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千江裡的那個故鄉

2020-12-26 騰訊網

相遇《千江有水千江月》,是因朋友的推薦。她說,你一定喜歡,這小說是你的氣質,合你的口味。

周末的夜裡, 捧讀起來,果然不可收拾,不知今夕何夕,簾外已破曉。闔書睡去,居然在夢裡將故事與現實層層疊疊,百轉千回,分不清誰是我,我是誰。也許我們每個人心裡,也有一個大信,也有一個貞觀吧。

臺灣作家蕭麗紅用細膩悽婉的訴說,講述了一段清淺的愛情:貞觀是生於嘉義縣布袋鎮的漁港女兒,大信是長於臺北的省城男子。兩人的牽連,最初不過是緣於舊式大家大族對於親戚的重視。貞觀的三妗剛好是大信的姑母。

大信初到布袋探親,不過是十四五歲,而貞觀彼時才剛是小學畢業的小丫頭。相處一個暑假,打漁捉蝦,漫步魚坳與藍盈盈的海邊。七八年後,大信已是臺大的俊雅學子,而貞觀也已去鄉離家,生活在了臺南一片火紅的鳳凰花下。從此鴻雁傳書,信中充滿文藝腔的對白,含蓄典雅。

比比皆是這樣的通信:聽說你喜歡鳳凰花,見了要下來走路,極恭敬的,如此心意,花若有知,該為你四時常開不謝。

二人愈是通信,就愈發覺得性情相近,不需要更多言語,就能心領神會,仿佛是另外一個自己。他倆不似在戀愛,只是在交心,從始至終,沒有人說過一個愛字。這樣的戀情,這樣的含蓄,在現今應是絕跡了。

遺憾的是,大信和貞觀之間還是有了嫌隙,誤會與求全。他們的決裂源於讀者和主人公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原因,源於年少的自尊。大信突然的決絕,再無音訊,貞觀怒而撕信,退還信物,默默地忍受苦痛也不要對方知道真情,直到把自己逼上山寺。

不要問那是情緣還是情劫,世間所有的愛都有來因,也有去果。

在沒有深刻經歷愛之前,人世的苦痛那時只是睫毛上的露珠,微微輕顫而已。

貞觀終於回到故鄉來。故鄉有愛她的人,她愛的人。人們為什麼要去流浪呢?異鄉、外地所可能扎痛人心的創口,都必須在回得故裡之後,才能醫治,才能平復。所有大信給過她的痛苦,貞觀都在這離寺下山的月夜路上,將它還天,還地,還諸神佛。

我們多少人也曾經或者即將帶著心裡的大信,夢裡的大信,回到故鄉,將之賦予明月,寄託清風,在故鄉的園院裡,抬頭,低頭,行走,靜坐,漸漸地,舒展開那一顆緊縮的心,找到心靈安頓的去處。

故鄉,隨時敞開胸懷,無聲無息,接納她迷失方向的孩子,亂了方寸的孩子,用日升月落篤定的厚重等待,用山間泉水的溫婉清涼,用清風明月的淡定從容,撫慰她,潤澤她,呼喚她,開悟她。如同貞觀的四妗喪子再到得子,原是用來叫人明白:人、事的創傷,原來都可以平愈、好起來的!不然漫漫八九十年,人生該怎麼過呢?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千江的愁,如何解?大概仍舊是千江解吧。

