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年末 Virgil Abloh 受訪時拋出的一句「街頭已死」,引起了不少人對他口誅筆伐,有人認為是「又當又立」,亦不乏「為日後鋪路」的聲音。
反正我個人對「街頭是否已死」其實不太感冒,反倒是採訪中 Virgil Abloh 後面緊接所說的更讓我想去細品:
「究竟我們還能擁有多少新的 T恤、帽衫、運動鞋?我覺得日後我們會用 Vintage 古著來表達自己的見識品味和個人風格 ——
在古著店中往往就有很多很酷的衣服,但它的「酷」只關乎穿搭。我認為未來的時尚趨勢不會再由「新鮮」作為導向,而是回歸『檔案(Archive)』。」
無可否認,話中的確折射出服裝業界與市場正面臨的一些現狀:
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人們逐漸從款式快節奏迭代而產生的「快感」中脫離,回歸到對經典屬性的追求......
似乎經歷過各種潮流街頭化和聯名轟炸後,審美疲勞反讓不少消費者緩下了追隨的腳步,趨於理性的思考。
像之所以說某一設計師在特定時期/系列中的作品能達到可存檔的「Archive」級別,某程度上是大家對其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設計的一種認同,可以是理念與意義,也可以是手法與細節。
Raf Simons 為首的設計師早已成為 Archive 風潮的標杆
而今天我們所說的古著,也是同理。
古著其實並不單是大家刻板印象中所謂的二手服飾,它是富有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的存在,代表著上世紀某一年代、某一時期的服飾經典,並影響當下,乃至未來。
或者說,二手服飾是古著文化的一部分,但絕不等同於古著。
NEW VINTAGE 新古著主義據說「古著」一詞來自日本,可以理解為「舊衣」的統稱,英文稱作「Vintage」。但事實上古著文化的萌芽,得追溯到上世紀中葉的英國。
當時二戰後百廢待興,以 Mods 族群為首的年輕人礙於有限的預算,大多只能在一些收集回流舊軍服的二手商店中找到彰顯自我個性的服飾。
當時 Mod's 族群的標配,M-51 魚尾派克大衣
在各種明星與設計師的「帶貨」影響下,一股舊衣改造和新舊混搭的風潮逐漸輻射到歐美地區,為美國的 Hippies(嬉皮士)和其它文藝工作者提供了風格養分。
而二戰後美軍所遺留下的服飾與文化,正契合了日本年輕人對新事物的嚮往和西方國家的崇拜,自此古著文化隨著流行而得以發揚光大。
日本人除了憑著熱愛而摸索出屬於自己的一套復古風格體系之外,甚至反哺於歐美服飾品牌(Levi's 開設 LVC),讓古著成為時尚潮流界的靈感源泉之一。
總的來說,古著通常是某一特定年代、時期的產物(一般是上世紀20-80年代之間),到了現在已無法百分百按照當時的條件進行生產製造。
停產自然就意味著留存到當下的數量比較稀少,加上背後的歷史、文化意義所賦予的獨特性,也令古著不容易被時間所埋汰。
關於常見的古著狀態,大概有以下幾種:
像上面提到經常被大眾與古著畫上等號的二手單品(Used/Second Hand),事實上除了指代被使用過的單品之外,還包括一手買家因碼數不合等原因而沒有用過的全新品,只不過它們被古著店家收集起來再次對外販售而已。
而一些當時滯銷、現已停產的絕版庫存品(Deadstock),也算是未用過的新品 Vintage。
可別小看它,即使在昔日是滯銷品的存在,入手難度仍相當高。何況放到古著語境中,這種品相極好的 Vintage 逸品對玩家們來說絕對是「寶藏」。
不過隨著古著文化的興盛,流傳下來的 Vintage 單品、古早布料肯定會有所消耗。8、90年代,不滿足於本地存貨的古著發燒友甚至遠赴歐美去一些慈善商店、二手店鋪去收集。
這時候,想繼續將古著文化傳承下來的人固然會尋找另一方式,回味經典,所謂的「New Vintage(新古著)」也應運而生。
雖說是「新古著」,但其實自80年代末開始已經初見端倪。
作為最為人熟知的新古著形態,復刻(Retro)固然是舉足輕重。
