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與禪文化,都興於唐代,融成茶禪文化,流傳千載,長興不衰

2020-12-13 人草木茶禪文化

一茶一禪,兩種文化,

有同有別,非一非異。

一物一心,兩種法數,

有相無相,不即不離。

人草木茶禪文化

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

禪文化:禪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元素之一,植根於印度,興盛於中國。禪文化以中國佛教禪宗思想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文化,包括禪文、禪語、禪詩、禪書、禪畫、禪樂、禪武、禪醫、禪農、禪茶、禪道等等。

人草木茶禪文化

茶禪,也稱茶道禪或茶事禪,是指佛教禪師把茶事活動作為參禪悟道的一種修行法門。茶文化與禪文化,融成為茶禪文化,是我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茶文化與禪文化,都興於唐,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禪僧撫養、禪寺成長之茶聖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一代茶藝新風。

(唐)陸容《送茶僧》

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裡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菸茶暈滿袈裟。

人草木茶禪文化

佛教禪寺多在高山叢林,得天獨厚,雲裡霧裡,適宜茶樹生長。農、禪並重為佛教優良傳統。禪僧務農,大都植樹造林,種地栽茶。制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皆出於禪僧之手。如佛茶、鐵觀音,即禪僧所命名。其於茶之種植、採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劉禹錫曾有詩形容禪房制茶過程云:

(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

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驟雨松風入鼎來,白雲滿盞花徘徊。

人草木茶禪文化

中國很多名茶都是創始於寺廟,如碧螺春原名「水月茶」,由江蘇洞庭山水月院僧人首先製作而得名;烏龍茶源於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寺;顧渚山貢茶紫筍,最早產自吉祥寺;君山銀針產自君山白鶴寺;龍井產於杭州龍井寺;黃山毛峰產自雲谷寺;大紅袍出自武夷天山觀;另外還有四川蒙山智炬寺的蒙頂雲霧、徽州松蘿庵的松蘿茶等,可謂「天下名茶僧佔多」。

人草木茶禪文化

中國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而且成就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使茶文化與禪文化融為一體而成為中國的茶禪文化。茶不僅為助修之本、養生之術,而且成為悟禪之機,顯道表法之具。蓋水為天下至清之物,茶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與禪家之淡泊自然、遠離執著之「平常心境」相符。

人草木茶禪文化

(唐)盧仝《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人草木茶禪文化

第一碗喉吻潤;第三碗便能讓詩人文字五千卷,揚揚灑灑,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拋到九霄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大胸懷;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詩中有茶,茶中有禪,為心思輕靈的體悟,茶為至清至純之味,禪的「平常心」講究淡泊寧靜、清淨自然,飲茶可以助修養生。

人草木茶禪文化

飲茶日益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僧人與喜好談玄論道的士大夫是實際的倡導者與推動者,如魏晉時期的名士、名僧劉元真、支孝龍、法祚之輩,往往在修禪論道中以茶助興,又往往將自己的感悟發之於詩歌,茶與佛教、詩歌開始結下不解之緣,茶禪文化,淵源尤甚。

人草木茶禪文化

古人將茶概括為「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樹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佛教禪師認為:茶有三德,即「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交友時以茶為媒廣結善緣」,這就是佛教禪師提倡茶道的原因之一。茶與禪修有很大關係,茶可以消除坐禪帶來的疲勞,且能提神醒腦,淡泊去欲,幫助消化之功能。

(唐)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一飲滌昏昧,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人草木茶禪文化

飲茶因能清心寡欲、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故中華歷來以茶香與書香、墨香齊名(號稱「三香」),是高雅、安詳、和諧之社會精神的體現。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風論雅;芸芸眾生,一茗在手,照樣海闊天空。平易近人,寧靜淡泊,雅俗共賞,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人草木茶禪文化

唐代詩人元稹的一首「寶塔茶詩」則是最有特色。這首詩先說茶的外形,再說到飲者、茶具、環境、時間、功用,非常的雅致,可謂詩中有茶味,茶中有禪意。

(唐)元稹《一字至七字詩-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婉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人草木茶禪文化

唐代多有皇室賞賜佛門茶餅的事件,如唐德宗曾賞賜奉詔譯經的印度高僧智慧大師「茶三十串」;日本名僧圓仁到五臺山,朝廷曾賜茶一千斤,可見茶是佛教叢林儀軌中重要的供養品。唐宋禪宗語錄中出現諸如「吃茶去」、「吃茶、珍重、歇」、「飯後三碗茶」等機鋒公案,在「茶風」盛行的禪宗叢林中自然便是尋常之事。