而這千江裡,映照著一個故鄉。

作者 | 鍾立英 編輯 | 周梅

責編 | 汪巧 值班編委 | 姜穎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

相關焦點

  • 【薦讀】一顆完美水煮蛋誕生記
    小編為吃貨們總結了3個雞蛋吃法排行榜,你會發現,不管在哪個榜單裡,「水煮蛋」都能排名第一。▲來源:生命時報編輯 / 甘琦  責編 / 蔣龍珍  審核 / 鍾新 侯萬裡猜你喜歡【薦讀】一張「名茶鑑賞表」,跟著茶聖學喝茶
  • 雪峰山的黎明,我故鄉的那個黎明
    在此,我得感謝陳黎明先生給予我的這個機會,更得感謝我炙愛的家鄉,是她賦予了我雪峰山式濃烈的愛與哀愁,使得我在艱難的生存間隙裡,仍常能擠出一些既觸動自己、也感動他人的文字。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故鄉,人的童年在哪裡度過,那裡大致就是他的故鄉。
  • 故鄉,那個我永遠無法忘懷的地方
    蔓延著爬山虎的瓦房子城市的節奏一如既往的快,故鄉的山水也一如既往的綠,遠在異地拼搏的人們,心中自有一份歸屬……好久不見,是多久呢?是你想像不到的久,因為一場婚禮,我來到這裡,你的懷抱。大家都寬容的看著我,感嘆著時光帶來的變化,原來恍惚間,我已經成了大姑娘,不再是那個扎著歪歪小辮,被豬追的滿地跑的鼻涕蟲了。大家都忙碌著在準備晚飯,妹妹拉著我去照相,她說:姐,這裡好美,那邊有用土壘的舊房子,乾枯到發黃的稻草,還有光禿禿的樹枝交綜錯雜。她追著兩隻小雞樂開了花兒,噘著小嘴向我抱怨著小雞的調皮。
  • 故鄉是夢的源頭,在夢裡,故鄉的一切永遠都是那麼清晰又溫暖
    在我的成長記憶裡,除了兒時為父親撂過幾次洋芋種子,似乎再也沒有真正的務過農事。走出校門之後的我,在城市裡慢慢改掉了兒時娘教給我們的鄉音,抖落了肩頭故鄉落下的風塵,忘卻了父輩耕讀傳家的家訓,來到了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裡打工。很多時候,我找不著自己。說自己是農民吧,既分不清春分夏至,又不懂得芒種穀雨,更不知何時點芝麻,何時種西瓜。說自己是城裡人吧,在這個城市裡,除了夢,我一無所有。
  • 漫漫回家路,誰是在故鄉等待你的那個人
    家,是一棟盛滿回憶的房子,白牆青瓦裡寫滿歲月留下的痕跡;家,是有親人在等你回去的地方,不論相隔多久,只要回到家,似乎就能卸下所有的防備,找回兒時那個最純粹的自己。而一個更美更舒適的家,是遠行的遊子能給故鄉的親人,帶來的最貼心溫暖的回饋。即使一年只住上幾天,「家」,也要是最完美的樣子。
  • 那個沉沒於水府廟的故鄉,你可還記得?
    去了之後才知道,劉瑞的故鄉湘鄉羊古市,已經在1959年沉沒於水府廟水庫茫茫的一片湖水中。 已經搬到岸上來很多年的老居民們,如今分屬於湘鄉棋梓鎮石潭村和毛田鎮的羊古村。他們時常聚在一起聊天,說著湖南最難懂的湘鄉話,為此,我不得不依靠劉瑞的翻譯才能明白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思。他們說起最多的是每個人的夢,夢裡的場景幾乎全是關於羊古市的記憶。
  • 三首思鄉唐詩:歲月靜好,回味那個魂牽夢縈的故鄉
    他鄉聽得故鄉音,且將他鄉當故鄉。她是這樣的喜出望外,讓人心疼。頗有些「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驚喜又無奈後的一笑而過,也有些「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裡的琵琶女孤獨無依的影子。讓人感慨萬千。二有人說,人生有三喜: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他鄉遇故知。
  • 夢裡追尋故鄉千百回
    我隨父母移民到美國已經30年了,故鄉的山水長期以來只能在夢裡追尋。對故鄉美食的痴迷,對故鄉新聞的關注,早已不能滿足我對故土的眷戀。這種情懷和熱愛已經升華到對家鄉來人猶如親人般的熱情關懷。踏上美國土地的老鄉們,無論是創業的、留學的、探親的、旅遊的,無論認識與否,我都盡我所能歡迎和幫助他們。讓分散在美國各地的廣西老鄉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家」,這一直是我的願望。
  • 從此故鄉無過客,只有家鄉的味道
    如今,我對故鄉的情懷,以靈感的墨彩勾勒一幅獨有的歷歷在目,只是那古老的羊腸小道感染著現在褪色的情絲,幾度感慨潑灑在不敢面對的擦肩而過,不饒人的回憶流連與故鄉有緣無分。忽然喚醒那種種細節,在我美麗的心情裡,殘留激動的敏感和逃避,之後被無數次晝夜裡的記憶默默承受。
