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朋友圈中,經常會看到有些家長大嘆苦經。自己的孩子一寫作業就開始磨磨唧唧拖拖拉拉,怎麼說都改不了。每天晚上寫作業的時間,家庭氣氛就開始不和諧,有的上演動作片、有的上演災難片,有的上演懸疑片。那麼孩子拖延究竟是什麼原因?它會給孩子成長造成什麼影響?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呢?今天我們就來關注孩子拖延這個現象。
家長 徐女士:我們家小孩就每天做作業特別的拖拉
家長 金女士:然後去催他兇他,但是越催越慢
孩子拖延癥結在哪?
11月上旬的一個周末,秀洲區康安醫院來了一位媽媽,她臉上寫滿了焦慮。就在前兩天,她8歲的孩子在學校裡面做了一件讓她難以置信的事情,也使她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了疑問。
小谷媽媽:最近發生了一件事情讓我真的太傷心了,她考試的時候交了個白卷,你說這可怎麼辦?我現在想想,現在她怎麼說也才兩年級對吧?你說接下來五年級六年級,馬上中考高考,我要是她高考考了個白卷,我怎麼辦?我真不知道怎麼辦了。
小谷的老師也跟她聯繫過,一張考卷題目有難有易,孩子不可能連一題都不會做。而且老師還反映小谷上課的紀律有些散漫。
小谷媽媽:在學校裡的話,按照老師的反映,反正也上課不好好聽講的,自己的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畫桌子什麼的,刻自己的書本,本子這種亂放的,桌子肚裡面一團亂。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考試交白卷呢?秀洲區康安醫院院長 沈明芳:剛剛小谷媽媽反饋的情況,實際上在我很多的來訪的家長當中實際上還是蠻多的,我們還是考慮是有可能一個我們兒童常見的拖延症的問題。
沈明芳,秀洲區康安醫院院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嘉興市心理衛生協會理事,擅長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
秀洲區康安醫院院長 沈明芳:這個肯定跟她日常的做作業的習慣或者是家長的陪伴有關係的。因為她做作業的時候,很多家長會陪著孩子做,而且在做的過程當中會不斷的催,催的時候孩子就感覺我做作業是為了你而完成的。還有一個因為你在催他的過程當中讓他很不舒服,他有時候交這張白卷也是對父母的一種抗爭,我覺得一種反抗應該說。
孩子交白卷是拖延症的一種表現,是對父母的一種抗爭。這樣的結論,讓小谷媽媽有些詫異。那麼什麼是拖延症呢?
按照國內外精神疾病的診斷手冊,兒童拖延症並不是一個精神或者心理疾病,它是一種推遲任務的自我調節失敗的形式。
美國資深心理諮詢師簡·博克認為。「拖延的毛病,既非惡習,也非品行問題,而是由恐懼引起的一種心理綜合症」。
拖延症在很多人身上都有存在,只不過成年人的這種自我調節很少失敗。兒童的失敗率會比較高,因此表現的更為明顯。而有些孩子的拖延現象越來越嚴重,沈明芳認為在她接觸的這類案例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家長身上。
秀洲區康安醫院院長 沈明芳:一般如果有拖延症的孩子,基本家裡都會有一個或者是一對焦慮的爸爸或者是媽媽。因為爸爸媽媽一催,孩子有時候會很反感,你越催我越不願意做,他的情緒上來以後才更不願意完成這個任務。
秀洲區康安醫院院長 沈明芳:因為很多的孩子,特別是小一點的孩子,他做作業也好,完成任務也好,因為他覺得如果不完成,有可能會爸爸媽媽會批評會指責,他只是為了怕批評,怕被指責才去完成這個任務,//沒有自己的想要的動機或者是沒有完成任務的快樂感的。
秀洲區康安醫院院長 沈明芳:很多的小孩子,特別是低年齡段的孩子,他為什麼作業會拖拉?因為我們很多的家長,你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它會有附加的,所以說他為了不讓你有加作業的機會,他會拖。所以說拖延也是我們不知不覺當中我們父母在培養他。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對兒童拖延有了一些認識呢?為了幫助大家更深刻的了解。我們請了一些志願者家長和孩子,一起演繹了一些情景,看看是不是很熟悉,或許就發生在自己家裡。
場景一
孩子不認真寫作業場景.......
媽媽:你作業寫好了,你怎麼一個字都沒寫?快點寫。你一頁寫完了,就這麼一頁,你看這裡哪裡寫的,這白就不要寫了,你在寫不下來去快一些。不是說不用寫就不用寫,這是我給你布置的。
場景二
孩子一會喝水 一會尿尿.....
孩子:媽媽我想尿尿,媽媽我想出去玩,媽媽我想睡覺媽媽:一會喝水,一會上廁所,現在要睡覺,你這個做完了嗎?沒做完不能睡覺。你就等著不要睡。
場景三
男孩子在客廳玩玩具,就是不肯做作業.....
