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時裝周曾舉辦過一個「傳承漢服之美」,這是一場以古風為造型並搭配中華傳統珠寶首飾的時裝秀,這也吸引了許多傳統文化愛好者,近些年來,「漢服熱」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
漢服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是一種「國服」,漢代時期已經基本成型,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竹簡就有記載「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新唐書》當中也有記載: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
不管是《唐書》、《遼史》都漢服的記載,可見漢服在中國影響深遠,不過一般認為漢服是起源黃帝時期,《史記》當中就有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而隨著禮樂制度的逐漸完善,西周時期,就有了以「天子冕服」為中心的衣服制度。
這些禮服制度還是根據儒家的禮,當時衣服叫「深衣」,就是上身和下身的衣服相連接,歷代以來的服飾都是根據「深衣」加以改編,到了漢朝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話根據夏商周三代的制度繼續沿用深衣制度。
漢明帝時期,就已經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的漢代冠服制,漢服在整體上來看顯得儒雅,秦漢時期的讀書人都是穿著寬大的袍服,女子是深衣,但上下身衣服不是連接在一起,有襦裙和褲,到了唐代其實沒有太多的改變,清朝滿人為了削弱漢人,就實行了「剃髮易服」,服裝也開始改變。
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更加簡便的服飾傳入,逐漸取代了漢服的地位,不過現在來講,漢服在不斷的復興,除了文化展之外,喜歡漢服的人,也是將它們當作常服來穿,以前可能被當作「奇裝異服」。
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之一,有人也是提議將漢服作為校服,大家都知道校服的外表是一言難盡,將漢服當作校服得到了學生的一致贊同,不過也有家長反對,他們認為學生主要是以學習為主,在校服方面不用這麼講究,漢服容易影響學業。
同樣,一些人也是認為,漢服跟日本的和服相似,其實和服是來自吳服,吳服是東吳時期傳入日本的服飾,到日本奈良時代,日本在唐裝的服飾加以修改,在不斷沿襲下,形成了最終的和服,所以漢服跟和服大大小小都有著相同的影子。
不過日本和服一直都在傳承,中國漢服卻是近些年來才興起了,這很容易讓人造成一種模仿日本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