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菜
(學名: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英文名:Daylily),又名金針菜、檸檬萱草,忘憂草,屬百合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近肉質,中下部常有紡錘狀膨大。花葶長短不一,花梗較短,花多朵,花被淡黃色、橘紅色、黑紫色;蒴果鈍三稜狀橢圓形,花果期5-9月。
形態特徵
摺葉萱草多年生草本,高30~65釐米。根簇生,肉質,根端膨大成紡錘形。葉基生,狹長帶狀,下端重疊,向上漸平展,長約40~60釐米,寬2釐米~4釐米,全緣,中脈於葉下面凸出。
黃花菜花莖自葉腋抽出,莖頂分枝開花,有花數朵,大,橙黃色,漏鬥形,花被6裂。蒴果,革質,橢圓形。種子黑色光亮。
植株一般較高大;根近肉質,中下部常有紡錘狀膨大。葉7-20枚,長50-130釐米,寬6-25毫米。
花葶長短不一,一般稍長於葉,基部三稜形,上部多少圓柱形,有分枝;苞片披針形,下面的長可達3-10釐米,自下向上漸短,寬3-6毫米;花梗較短,通常長不到1釐米;花多朵,最多可達100朵以上;花被淡黃色,有時在花蕾時頂端帶黑紫色;花被管長3-5釐米,花被裂片長(6-)7-12釐米,內三片寬2-3釐米。
蒴果鈍三稜狀橢圓形,長3-5釐米。種子20多個,黑色,有稜,從開花到種子成熟需40-60天。花果期5-9月。
分布情況
中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多分布於中國秦嶺以南、湖南、江蘇、浙江、湖北、江西、四川、甘肅、陝西、吉林、廣東與內蒙古草原等地。四川渠縣被稱為「中國黃花之鄉」。
邵東縣、祁東縣被命名為「黃花菜原產地」。甘肅慶陽生產的黃花菜品質優良,遠銷海外。
觀賞價值
黃花菜春季萌發早,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布置庭院、樹叢中的草地或花境等地的好材料,也可作切花。夏季,不僅可以觀賞其花朵,而且它的葉叢,自春至深秋始終保持鮮綠,均具有綠色觀賞的效果。
黃花菜是花卉園藝方面的珍品,因其品種繁多,四季有花,家庭庭院仍將其作為點綴花草觀賞。
藥用價值
黃花菜的花有健胃、通乳、補血的功效,哺乳期婦女乳汁分泌不足者食之,可起到通乳下奶的作用;根有利尿、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浮腫,小便不利;葉有安神的作用,能治療神經衰弱,心煩不眠,體虛浮腫等症。習慣上各種萱草的根入藥不分,而作為食用只用黃花萱草的花蕾。
黃花菜有較好的健腦,抗衰老功效,是因其含有豐富的卵磷脂,這種物質是機體中許多細胞,特別是大腦細胞的組成成分,對增強和改善大腦功能有重要作用,同時能清除動脈內的沉積物,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腦動脈阻塞等症狀有特殊療效,故人們稱之為「健腦菜」。
另據研究表明,黃花菜能顯著降低血清膽固醇的含量,有利於高血壓患者的康復,可作為高血壓患者的保健蔬菜。黃花菜中還含有效成分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豐富的粗纖維能促進大便的排洩,因此可作為防治腸道癌瘤的食品。
【性味】甘,平。
①《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性平,味甘。
有小毒。
②《雲南中草藥選》:甘微辛,平。
功用主治-黃花菜的功效
養血平肝,利尿消腫。
治頭暈,耳鳴,心悸,腰痛,吐血,衄血,大腸下血,水腫,淋病,咽痛,乳癰。
①《昆明民間常用草藥》:補虛下奶,平肝利尿,消腫止血。
②《雲南中草藥選》:鎮靜,利尿,消腫。
治頭昏,心悸,小便不利,水腫,尿路感染,乳汁分泌不足,關節腫痛。
③《雲南中草藥》:養血補虛,清熱。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燉肉。
外用:搗敷。
【選方】
①治腰痛,耳鳴,奶少:黃花菜根蒸肉餅或煮豬腰吃。(《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小便不利,水腫,黃疸,淋病,衄血,吐血:黃花菜根三至五錢,水煎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月經少,貧血,胎動不安,老年性頭暈,耳鳴,營養不良性水腫:摺葉萱草根端膨大體一至二兩,燉肉或雞服。