爸爸:你在幹嘛?怎麼還在玩?作業做了沒有?趕緊去做,為什麼要坐在這裡?快點準備一下做作業了,把東西都做好,晚上做作業,快點起來。
場景四
彈琴
媽媽:你把手給站起來。沒有把手抬起來,這裡不要翹。你這麼急幹嘛?
用大嗓門和嚴厲的表情,催促孩子不要拖延。其實是家長照顧了自己的情緒,發洩了自己的情緒,卻完全沒有考慮孩子的情緒。如果家裡每天上演這樣的情景劇,孩子的拖延症甚至會更加嚴重。長此以往,對孩子的成長還會造成危害。
秀洲區康安醫院院長 沈明芳:因為拖延,父母親子衝突會增多,所以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會影響他的學業。第二個就是說有拖延症的人經常會被家長或者是老師批評和否定,這也會導致他會不自信。第三個我會覺得如果拖延症以後,它會影響他以後的人際(交往),他會不自信,會自卑,甚至會引起或多或少其他的一個心理的疾病。
我們做了個小調查,很多家長留言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做,和顏悅色和雷霆震怒似乎都沒有效果。孩子的拖延症讓他們有些束手無策。
家長 徐女士:我們家小孩就每天做作業特別的拖拉,然後一邊做作業,一邊玩玩具,玩他的橡皮鉛筆這些。然後現在隨著年紀的上去的話,他的作業量也越來越多了,所以我就比較焦慮,就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家長 金女士:小孩做作業很拖拉,然後我自己又很急,然後去催他兇他,但是越催越慢,兇的時候忍不住不兇,但是兇的話又怕傷了小孩子,所以有的時候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家長1:每天陪孩子做作業是我最崩潰的時候。家長2:每晚7點到9點,我都想離家出走。家長3:看孩子做作業,我就想爆炸。
面對孩子拖延的習慣,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責怪孩子,而是要從自身找原因,做出改變。
秀洲區康安醫院院長 沈明芳:實際上在我這幾年做的所謂因為孩子問題來做心理諮詢的,我一般都是給他們做家庭治療,那麼在治療的過程當中,實際上發現孩子在長大家子還沒有長大,孩子已經進入了青春期,他有可能家長的年齡只有兒童或者是幼兒時期,所以他的家庭教育已經不適合這個孩子的教育了,但是他覺得是孩子的問題,不是自身的問題。
指責、命令、包辦、加壓,從來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學會跟孩子充分的溝通,幫助孩子建立責任感,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跟孩子的溝通中還可以採用一些小技巧。
場景一
媽媽:今天作業寫得怎麼樣了,玩的怎麼開心?這一頁已經完成了。我們接下來把今天完成嗎?好,你寫我看看好嗎?對。好。你看一下你現在寫的跟前面寫的哪個寫的好,這個好在哪裡?這個太大了。這個太大了是吧?我們後面的你就按照這個寫一下行嗎?
場景二
媽媽:寶貝你怎麼了?你要睡覺了。作業做好了嗎?那就是我們今天老師布置的任務是不是還沒有完成?是吧?沒有完成,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做一個有責任感的小朋友,沒有做完,是不是就不能放棄,對不對?我們先把這個事情做完了,然後再睡覺,好不好?
場景三
爸爸:兒子 好玩嗎?要不我們一起玩。你做個啥給我看看,我也做一個,我看看誰做的可愛好嗎?
孩子:5分鐘我自己去寫(作業)的。
三個小場景中,親子之間形成了一個良好溝通,雖然技巧不同,但是裡面的原則是相通的,就是照顧到孩子的情緒。
秀洲區康安醫院院長 沈明芳:孩子如果有不好的行為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孩子的情緒,我一直在說行為背後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說真的看到不好的事情的時候,首先我們家長控制我的情緒,問問孩子為什麼有什麼原因,有什麼困難,需不需要我們父母幫助的?我覺得我們家長要做到的。
孩子拖延並非是心理疾病,可以說是一種天性。父母需要做的只是幫助他們提高推遲任務自我調節的成功率。這樣自然而然,家長眼中孩子拖拉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少。
秀洲區康安醫院院長 沈明芳:我們要尊重孩子,孩子才能會尊重你,你學會了放手,你相信他,孩子會讓你更放心,他可以成長得更快,也可以走得更遠。
要改變孩子拖拖拉拉的毛病,家長首先要學會改變自己,別讓自己成為孩子拖拉的病因。現在我市正在建設完善心理健康體系,家長可以關注社區的通知,報名參加一些家長訓練營的公益培訓,也可以通過12320的心理諮詢熱線尋求幫助。記得在孩子的成長中,給他們尊重的信任,孩子就會給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喜。
編輯 | 袁晨曦
責編 | 周 健
審核 | 徐 英
嘉廣集團新聞綜合頻道
來源:嘉興人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