像 The Real McCoy's 這類美式復刻品牌,從版型、工藝乃至五金,對細節的還原尤為考究,務求儘量1:1地將已絕版的古著重現在大家眼前。
而且還會通過各種水洗加工、打磨破壞等仿舊處理的效果,為復刻品增添上古著所帶有的歲月痕跡和復古風味。
這種形態固然是最接近原汁原味的新古著取向,可那濃鬱的年代感也是大家難以在平日搭配著用的阻礙。
例如歐美制的軍品版型對普遍亞洲人來說不太友好、舒適度不高、戶外單品與都市穿著氛圍的格格不入等。
因此,古著愛好者們為了進一步探索經典性與實穿性的平衡,新古著逐漸衍生出各種契合流行審美的 Vintage 美學。
像 New Classic(新派經典)就是指一些設計師以古著為靈感,重新用復古元素設計成新產品的流派。
還記得 Virgil Abloh 入主 LV 後,就搗鼓了一個名為「New Classics」的手袋系列。簡約俐落的摩登外觀,糅合了經典的 Monogram Eclipse 和標誌性鏈條設計,男女通殺。
要知道 Vintage 遠不止牛仔衫褲和工軍裝,很多年代久遠的西裝、運動服、戶外服、棒球夾克、夏威夷襯衫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古著品類,設計師能玩的花樣實在太多。
例如風靡一時的 Fear of God 做舊樂隊T恤、Needles 那富有雅痞意味的側條紋絲絨運動褲......
由 Jerry Lorenzo 主理的 Fear of God 就有對 Vintage Band Tee 進行重塑
A$AP ROCKY 曾瘋狂打 call 的 Needles 運動褲,褪去了一定的運動感後,在日常更容易混搭
以及其它用新穎視覺去重塑復古元素的 Human Made、Nigel Cabourn、Engineered Garments、Unused 乃至 Gucci 這類時裝品牌,也算是 New Classic 的簇擁者。
它們有別於對「形」的古著細節一一復刻,New Classic 更看重「意」的詮釋 —— 通過新的面料、版型、顏色和整體品質的提升等,打造出不失復古品味&氛圍的實穿性單品。
這樣一來,單品既延續了古著的經典屬性,也能讓穿著者在城市日常更加無慮地去穿著配襯,一舉兩得。
當然,Vintage Remake(古著重製)也是另一種不得不提的新古著主義。
它可以理解成基於古布或真品古著作為設計的一部分,再注入其它元素去構建成一件全新的單品。
如對 Readymade、Greg Lauren、Kapital、Old Park、Children of the discordance等品牌來說,古著重製儼然成為了標誌性的設計語言之一。尤其是日系復古品牌,大多擅長結合 Boro、藍染等古法雜糅成自己的一套美學。
Old Park 回收 TNF、NIKE 古著後所打造的 flight jacket
像 Children of the discordance 在18年就試過從多件 Vintage Burberry Trench Coat 入手,通過手工拆解重製,為這款永恆單品注入低調利落的細節感。
因為時代足夠久遠、能夠發掘的古著和古布已經極其稀少,我們可以發現拼貼、拼接、解構、塗鴉等二次創作手法佔了很大的比重,這也造就了新古著單品別具一格的未完成感。
多為獨一無二的 one off、一件單品可能出現多種稀有古布,加上「大浪淘沙」所需的人力、時間成本,相信大家已經不難理解為什麼這麼多復古玩家不惜揮灑千金去買大眾眼中的所謂「破爛」。
除了復古帶來的樂趣和韻味之外,還不乏潛在的收藏價值。
所以往後別以為玩古著就只能把二手貨往身上套,古著文化發展到現在,已經衍生出復古感與現代審美兼具的不同流派,即使是在全新的 Vintage 單品上也能找到舊時代服飾的經典細節與線索。
看似充滿衝突感的新古著主義,早已為復古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供給廣大復古愛好者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