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對衣服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了。看不起批量生產的快時尚,質量差款式醜,穿幾個月就扔了;潮牌前兩年還與潮牌打的火熱,如今滿身潮牌的精神小夥兒已經被歸入過氣潮人的行列了;買得起奢侈品,但是網紅爆款一律入不了眼。於是一個閃耀著個性和檔次的詞進入了他們的視野,那就是——古著。
古著多酷啊,時尚博主穿上身,粉絲留言問連結,回復一句「這是vintage」優越感就來了,但是用識圖軟體一找某寶一抓一大把,原來穿的是某寶vintage風啊。古著交易有多火,上二手平臺看看就知道,幾十塊一件的皺巴巴巴洛克襯衣,打上古著的標籤,也有一堆人戰戰兢兢問:能包郵嗎?你也不想想,幾十塊的二手衣服,配叫古著不?
如果你還想知道古著在中國到底有多火,種草軟體會給你最直觀的感受。輸入古著兩個字,19w+篇筆記配合著花裡胡哨的封面湧現在你眼前,從北上廣到三四線小城,各式各樣的古著店如雨後春雨般湧現。
每到一個地方上小紅書看看該地有沒有古著店成為了一種新潮流,不管是二手衣物還是從東南亞批發市場淘來的舊衣服,打上古著的標籤都能賣個百來元。古著仿佛成了性價比和撐臺面的代名詞。可古著,哪是那麼廉價的東西啊。日本大城市街頭總是能看到含有「中古Furugi」兩字的店招,不過大家可能對vintage這個詞更熟悉。它的原意指博物館的珍藏,因此能稱得上是vintage的,本身必須是精品,有著特殊的歷史價值,有文化沉澱,並且能夠代表某個時期的時尚元素。比如曾經風靡一時的夾克、牛仔褲、包包首飾等。
值得注意的是,古著絕對不是什麼廉價的二手貨,或是來歷不明的舊衣服。古著發源於二手商店,但是並不代表陳舊,也並非一定就是二手的,前人將做工精良的衣物保存下來,讓現代人感受不不同年代的經典,愛惜衣物的人穿過用過,再讓它回到古著市場。一句大白話來就是:古著過去能穿,現在能穿,將來還能穿。
它們不是為了迎合當季時尚而設計的衣服,所以沒有什麼過不過時的說法,越久越有味道。就像是50年代香奈兒穿的粗花呢套裝,70年代的barbour油蠟夾克,90年年代的Levi’s 501,穿在身上的滿足感是現代衣物給不到的,對服裝文化有研究或是鍾愛某個老牌的,穿上這樣的衣服興許能直接高潮了。
日本的古著文化已經相當成熟,又或者說,日本其實是一塊養肥古著文化的沃土。戰後嬉皮士文化在日本盛行,那時候街上就有了古著店,那時候的日本青年是崇洋媚外的,外來的牛仔褲和奢侈品鞋包成為了可以穿出去炫耀的寶貝。後來日本的經濟來了個急剎車,有錢人一邊甩賣自己的奢侈品,年輕人一邊以低價收入,古著店成為了他們發洩物慾和彰顯個性的地方,vintage文化就這樣紮根在了日本這片土壤。
更重要的是,日本物慾至上的消費觀被古著文化重塑,奢侈品式的浪費消費被抑制,人們開始關注時尚本身。很多人去東京原宿逛街總是能看到穿著個性的年輕人甚至大叔,看起來時尚但是又不是當季的,他們的衣服你在任何一家店都找不到同款,很多時候他們穿著的就是古著。當然,這也和日本文化中的物盡其用的傳統有關,他們認為精緻的衣物是可以代代相傳的,他們也很樂意將自己的奢侈品出售或是購買古著。
從高中生到社會精英,他們都熱衷於擠進表參道或是下北澤的古著店淘貨,從如何挑到精品古著到如何搭配古著,都是一門學問。下北澤、原宿、澀谷、高圓寺成為古著聚集區,甚至還產生了古著連鎖店,走向產業化。去日本中古店購物也是許多時髦明星和設計師列在東京行程上的必行項目。古著文化傳到國內也沒多久,還是個舶來文化,更沒有明確的規定什麼樣的古著才稱得上是正規古著,一些衣物來源不明,定價也是賣家由著心情來,買家買到什麼樣的就是什麼樣的,全憑運氣。雖然古著風在中國風颳得很大,但負面評價也不少。
某乎上有個古著到底是不是死人穿過的衣服的話題,一些用戶還曬出了自己在網上買到洋垃圾的經歷,血跡、符咒等驚悚字眼讓你懷疑是不是進錯到了靈異小組。古著是死人穿的衣服這種說法確實挺嚇人的,洋垃圾進入中國的報導不是沒有,但國內大部分的古著洋垃圾都是從東南亞的批發市場,或是從歐美國家的捐贈處、醫療機構、工礦企業等地方低價搜刮來的二手衣物,哪來那麼多死人穿的衣服?