人草木茶禪文化

茶禪文化是一個容量很大、範圍很廣、內容非常豐富的大文化圈。由禪而興起,繼由禪而成熟,終因禪而成就。它並不局限於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確實是中國佛教的茶道,從起源於佛教禪宗寺院到融入社會民間,為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共同鍾愛,流傳千載,長興不衰。

人草木茶禪文化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啜一飲,甘露潤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禪文化之潛移默化,其增益於世道人心者多矣。最後,分享一首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寫的詩云:「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人草木茶禪文化

如果你對文章有不同的觀點,可以在下面留言評論;喜歡我分享的文章,可以互相「點讚+關注」,你的關注是對我的鼓勵,也是促進我進步的原動力。

免責聲明: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茶文化最早要從唐代說起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人們認識到茶的價值的時間應該很早,據說神農時期,茶就被當做一種草藥而服用,諺語曰:「神農遇毒,得茶而解。」飲茶的習俗雖久遠,但中國茶文化的興起則是在唐代,「茶」這個字也是到了唐代才出現的。
  • 茶文化中影響力極大的5位人物,促進了唐代茶文化發展,值得銘記
    作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作者,陸羽對茶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早年行走各地,花費十多年時間遍尋各茶,又花費十多年時間編撰《茶經》。《茶經》中非常系統的總結了唐代及其以前的所有有關茶葉的科學實踐經驗,可以說此書對中國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 茶禪一味
    禪宗的出現,開啟了禪與茶相遇的機緣。茶與禪的相遇與結合,實則是二者相互需要的結果。禪宗之所以選擇了茶,乃由茶的特性所決定: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性平和,人清心寧靜。 早在晉代,飲茶之風已經進入寺院。《晉書·藝術傳》載:敦煌人單道開在後趙都城鄴城昭德寺修行,「復飲茶蘇一二升而已」。
  • 「一帶一路」茶為媒 台州向日本輸出茶文化(古代篇 )
    省政協原主席、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周國富先生說,茶是傳承創新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交往的橋梁紐帶,是走進「一帶一路」的文化使者。本文講述台州與日本的「茶之路」,通過歷史梳理,找出茶文化交流脈絡,提出茶文化進一步交流發展的借鑑空間和當代價值。
  • 著名女作家張子影眼中的長興茶人
    現在我們要說長興。還有長興的顧渚山。長興是中國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的顧渚山海拔355米,清同治《湖州府志》載:「昔吳王闔閭弟夫概顧其渚次,原隰平衍,可謂都邑之所,顧渚山景色 今崖谷林薄之中,多產茶茗,以充歲貢 。」《寰宇記》載:「山夾於斫射,懸臼兩岕(谷)之間,西靠大山,東向太湖,氣候溫和溼潤,土壤肥厚,山陰處多雲霧,宜茶葉生長。」
  • 茶文化傳承與傳播
    中國南北方文化差異和其獨特的氣候環境,導致北方人喜愛喝酒,南方人喜歡飲茶。有俗語說南方是千秋大業一壺茶,北方是萬丈紅塵三杯酒。茶文化在我國文明傳承源遠流長。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藝、茶故事等等。
  • 作為茶文化,怎能沒有與茶相關的成語呢,文化大佬都知道!
    茶一直都是雅俗共賞,這也是茶文化能源遠流長的關鍵。茶既可以高雅走入文人學子的文化圈,也可以通俗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待客之道的必備之物。通俗的茶文化土壤,是成就高雅茶文化的基礎。成語是我國漢字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語言詞彙中定型的詞組或短句。
  • 台州與日本茶文化交流(當代篇 )
    當下在「一帶一路」、文化興國等國家戰略支撐下,更要充分發揚茶文化和喝茶養生的當代價值,堅定文化自豪感,「走出去」與「引回來」齊抓並舉,繼續大力弘揚「和、敬、清、寂」的禪茶文化精神,做到「喝茶、飲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進一步弘揚、傳播和發展茶文化。台州是日韓茶祖之地,是日本茶道之源,如何在當下及今後更好地提升發展茶文化,是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
  • 玉蒼之南:【中國茶葉歷史】第五階段——迅速發展的茶文化
    特別是對唐代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有重要作用,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從唐代開始,茶葉的產地就迅速增加,到中唐時期最為興盛。 這個時期的茶文化在烹調技藝,菜餚品種、飲食器具等方面都已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在總結前人的實踐基礎上,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最早提出了食療理論,在其食治篇中提出:「夫為醫者,當須調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食藥。」