  • 東扯葫蘆西扯瓢|張仁義【薦讀】
    頭條:東扯葫蘆西扯瓢|張仁義【薦讀】二條:乞丐老劉|李海波【薦讀】三條:菜婆婆|李九科  從老家回城
  • 在異國他鄉,我在文字裡回味故鄉豐縣
    爺爺從心底疼著我們,看著我們,眼角皺紋裡都是高興。爺爺在邊河上擺渡,趕集上店的人都經過。爺爺在河裡打魚,經常會拎條大魚回家來。夏天的夜晚,我和爺爺躺在曬場的蓆子上,爺爺會和我講,哪年下了大雨,把船衝出去十幾裡地,他是怎麼去追回來的。也會和我講,哪年發了大水,把整個莊都給淹了,平地上人站著都夠不到底。
  • 地瓜—狗—故鄉
    我在外上學的時候,家裡偏房都建好了,狗也搬了家,搬到我們房子旁邊的老房子的院子裡,那個老房子是我奶奶的老房子,她早就到小叔的房子裡去住,順便給小叔看著房子。狗子住在那個院子的小偏房裡,下雨天會漏雨,颳風天會透風。狗子當然沒有別的選擇。父親原本還挺憐惜那隻狗,但沒有土地之後,房子能租之後,好像那隻狗也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了。
  • 懷念故鄉的星空
    故鄉的星空我的故鄉在大荔,但我出生在西安,只記得六七歲童年時在故鄉生活了一年。對我印象最深的是故鄉的星空。那年夏天,一個晴朗的晚上,表哥趕著一輛馬車接我去二十多裡外的姑媽家,我躺在車上,仰望著星空,深邃的蒼穹繁星點點,一輪明月像玉盤似的掛在天空,皎潔的月光透過路邊筆直的白楊樹的縫隙斑駁的灑在鄉間的土路上,蛙聲,夏蟲的鳴叫聲次起彼伏,在幽靜的夜晚格外的清脆,傳出很遠,路邊的玉米地半人多高,葉子在月光下範著亮光,黑吖吖一片。
  • 寧攪千江水,莫動道人心! 學佛女眾務必慎之(附視頻)
    寧攪千江水,莫動道人心!生死輪迴大事,學佛女眾務必慎之!
  • 還記得你的故鄉嗎?8幅鄉村油畫,濃濃故鄉情
    「曾經我覺得都市的繁華會讓我永遠迷戀,我曾以為都市的喧譁和夜夜點亮的華燈才是我的歸宿,我曾對故鄉沒有一絲回歸的念想,當我真的覺得自己已經適應城市的時候,那濃濃的故鄉情卻開始拉扯著我的思念……」他的童年就是坐在高高的門檻上,小黃狗和大公雞總是圍在他身邊,奶奶做的那碗醬油拌飯,在都市裡他再也沒有吃到過。
  • 我們慢慢長大,有時候是從離開故鄉開始的
    懷揣夢想的我們,從故鄉走出來,離開父母,離開我們從小到大熟悉的地方,去到陌生的城市,過著與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就像一隻雛鳥,從窩裡飛出來,獨自面對外面的風風雨雨。青春期的時候,覺得父母都是錯的,只有自己才是對的。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錯,返過頭來看,父母的話大多數還是正確的。我們慢慢長大,有時候是從離開故鄉開始的。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我最近看了一本言情小說,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本小說裡一共有四個主人公,男一號顧舉頭,女一號蘇明月,男二號歐陽故鄉,女二號顧低頭。
  • 故鄉是我永遠的守望
    故鄉是線,我是風箏,無論我飛得多麼高多麼遠,都離不開故鄉,故鄉是我永遠的守望。——題記(一)我的故鄉位於魯西北平原,她是一個極其普通人口又很少的一個小村子。我出生在七十年代,童年的記憶裡,一條彎曲的土路貫穿全村,從東頭望到西頭,從西頭望到東頭,整個村子的人家就這樣一覽無餘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村子前面有一個大灣,村子後面有一條小河。這就是我童年的故鄉!
  • 名家談寫作|畢飛宇:什麼是故鄉?——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魯迅的幽默也是一個極好的話題,但我們不要跑題,我們今天也不說,繼續回到溫度,回到《故鄉》——讀《吶喊》本來就很冷了,我們來到了《故鄉》,第一句話就是:「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冷吧?很冷。不只是精神上冷,身體上都冷。我的問題來了,作為虛構類的小說,——「我」可以不可以在酷暑難當的時候回「故鄉」?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