古著被汙名化,我想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國內的古著交易市場確實不那麼乾淨,黑心商家為了賺錢什麼垃圾不敢賣?那些用非法渠道引進的洋垃圾,衣服沒有經過檢疫消毒,其面料樣式裁剪再普通不過,卻能賣出好價錢。遇到便宜的、來歷不明的古著,大家可長點心。
另一方面,人們對於古著文化的了解還是過於片面,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關于洋垃圾非法進入中國的負面新聞已經在一部分人心裡留下了刻板印象,即便有很多媒體傳遞了正面的古著文化但還是有人不能接受它。欣賞不來互相尊重就好,不喜歡稍加了解做個旁觀者也足夠,畢竟,在國內買到精品古著還是需要做足功課的。
雖然國內不乏有一些精品古著店,但古著交易市場依然浮躁,從選品到定價都不是很合理,其中利用古著標籤賺錢的也人多了去,就像是總有一些fake店鋪賣假鞋一樣,也有不少打著古著孤品的旗號賣洋垃圾的店,還是有很多似懂非懂的人去買。
正規的古著店回收的古著,在衣物上架前會經過鑑定、清洗、消毒甚至是修補等一系列的處理再放到市場上出售,推廣的是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這要一系列操作下來成本可不小,卻是正規古著店的必走流程。國內很多小作坊都做不到這一點,也沒有傳承到古著傳遞的那份人與物互相珍惜的精神。說來也奇怪,古著本來是那些對服飾文化感興趣,且有一定經濟能力的玩家追求個性而買的。是的,一件古著不便宜,且數量稀有,有的古著甚至比原價還貴,放著能當藝術品一樣等著升值。但是到了中國,卻成了標榜著性價比和廉價欲望的東西。
在國內購買古著的主要渠道無非是某寶、實體店之類。在某寶上,我找到了一家三個皇冠的專賣vintage的店,一批30塊錢不到的巴洛克襯衫,銷量最好,賣的只剩下幾件了,除此之外還有40塊一件的「純羊毛復古毛衣」,50塊一件的加厚鹿皮絨外套。一般人還真不敢穿。某魚上就更不用說了,只要打上vintage的空殼標籤,二手衣服不愁賣。花幾十塊錢就能買到一件「vintage」,牛不牛啊?
他們真的不知道古著不可能這麼廉價嗎?明明知他們想要的,不過是花很少的錢,買件便宜的衣服,濾鏡一加朋友圈一發,就到位了。買回來的東西帶著味兒、質量差,至於到底能不能穿出門,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那實體店情況如何呢?種草軟體上介紹古著店是這麼說的:「不用吃土也能過上精緻的生活啦」,「不到一萬塊就可以買chanel包包」,「打卡廣州古著批發市場」。古著店就這樣成了網紅們推薦的拍照打卡店,還有用低廉的價格換取名牌的地方,完全背離了古著文化的本意。他們只是想去蹭蹭古著的熱度,為自己鍍上一層個性的光環。
你要問當代青年為什麼總是把古著掛在嘴邊,他們或許能和你說一堆關於個性和復古的美夢。但真實原因他們不說:一件百元不到的夏威夷襯衫價格既便宜,還能裝。這也是為什麼,如今跟風追捧古著的只是一幫年輕人而已,他們以前或許追過潮牌,追過亞文化,現在來追古著,只不過在個性和錢包之前找到了最好的消遣。明天流行別的,這幫人也就不買古著了。
對於真正熱愛古著文化的人來說,穿古著是一種態度,他們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古著背後的文化,去感受衣服的面料和過去優質的做工,向過去的潮流學習審美,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個人風格。挑到一件精品古著實屬不易,多少人都是由洋垃圾買起,在古著圈,沒有踩過坑是不可能的。不得不承認,興趣愛好的養成和品味的形成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
至於對古著和它背後的文化感興趣的朋友,想體驗文化,不如去國內外正規高檔的品牌中古店。正規店的商品來源清晰,在上架之會經過鑑定和消毒清洗,那裡有YSL領帶,絕版的RRL,Valentino的中古西裝,嬉皮士外套,紳士套裝。
誠然,當代年輕人對於個性的追求和對時尚的獵奇是可以理解的,但前提是要有基本的辨別能力和審美。便宜不是買古著的目的,懷念並欣賞古著的材質、工藝文化乃至精神才是。物質世界充滿了同質,精神世界可別再荒蕪。
From 蟬市。
聲明:本人與文中品牌無任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