  • 顧渚碧雲山莊放飛「童心」,大唐貢茶院體驗禪茶文化
    顧渚村擁有歷史久遠的茶文化、厚重廣博的佛教文化和鄉土濃鬱的草根文化。建於東漢年間的古剎壽聖寺,千年香火不斷。建於唐大曆五年(770年)的大唐貢茶院,是督造唐代貢茶顧渚紫筍茶的場所,也可以說是有史可稽的中國歷史上首座茶葉加工工場。這裡生態環境優良,是一個集特色民宿、農家客棧、農事採摘、民俗體驗、禪茶文化等旅遊資源為一體的鄉鎮。
  • 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式歌式舞,增一座之興;又弦又管,驚四方之聽」(《吃茶往來》)。但這種豪華的茶會被認為是「無禮講」、「破禮講」,是一種敗壞風氣的行為。所以到了室町幕府的八代將軍足利義政( 1449—1473年)時,遂命能阿彌( 1397—1471年)創立起在書院建築裡進行的「書院茶」,這是一種氣氛嚴肅的貴族茶儀。
  • 一葉情深水香濃——茶文化
    中華茶一口,清香千載留。」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一定非常熟悉茶。茶,既可以與油鹽醬醋搭檔,形成「油鹽醬醋茶」,又可以與琴棋書畫搭檔,形成「琴棋書畫茶」。茶,何等神奇,既滋養中國人的身軀,也滋養中國人的精神。茶,既託舉著物質世界,又託舉著精神世界。茶,獨具中國特色的東方文化符號。茶,茶樹的葉子。有的茶,用春天茶樹的嫩芽炮製;有的茶,用秋天茶樹的老葉炮製。
  • 禪宗使佛與茶相互結合,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的精神內涵融為一體
    禪宗使佛與茶相互結合,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的精神內涵融為一體中華茶文化經過幾千年的創造積累,己成為一個多民族、多社會結構、多層次的文化整合系統,它蘊涵著佛家的禪機、道家的清寂、儒家的理念。入世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剛健有為與自強不息,也就是主張積極入世,注重現實,在現實當中追求人生的價值。綜觀茶文化的形成發展史,文人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中國的文人歷來都講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天下為己任」等,有很強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中國許多文人都借茶養廉、以茶雅志勵節、並借茶表達積極入世的精神。茶能助人更清醒的看待世界,看待人生。
  • 長興中學發布校慶公告
    今天,浙江省長興中學官微發布八十周年校慶公告(第一號)。公告通篇都是文言文,共843字,13處注釋。浙江省長興中學八十周年校慶公告(第一號)惟公元二零二零年,歲在庚子,欣逢浙江省長興中學建校八十周年。憶往昔弦歌不輟,八十載杏壇春滿。
  • 茶文化與咖啡文化,中西方的代表飲品,體現中西文化的差異與融合
    它們的起源,都帶有非常濃重的神話色彩,被賦予了神秘的文化意象。在中西方文化的發展史上,它們又從各自的發源地為中心點,由上而下,由近到遠,基於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點和傳播方式,逐漸流傳到全世界。於是,咖啡因為神父的原因,開始逐漸流傳。甚至,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中,也有關於咖啡的記述。說公元850年,穆罕默德在波斯執行任務時,突然很沒精神,都要睡著了,天使哲布勒伊米讓他吃了咖啡,讓他精神百倍,大破敵人。可見,"咖啡"的起源,和"茶"一樣,也有很濃重的宗教神話色彩,也帶著一股神秘感。
  • 茶文化形成和發展
    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人文化圈,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唐代茶文化的形成780年陸羽著《茶經》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飲茶中,探討了飲茶藝術。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
  • 從《茶經》中,探尋唐代茶道的流派發展
    「茶興於唐」並非空穴來風,是具有一定史學依據和經濟因素。唐代在當時社會環境中屬於世界性的大國,其綜合國力、經濟實力、文化繁榮程度都佔據世界前列,並將茶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輸出,向世界各地傳播。根據史料表述,世界各地最初飲用的茶葉、所種植的茶葉、飲用方式以及茶道文化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由中國向外輸出。
  • 國際茶日,了解一下顧渚山的唐代貢茶
    2019年11月27日,聯合國大會第74屆會議通過決議,將每年5月21日設為「國際茶日(International Tea Day)」,以讚美茶葉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價值,促進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湖州長興是唐代名茶顧渚紫筍的產地,茶聖陸羽曾隱居顧渚山中,修訂《茶經》。這裡所產「紫筍茶」,因陸羽推薦,成為朝廷貢茶。
  • 茶中千百味,一篇弄懂中國茶文化的起源和涵義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 4700 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