲得性免疫。免疫中樞根據「病毒記憶」,產生抗體克隆,並不斷複製。在人體的「免疫工廠」裡,最重要的就是「記憶力」,病毒攻擊後留下的抗體克隆,會在下次遭受同樣攻擊時,短期迅速擴增形成防禦能力——即使無法徹底攔截病毒攻擊,也能有效減弱病毒攻擊力。「而疫苗就是通過人為的方式,讓『武功盡廢』、樣貌可辨的滅活病毒或者病毒組分等進入人體,機體接觸這些成分後形成免疫記憶,又不會真正威脅健康。」當然,天然免疫的啟動,是非靶向性的。體內應激產生的大量抗體,有時敵我不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許多新冠患者是死於「炎症風暴」,而不是病毒本身。
在人群中,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通常需要感染率至少達到50%以上。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特別快,「群體免疫」的感染率可能需要60%以上才能有效阻斷傳播。目前,在歐洲感染率最高的地區,感染人群也只佔10%左右,離「群體免疫」的標準還十分遙遠。然而,在「群體免疫」尚未實現時,高病死率和醫療資源擠兌,已經讓喊出「群體免疫」口號的國家無法承受。「在所謂的群體免疫中,第一個受傷的必定是老年人,而歐洲很多國家恰恰是高度老齡化社會。」據統計,新冠肺炎在英國和法國的病死率分別為14%和15%左右。若通過自然感染全面獲得「群體免疫」,那麼這兩個國家的病死患者將是一個十分可怕的數字。後來,英國用實際行動說明,「他們受不了,通過全民生一場大病來獲得群體免疫,代價太大。」
如今,歐洲的疫情開始好轉,不是因為「群體免疫」,而正是因為放棄了「群體免疫」——歐洲國家主要採用延長「社交距離」並建議佩戴口罩。經過漫長的疫情封閉之後,歐盟決定於7月1日起向其外部的「14+1」國開放邊界。
北京疫情「小反彈」積累寶貴經驗
疫情正在好轉,防疫仍在路上。就在上個月,北京「新發地」突然拉響了疫情反彈的警報。不過很快,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北京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近幾日,持續遞減的本土新增病例數字,也證實了專家的科學判斷。在張文宏看來,在疫情尚未徹底過去的當下,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散發病例。面對「小反彈」,此次北京做出了很好的示範:快速反應,不漏掉一個病人;精準防控,城市經濟不停擺。而其中,北京能迅速擴大檢測範圍,又是從武漢獲得的經驗。
目前,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抗體藥物和阻斷傳播環節的新冠疫苗,國內外正在多條技術路線上多管齊下,最快有望明年大規模上市。那麼今冬明春,百姓日常生活和城市經濟運行都要做好「與病毒共舞」的準備,準備迎接國際上的秋冬季節疫情反彈。「人類是智慧的。事實上,在很多國家,人們都已經學著與新冠病毒一起過日子。」張文宏建議,充分借鑑北京經驗,通過遍布全市的發熱門診和哨點門診,第一時間捕捉新冠患者的行跡;然後,進行深入徹底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快速及時的大規模檢測,找到每一位感染者和密切接觸者,積極採取科學到位的隔離措施。在此基礎上,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各項新技術,做到精準防控,採取有限關閉策略,保證經濟不停擺。
暑假已至,張文宏建議只要做好基本防護,小朋友還是可以出來走走,要多做運動,短途旅行也沒有問題。
由上海市科協和新民晚報聯合舉辦的本期新民科學咖啡館,獲得了上海市醫師協會和醫學會的大力支持,同時也是崑山市科技大講堂、「蘇州科學家日」活動,切實體現了上海與崑山深化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合作,共享科普資源,共同抗擊疫情。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