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 左四木俑
左4木俑(圖4),和3號木俑動作基本相同,五官不如3號木俑立體,但可見大眼,鼻兩側捲曲上翹鬍子。在服飾方面4號木俑和3號木俑存在細微差別。區別一,此木俑頭戴逆時針旋轉螺旋帽;區別二,長袍領子不同,此木俑脖頸正前方可見橢圓狀起伏領褶。4號木俑通體可見清晰的黑色圖彩,在螺旋帽凸起紋路、袖褶凸起紋路、鼻脊、長袍裙褶凸起處、靴子正前部,存在少許黑彩脫落的情況。木俑左腳前腳掌缺失,腳下木板為後來增補上去的。
圖5 左五木俑
左5木俑(圖5),左肩後聳略高,右肩前傾略低,左臂曲肘,肘部後撤,置於身側,小臂斷殘,右臂置於身體右側前方,小臂斷殘。木俑身著對襟小衫,小衫於胸前系帶;打結上方可見低胸大V領,結節下方對襟衣擺由肚腹部向兩側分開,襟角圓滑,無明顯衣角,對襟小衫後部略長於前部,木俑腰胯部系腰帶。斷臂俑頭戴貼發小圓帽,僅遮住額頭二分之一處至頭頂部分,捲曲圓形凸起裝飾從帽簷處垂出,覆蓋於額頭眉毛上方,從正前方看約有6個垂下的帽簷裝飾物。絡腮鬍從兩鬢耳朵上沿高度起,由臉頰兩側延伸而下,直到下巴處匯合。足蹬卷頭靴,右腳前跨,左腳在後,呈丁字形作踢踏狀。
焦作胡人舞蹈木俑展現的是唐代胡騰舞。胡騰舞屬健舞,源於西域石國,大約在北朝後期 ,胡騰舞傳入中原。這種舞蹈具有動作矯捷、雄健、節奏明快的特點。有學者研究指出,中間的斷臂木俑和兩組對舞木俑分別展現了唐初、唐中後期胡人舞蹈的特點。斷臂木俑有西域胡騰舞早期傳入中原時的風格特點,窄袖,男子獨舞,與北齊範粹墓出土的黃釉舞樂扁壺上舞者抬臂、聳肩、扭動、踢踏的舞蹈動作多有相似。兩組對舞木俑俑者身著廣袖長衫,以成對的表演形式出現,有盛唐到唐朝中晚期的舞蹈服飾特點。
文化解讀
俑大約出現於東周,延續至宋代,約有1500年歷史。這些陪葬的人俑、動物俑、生產工具、生活工具能是後人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習俗,藝術水平、服飾、等級制度等歷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最早發掘的舞俑是戰國的彩繪陶舞俑,出土於山東臨淄,高10釐米,造型古樸拙雅,此外,戰國舞俑還有山東章丘出土的樂舞群俑,山西長治出土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戰國陶樂舞俑,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墓舞俑。這些舞俑尺寸小,線條簡單拙雅,俑體扁平,只雕刻出粗略輪廓,畫出口鼻眼,服飾用彩繪,舞姿豐富,模擬了舞者、歌者、奏樂者、觀賞者等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秦代木俑、陶俑,在服飾上有所發展。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掘,反映了秦代陶俑形象的完美和技藝的的精湛。
漢代舞蹈藝術興盛,舞蹈形式多樣,厚葬習俗盛行,全國舞俑發掘分布廣,風格各不相同,四川重慶、廣州、河南、山東出土的舞俑的服飾、髮飾、舞蹈風格各具特點。在河南洛陽、山東濟南、河北定州出土了場面宏大的漢代百戲俑,展示了高超的舞蹈技藝,漢舞俑舞者舞蹈形態多以盤鼓舞和長袖舞為主,舞袖折腰為漢舞的一大特徵。漢代舞俑與秦朝相比,線條流暢、表情生動、動作誇張豐富、動感十足。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出土舞俑數量有限,舞俑多無道具,這一時期出現了胡人舞俑,如山西壽陽的北齊男舞俑,河北磁縣的北齊女舞俑。這些的服飾展示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特點。
隋朝出土的舞俑數量少,主要集中在河南,如河南安陽的張盛墓樂舞群俑等。唐朝文化繁榮,出土舞俑較多,主要分布在河南、陝西、新疆、長江中下遊地區。經歷魏晉南北朝的交流融合,唐朝舞蹈呈現絢麗的特點。舞蹈的品類多,有中原舞蹈、西域舞蹈、歌舞戲,舞蹈者中西合璧有獨舞、對舞、樂舞等,舞姿上,站、蹲、踏、仰,千姿百態,舞俑的人物比例更加精準,舞者的裙琚飛揚,造型生動。從發掘的舞俑質地來看,陶製彩繪俑居多,有少量的木俑、泥俑、金屬俑。
(責編:王鶴瑾、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