④治大腸下血:摺葉董草根端膨大體十個,水煎服。
⑤治肺熱咳嗽,腮腺炎,咽喉腫痛:摺葉萱草根端膨大體五錢,水煎服。(③方以下出《雲南中草藥》)
⑥治乳癰腫痛,瘡毒:黃花菜根搗敷。(《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⑦治小兒疳積黃花菜葉三錢,水煎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近代中外學者對黃花菜的藥用價值更有進一步發現,如日本學者把黃花菜稱「健腦菜」:我國《營養學報》曾評價黃花菜,具有顯著地降低動物血清膽固醇的作用。人們知道,膽固醇的增高是導致中老年疾病和機體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夠抗衰老而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蔬菜並不多,而黃花菜恰恰相反具備了這些特點。
常吃黃花菜還能滋潤皮膚,增強皮膚的韌性和彈力,可使皮膚細嫩飽滿、潤滑柔軟,皺褶減少、色斑消退、增添美容、黃花菜還有抗菌免疫功能,具有中輕度的消炎解毒功效,並在防止傳染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黃花菜是近於溼熱的食物,瘍損傷、胃腸不和的人,以少吃為好,平素痰多,尤其是哮喘病者,不宜食用。
注意事項
黃花菜鮮花中含有秋水仙鹼,在人體內由秋水仙鹼轉化為二氧秋水仙鹼而使人中毒,應將鮮黃花菜經60℃以上高溫處理,或用涼水浸泡,吃時用沸水焯的時間稍長一些,以免中毒。長時間幹制也可破壞秋水仙鹼。
植物文化
萱草亦名忘居、療愁(《綱目》)、諼草(《詩經》)、丹棘(崔豹《古今注》),漏蘆、蘆蔥、漏蘆果、漏蘆根果(《滇南本草》),萱草根(《本草拾遺》)、地人參(《分類草藥性》),黃花菜根(《山東中藥》)。
嵇康《養生論》:「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故世稱忘憂草。
《花鏡》:「萱草通作諼,一名宜男,一名忘憂」。
崔豹《古今注》亦將萱草稱為忘憂草。
《風土記》:「(萱)花曰宜男,妊婦佩之,必生男」,故名宜男。
三國·魏·曹植《宜男花頌》:「草號宜男,既曄且貞。其貞伊何?惟乾之嘉。其曄伊何?綠葉丹花。」寫下《萱》詩:「履步尋芳草,忘憂自結叢。黃花開養性,綠葉正依籠。色湛仙人露,香傳少女風。還依北堂下,曹植動文雄。」
董子: 「其苗烹食,其味如蔥,而鹿食九種解毒之草,萱乃其一,故又名鹿蔥」
嵇含《宜男花序》亦云『荊楚之士號為鹿蔥,可以薦葅』,尤可憑據。今東人採其花跗,幹而貨之,名為黃花菜。」
明·李東陽《饋萱邃庵太宰侑以一詩》:「雨後宜男色更深,採來新自玉堂陰。」
元·吳弘道《青杏子·閨情》套曲:「綠樹成陰和煙暗,近香街羞對宜男。」
花語一:永遠愛你母親,偉大的母愛,慈母。
孟郊《遊子詩》:「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王冕《偶書》「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譁。
蘇東坡:「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亂葉中,一一芳心插」。他所述的「芳心」,就是指母親的愛心。(我國古代椿代表父親、萱代表母親,因此也有椿萱並茂之說。)
方偉《萱草吟》:「六角初開映篳門,深秋時節似春溫。浪遊萬裡家何在,每對萱花憶母恩。」遊子浪跡天涯,家山萬裡,鄉愁無盡。面對眼前的萱草花,不禁想起深秋季節家中萱草花初開的情景,更加憶念慈母的高厚恩情。在康乃馨成為母愛的象徵花之前,我國早已把萱草花當作了母愛之花。
《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朱熹注曰:「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這裡的諼草就是萱草,諼是忘卻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到哪裡弄一支萱草,種在北堂前(好忘卻了憂愁)呢?
