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 君 子》
使君子,別名:舀求子、史君子、四君子,(學名:Quisqualis indica Linn.)是使君子科、使君子屬攀援狀灌木,高2-8米;小枝被棕黃色短柔毛。葉對生或近對生,葉片膜質,卵形或橢圓形,先端短漸尖,基部鈍圓,表面無毛,背面有時疏被棕色柔毛,幼時密生鏽色柔毛。頂生穗狀花序,組成傘房花序式;苞片卵形至線狀披針形,被毛;具明顯的銳稜角5條,成熟時外果皮脆薄,呈青黑色或慄色;白色,圓柱狀紡錘形。花期初夏,果期秋末。種子為中藥中最有效的驅蛔藥之一,對小兒寄生蛔蟲症療效尤著。
形態特徵
攀援狀灌木,高2-8米;小枝被棕黃色短柔毛。葉對生或近對生,葉片膜質,
卵形或橢圓形,長5-11釐米,寬2.5-5.5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鈍圓,表面無毛,背面有時疏被棕色柔毛,側脈7或8對;葉柄長5-8毫米,無關節,幼時密生鏽色柔毛。
生長環境
喜光,耐半蔭,但日照充足開花更繁茂;喜高溫多溼氣候,不耐寒,不耐乾旱,在肥沃富含有機質的沙質壤土上生長最佳。
分布範圍
產四川、貴州至南嶺以南各處,長江中下遊以北無野生記錄。主產福建、臺灣(栽培)、江西南部、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分布於印度、緬甸至菲律賓.
植物文化
使君子的名就是因為它的這種藥用價值,傳說三國以前,使君
子的藥用價值還沒有被發現,有一次,劉備的兒子劉禪肚子腫脹,不思飲食,各方醫生素手無策,劉禪在野外的時候無意間吃了使君子的果實治好了疳積病,人們為了紀念他,遂將這種植物叫做使君子。使君是古代對州牧的尊稱,劉備曾被曹操舉薦為豫州牧,所以被稱為「劉豫州」或「劉使君」。劉禪是劉備的兒子,人們因此將這種可以驅除蛔蟲的植物稱為使君子。
主要價值
植物的種子為中藥中最有效的驅蛔藥之一,對小兒寄生蛔蟲症療效尤著。
功能作用
驅蛔蟲作用
使君子在體外試驗中對蚯蚓、水蛭、豬蛔等均有較強的抑制效果。
驅蟯蟲作用
對於自然感染鼠蟯蟲的小鼠的實驗結果表明,使君子粉、使君子和百部粉合用均有一定的驅蟯作用,對於幼蟲,使君子粉劑無效,但使君子粉劑和百部粉劑合用,則稍有效果。
抗皮膚真菌作用
使君子水浸劑在體外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孢癬菌、鐵鏽色小芽孢癬菌、羊毛狀小芽孢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其他作用
使君子粉劑對自然感染的鼠蟯蟲病有一定的驅蟯作用。與百部粉劑合用,效力較單用時好,且對幼蟲亦稍有作用。水浸劑(1:3)在試管中對某些皮膚真菌有某些抑制作用 。
本文僅普及中醫常識,不做處方
請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註:著作權歸本公眾號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保留所有法定權利,違者必究。)