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紀檢監察報》陸續報導了兩起黨員幹部耍派頭、撐面子違法亂紀被查處的案例。一起是江蘇省連雲港市第二人民醫院原黨委副書記、院長楊慶松和原黨委書記何青雲,二人為了顯示「派頭」,無視紀律紅線,在違規配備高檔轎車、超標準使用辦公用房上「你追我趕」,最後雙雙落馬;另一起是廣東省四會市水務局原黨組書記、局長鄧志森,為了滿足個人虛榮心長期「借用」私人豪車,最終破紀違法滑向犯罪深淵。
思想一旦拋了錨,行動必然會跑偏。黨員幹部耍派頭,並不只是簡單的「道德危機」問題,更是「信仰危機」問題。把公權公職與個人待遇享受劃等號,處心積慮體現自己的身份地位「與眾不同」「高人一等」,折射的是黨員幹部三觀扭曲、精神缺鈣、信仰缺失,「派頭」心理膨脹的背後,是慷公權之慨,飽一己之私。事實一再證明,從追求高消費、闊享受的那一刻起,這類黨員幹部就已經踏上了違紀違法的「不歸路」,開啟了自身覆亡的「倒計時」,「栽跟頭」註定是早晚的事情。
黨員幹部的權力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既非身份地位的象徵,也非高人一等的標籤。無論是違規配備高檔轎車、超標準使用辦公用房,還是借用管理服務對象私人豪車,都是違反廉潔紀律的行為,誰突破了這條紅線誰就會被追究,不論他是誰,也不論職位有多高。另外,追求享受、貪慕虛榮,紀律也有鐵的約束,《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生活糜爛、貪圖享樂、追求低級趣味、造成不良影響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處分。」黨員幹部當慎當誡。
古往今來,為官從政者貪慕虛榮、講派頭比闊氣從來都不是小事,而是直接影響政風國運的大事。西楚霸王項羽論武功可以「力拔山兮氣蓋世」,論文治卻喜好顯擺愛慕虛榮,分封天下時以「得了富貴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裡行」拒絕定都關中、坐失地利,最後在和劉邦的較量中落敗。西晉時期,滿朝文武柔糜不振卻專以講排場比闊氣為榮,甚至上演了朝中兩名大官員石崇王愷相互攀比財富奢侈程度的怪象,當時的晉武帝非但不予制止,甚至私下參與鬥富,政風如斯,國運何昌?晉朝後來很快發生了「八王之亂」,國勢也從此一蹶不振。
黨的幹部當與「派頭」絕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有句名言:「靈魂裡有黃金的人,不需要現實世界裡的黃金。」意思是說,內心精神世界豐富的人,不會太在意「面子」「派頭」這些虛名,像「當代愚公」黃大發、「樵夫」縣委書記廖俊波、「人民滿意的好幹部」楊善洲,這些黨內的優秀幹部都是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幹事創業上,在他們身上看不到任何當官的「派頭」,有的只是共產黨人的為民初心、實幹精神。那些對「派頭」「面子」還念念不忘的黨員幹部當見賢思齊、校正「坐標」,拒腐蝕永不沾,切莫執迷不悟,耍了「派頭」卻栽了「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