《詩經疏》稱:「北堂幽暗,可以種萱」北堂是母親居住的地方,後代表母親。古時候當遊子要遠行時,就會先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母親減輕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以後,母親居住的屋子也稱萱堂,萱草就成了母親的代稱,它也成了中國的母親花。
花語二:萱草又名宜男,傳說古時婦女佩戴宜男會生男孩,寓意多子多福
嵇康《養生論》:「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舊俗,婦人有孕,常佩帶其花,以為宜得男也,所以又叫宜男草。以壽石和萱草組成圖案「宜男多壽」。圖中配有石榴和萱草,寓意「宜男多子」。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萱,宜下溼地,冬月叢生,葉如蒲蒜輩而柔弱,新舊相代,四時青翠,五月抽莖開花,六出四垂,朝開暮蔫,至秋深乃盡,……今東人採其花跗幹而貨之,名為黃花菜。」因其花的顏色呈金黃色而名黃花菜,據其形態像金針而取名為金針菜。因其花的顏色呈金黃色而名黃花菜,據其形態像金針而取名為金針菜。把萱草稱為宜男花是古代婦女多佩帶萱草花,認為可以多生男孩,故在《詩經》中就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之說。
《二刻拍案驚奇》卷五:「神宗此時前星未耀,正急的是生子一事。見說拾得一個孩子,也道是宜男之祥。」
清·昭連《嘯亭雜錄·滿洲跳神儀》:「其巫用銅鈴系腰以跳舞之,以鈴墜為宜男之兆焉。」
明·陳繼儒《珍珠船》卷四:「 韋庶人妹以豹頭枕闢邪,白澤枕闢魅,熊枕宜男。」
《齊民要術·鹿蔥》引晉·周處《風土記》:「宜男,草也,高六尺,花如蓮。懷姙人帶佩,必生男。」
周處《風土記》載:「妊婦佩其草則生男」。
南朝梁元帝蕭繹《宜男草》詩:「可愛宜男草,垂採映倡家。何時如此葉,結實復含花。」
花語三:萱草又名忘憂草,代表愛的忘卻,「忘卻一切不愉快的事」,放下憂愁。
《古今注》載「欲望人之憂,則贈以丹棘(萱草)」,故名忘憂草。
《延壽書》李久華:「嫩苗為蔬,食之動風,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憂。」
東晉張華在《博物志》一書中說:「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
《博物志》:「中藥養性,合歡蠲忿,萱草忘憂。」(合歡:合昏、夜合花,古代常以合歡贈人消怨合好)
董必武(予何連芝):貽我含笑花,報以忘憂草,莫憂兒女事,常笑偕吾老 。
有詩云「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借問萱逢杜,何如白見劉。老衰勝少夭,閒樂笑忙愁。試問同年內,何人得白頭。」(為知己劉禹錫屢遭貶謫的身世予以勸慰),說得就是忘憂草。忘憂草大約已栽種了兩千多年,是中國特有的土產。
據《詩經》記載,古代有位婦人因丈夫遠徵,遂在家居北堂栽種萱草,藉以解愁忘憂,從此世人稱之為「忘憂草」。從此文人墨客便借忘憂草寄託憂愁,轉移情感,稍散一時之悶,略忘片刻之憂而。
晉朝的養生學家嵇康在《嵇中散集養生論》中也論及「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
李鹹用《萱草》:「芳草比君子,詩人情有由。只應憐雅態,未必解忘憂。積雨莎庭小,微風蘚砌幽。莫言開太晚,猶勝菊花秋。」芳草比君子,香花喻美人,只是文人興致。萱草芳香秀雅,可娛人鼻眼,卻難消解憂愁。
韋應物《對萱草》:「何人樹萱草,對此郡齋幽。本是忘憂物,今夕重生憂。叢疏露始滴,芳餘蝶尚留。還思杜陵圃,離披風雨秋。」悽風苦雨,殘花冷露,即使是面對忘憂草,也難免生出新愁。
對忘憂草藥用《本草求真》說:「萱草味甘而氣微涼,能去溼利水,除熱通淋,止渴消煩,開胸寬膈,令人心平氣和,無有憂鬱。」(《本草圖經》雲;「萱草,處處田野有之。五月採花,八月採根用。)
費伯雄《醫醇 義勞傷》中論述:「勞者,五臟積勞也。傷者,七情受傷也。百憂感具心,萬事勞其形,有限之氣血,消縻殆盡矣。……憂愁太過,忽忽不樂……萱草忘憂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